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明朝将军,为给家族复仇投降清朝,30年后促成中国统一

一个明朝将军,为给家族复仇投降清朝,30年后促成中国统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50 更新时间:2024/3/20 8:57:23

明朝时,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向清廷投降后,为了扩大势力,派人前往晋江一带招募军士。当地青壮年迫于生计,纷纷参军,施琅便是其中一员,也由此开始了与郑氏家族四代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施琅原名“施郎”,他出生在一个小渔村,比村中那些小伙伴幸运的是,他七岁时被送进私塾,读了几年儒家经典,后因常遭倭寇、土匪抢劫,家道衰落,施琅只得辍学,但这几年的文字熏陶对他日后研习兵书等大有裨益。

施琅辍学后,打过柴,贩过盐,做过佣工……面对动荡的局势,施琅转而拜师习武,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17岁时,已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能。

郑芝龙招兵买马,在其招募的数千人之中,施琅很快就崭露头角,当上了千夫长。此后,他在剿灭海盗时屡立战功,但职位却在原地踏步。那些上司,才能平庸,打仗时畏葸不前,却把战功据为己有。满腔热血,一身绝技,换来的竟是冷落与失望。适逢弟弟前来投奔,想“撂挑子”的施琅便将职位让给弟弟,自己回到家乡。

施琅自然不会就此老死家中,他在待价而沽,寻找“高枝”。一晃三年过去,仍然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去处。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郑芝龙部队任帅府将中军的族叔受命率军来到附近。机会难得,施琅前往拜访。叔侄一番交谈,施琅当即决定留在军中。

虽然同样是效命郑军,于施琅而言,却有实质性的改观。族叔早年投身郑军,以智勇双全受到郑芝龙的宠信,并被委以重任。他十分看好这位族侄,一番力荐,施琅升任他的副手。族叔索性放权,将中军全权交他指挥。施琅不负所望,很快就清除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三百多处匪寨,擢升为游击将军。

就在施琅再次投奔郑军的第二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朝廷诞生。郑芝龙因迎立之功被隆武帝封为平虏侯、平国公,其部下也“水涨船高”地得到升迁,施琅被提拔为佥都督、左冲锋。

隆武帝想建功立业、大干一番,他出兵福建,准备收复失地。而拥有军事实权的郑芝龙却无意进取。他之所以拥戴隆武登基,并不是为了恢复大明的版图与荣光,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他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军队去与清军“死磕”,拼完了,也就一钱不值了。因此,当清军实行招抚,许诺他出任闽粤总督之时,他不禁大喜过望,亲率五百心腹部将前往清营投降,却被清朝官员软禁起来,十多年后斩于菜市口。

当郑芝龙身陷囹圄时,施琅没有郑成功的正义、果敢与资本,因此不可能像他那样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施琅所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与那些降清的郑军其他将领一起,受清军驱使。

后来,施琅任清总兵之职,因得罪上司而被追杀。此时的施琅,可谓前途无望,内心迷惘。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人劝他加入郑成功的队伍,一同反清复明。原来,郑成功得知施琅困境,特意伸来橄榄枝。施琅当机立断,马上归附郑军。

施琅投奔郑成功,表面看来,属危难之际的无奈选择,实则有着许多内在的原因。施琅虽然为人自负,恃才傲物,可对郑成功的才华与人格心悦诚服;施琅原本就是郑芝龙部下,在宗法、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社会,归附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也属“顺理成章”。除了建功立业的个人追求,在施琅心中,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舍生取义之类的政治理想。郑芝龙降清时,他随波逐流;走投无路之际,他叛清归明也属正常。

施琅投顺郑军后,郑成功授他左先锋镇之职。两人关系密切,既是上司与部属,又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短短的时间内,施琅就为郑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成为郑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员猛将。最为关键的是,当郑成功准备占据厦门,无计可施时,施琅及时献上“吕蒙赚荆州”之计,使郑成功顺利夺取厦门,不仅收服了数万水陆部众,实力大增,还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反清复明基地。

