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伍家被楚平王大开杀戒?说起来,我们除了要说一句“伴君如伴虎”之外,还要感叹一下“性格即命运”的老话。
没错!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一场杀身之祸。
[var1]
1、伍家有直言的传统
伍家在楚国官场的崛起,是与他们的忠臣之名密切相关的,而“忠”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敢于直抒胸臆,即使是君王也不留一点面子,先来看与伍家相关的“一鸣惊人”的故事。
据《吴越春秋》记载,楚庄王即位3年,除了吃喝玩乐,啥正事也不干,还左拥右抱的放出话来,"谁敢谏言,死!"人都怕死,楚国的大臣也是,只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叫伍举。他跑来给楚平王上课:现在楚国的王庭之上,来了一只大鸟,3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
楚庄王一听,这是说自己哩。是啊,我到底是一只什么鸟呢?经过一番思考,他回答:此鸟不飞,飞则冲天;不鸣,鸣则惊人。这话说完,伍举知道这个君王的水平太高了,自己也不会因为进言丢了性命。于是趁热打铁:不飞也不鸣,早晚会被猎人盯上,那时弓箭发射过来,哪还有时间作一飞冲天的惊人之举?
于是,楚庄王把“秦姬越女”丢在一旁,再也不听着音乐唱着歌、大吃二喝了,起用了孙叔敖主持国政,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君一臣,你唱我和,相互配合地成就了一出佳话。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也因直言敢谏得到重用。等到了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即位,伍举又搞了一次直言劝谏。
[var1]
楚灵王花7年时间修了个章华台,邀请伍举等人登台看风景。这怎么行?忘记我是敢说话的人了吗?伍举又给楚灵王上课:我听说国君要重用贤人,安民乐业,以克听为聪,致远为明。没听说谁以大兴土木,雕梁画栋,听着音乐唱着歌为美的。在这方面你要向你爷爷学习,他修的台阁高度不过能看到“国氛”,大小只能放下一只高脚杯……你现在搞的这一切,大家都在抱怨,财政空虚,年景欠收,百姓厌烦,诸侯怀恨在心,士卿们都在议论……
楚灵王一听,这下严重了,马上改弦易张,台也不游了,老老实实一心只当个好大王,“由是伍氏三世为楚忠臣”。伍家发家就是靠敢于说话,敢于拂逆君王,这种性格作为一种优点被伍氏家族继承了下来。
2、直言是把双刃剑
要说明的是,伍家能靠直言被重用,与春秋时讲究君臣平等有关。不过,这种关系是极其脆弱的,遇到听不进去的君王怎么办?不幸的是,楚平王就是这样的人。楚平王是楚灵王的弟弟,他继位后一切就发生了改变,而伍家赖以上位成名的家族性格,瞬间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反过来伤了自己。
起因是楚平王要给太子娶媳妇。当时太子建有两个老师,太傅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少傅名叫费无忌。因为秦楚联姻,费无忌被委派到秦国,为太子建却迎娶秦国的新娘子。但是要说起来,费无忌这个人做起事来真是无所顾忌。史载,因为看到秦女貌美无双,费无忌就悄悄地给楚平王打了小报告:"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
这句话的现代语境应该是:你这个儿媳妇太漂亮了,别让她嫁给你儿子,你娶了吧。这样的建议本身就很奇葩了,但楚平王竟然接受了,“遂纳秦女为夫人”并且“幸爱之”,还生下了孩子。面对这样狗血的剧情,伍奢拍案而起,“披发直至殿前”。
[var1]
见到伍奢这个装扮,楚平王吃惊地问:“有什么不祥之事发生?”伍奢直言:“臣今见大王无道,担心失国丧邦。如果国乱臣逃,肯定是因为秦公之女的事!给儿子娶妻,却纳为自己的妃子,与子争妻,愧对天地,伦常颠倒。臣如果不进谏,恐怕恐社稷难保!陛下是万人之主,不要相信费无忌的鬼话!”
伍奢继承了父辈敢说真话的传统,楚平王却没有继承先祖从谏如流传统。答复伍奢“事已止此,覆水难收”,难道你能收回自己泼出去的水?所以“勿复重谏!”你就消停一下吧,别说来麻我了。伍子胥父子的杀身之祸,可以说从此时就已埋下了。
自古以来明臣要死谏,而且君王无私事,你的家事也是国事,这与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家天下”的潜意识密切相关。明臣谏言君王的“家事”等于给国家进言,这种理念在楚国似乎更加盛行,从伍举到伍奢再到屈原,尤其是一部离骚,更把这种理念上升到人臣道德的制高点。追根溯源,伍氏父子当数这种做法的先行者。
不能否认的是,伍家所遭遇横祸的主要推手还是费无忌。因为娶妻一事得罪太子建,他就开始算计怎么才不能让太子建继位,向楚平王说了很多坏话。而楚平王娶了秦女后,就冷落了太子建的母亲蔡氏,自然太子建也就失宠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给君王家事进谏,也确实在给国事建言。
伍子胥父子的悲剧也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