然而,施琅自负不知退让,郑成功也有刚愎自用的一面,日久嫌隙自生。

最初的争执,缘于筹措粮饷。清军压境,郑军活动地盘有限,近十万水陆部众以及大量家眷的开支,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这是郑成功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之一。他采取的办法,一是在所占地盘征收重税,二是派军前往清军控制的相对富庶地区进行劫掠。施琅从小对兵匪之祸刻骨铭心,就再三劝阻,惹得郑成功不快,却也没有特别介意,但当自尊自负的施琅与他人发生冲突,影响到郑军内部团结之时,郑成功再也坐不住了。

郑成功攻打潮州时,当地人陈斌对地形十分熟悉,认为只要切断潮州通往漳州的浮桥,潮州外绝援兵,内乏粮草,必然溃败。于是,郑成功命施琅先攻取浮桥,但施琅一连三天没有攻克。这是施琅归附郑军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再加之郑成功亲自督阵,令自命不凡、心高气傲的施琅心生羞愧,他无法向郑成功抱怨,便迁怒于提出这一建议的陈斌。陈斌是郑成功手下一员骁将,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面对施琅的挑衅,他毫不相让。冲突不断升级,加之施琅常在郑成功面前夸大其词地“告状”,陈斌担心郑成功有意偏袒并加害于他,不禁心生疑惧,趁机率兵出逃。

那时,清军进攻桂林,南明永历帝逃往南宁,命令郑成功前往驰援。怀着一颗忠君之心的郑成功接令,马上调兵遣将,准备勤王。就在这节骨眼上,陈斌带走一支劲旅脱离郑军,顿时打乱了他的军事部署。

陈斌因施琅而临阵逃脱,郑成功对此心知肚明。尽管如此,他仍隐忍着,对施琅并未斥责或处分。年轻气盛的施琅却不知收敛,与郑成功又起冲突—不顾郑成功“驰令勿杀”的命令,将他族叔手下的元老级将领“立斩之”。

事已至此,施琅一再挑衅并突破底线,郑成功已忍无可忍了!

郑成功先设计擒拿手握重兵的施琅弟弟,再令人捉拿施琅;然后派亲随捉拿施琅所有在厦门的家属,分别予以拘禁。

施琅被单独羁押在一条船上,趁看守不备逃掉,投奔族叔。在族叔的地盘上,施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可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因他而被扣押的父亲、弟弟及其家人。直到此时,施琅才有所清醒,觉得事情做过了头。他请人居中调停,希望得到郑成功的谅解,仍像过去那样为他效力。

1652年,积怨已久的郑成功不肯原谅施琅,在他出逃一个多月之后,下令诛杀其弟,八天后又杀了他的父亲。施琅得知至亲被害的噩耗,心中的悲怆可想而知。面对如此血海深仇,一气之下,他又投靠了清朝。

施琅第二次降清,不仅是主动“入伙”,而且目标明确——借助清军力量,报仇雪恨!

为了表明自己告别过去的心志,他将伴随自己31年之久的名字“施郎”,改为后人熟知的“施琅”。

复仇,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与动力。施琅原本就心高气傲、睚眦必报,如今“枕戈谋复仇”,更是不择手段。难怪郑成功听说施琅再次降清之后,不由得追悔莫及地叹道:“吾留一患与中原矣!”

施琅降清之初,因他与郑氏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廷对他并不信任。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有人上疏,举荐施琅,命运才有所转机。

郑成功派施琅过去的仇人陈斌进攻福州时,施琅正好被清军派往驰援。当年陈斌因与施琅有隙而带兵出走,投降清军,后又归顺郑军。复仇心切的施琅以优势兵力,经过四天四夜激战,却久攻不下,不禁心生一计。他修书一封传给陈斌,劝他投降。陈斌突围不成,援军一时无望,也就顺水推舟地率军降清。可当陈斌及其部下500人成为俎上鱼肉之后,施琅把他们全部斩于南台桥。

施琅曾是郑军主将,对郑军的战守之策一清二楚。因此,施琅对付昔日的“战友”,屡占上风。郑成功之所以能纵横东南沿海一带,就因为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令惯于陆战的清军无可奈何。而擅长海战的施琅降清之后,郑军这一优势也开始慢慢消失。他还利用过去在郑军中的影响及故旧关系,招降纳叛,使得郑军士气衰落。

由于施琅死心塌地为清军效命,当清廷成立福建水师时,他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与郑成功有着多重复杂的特殊关系,就某种程度而言,施琅对郑成功有着一种本能的敬畏之情,对他是既自负又自卑,既敬服又怨恨。施琅再次降清之后,似乎只要有郑成功在,他就难以缓过气来。比如,施琅只能在郑成功率军北上后乘机袭扰厦门,即使郑成功大败而归,施琅会同乘胜追击的清军一起攻厦,结果清军却几乎全军覆没。经此一战,施琅乃至清廷,直到郑成功去世,再也不敢觊觎他的根据地厦门。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长子郑经即位,施琅这才有了出头之日——乘郑氏内部动乱、实力受损之机,清军大举云集,并借助荷兰人17艘夹板船(一种有红夷炮、照海镜的巨大战舰)的援助,攻占厦门,夺取金门。原郑成功手下的那些猛将,除少数战死外,大多迫于形势降清。当郑军在大陆上的所有地盘被清廷纳入囊中之后,施琅提出进攻台湾的建议。

厦金战役大获全胜,被郑军占据十多年之久的根据地厦门、金门被攻克,清廷受到鼓舞,很快采纳施琅的攻台方案。台湾孤悬海外,只有依靠水师才能攻取,那么施琅便是东征台湾的不二人选。

在这关键时刻,施琅却上疏朝廷,以母亲年事已高,身为独子恪守孝道为由,告假终养老母。

施琅活着就是为了报仇,郑成功虽死,但他的后人非用血债偿还不可!施琅老母也常叮嘱,要他灭尽郑氏以报杀父害弟之仇。盼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了机会,施琅岂肯放手?

其实,这不过是他以退为进,耍弄的一点心计而已。他这样做,一可彰显自己的突出地位,离开施琅,要想收复台湾,谁也玩不转;二则促使清廷尽早做出决断,授他攻打台湾的相关职权;三还可体现自己的高风亮节,我施琅为了奉养老母,可以舍弃荣华富贵。

果然不出施琅所料,康熙三年六月初二,清廷下旨“慰留之”,一个多月后,清廷加授施琅靖海将军,不仅任命他为进攻台湾的统帅,还给予他专征的特权。

然而天不遂人愿,施琅于康熙三年十一月、康熙四年三月两次从厦门出发东征台湾,都遇海上飓风,桅折船倾,无功而返。

这引得清廷一片哗然:施琅所率水师,多为投降清朝的郑军旧部,不待交战,却在没有台风的季节遇到台风袭击,折返厦门又并无多大损失。此种情形,使清廷免不了对这支由郑军降将组成的福建水师心存疑虑。加之惯于陆战的清军对海战的恐惧,严重动摇了清廷武力征服台湾的信心,朝野上下,出现了一片招抚之声。

既然要施行招抚,就得以诚相待,于是,福建水师被撤销,施琅的水师提督之职自然也给免了,被授予内大臣之职,留京待用。

清廷裁撤水师,给施琅的打击甚大。水师不存,谈何征台?若不对台使用武力,由郑成功后人组成的郑氏政权,或许接受招抚投诚,或许会永远偏安台湾。无论何种情形,施家的怨仇就无法报了。令他稍感欣慰的是,清廷与台湾郑氏的和谈进展缓慢。

清廷虽然开出相当优厚的招抚条件,但郑经予以明确回绝:“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双方谈崩,康熙招抚失败,台湾问题就此搁置一旁。

施琅的心中,又升起了新的希望,只要台湾不归顺,他就有武力征服、报仇雪恨的一天,于是又开始了新的准备。

他担任的内大臣不过是个闲职,因此有时间干他想干的一些事情。他研究台湾、大陆的军事地理;他总结过去两次征台因飓风受阻的教训……

他十分清楚,要想武力征台,最后的决策人物还是康熙,而笼络最能接近康熙并受宠信的重要人才是关键。于是,他开始利用一切便利,向这类人畅谈自己的征台计划。

当三藩之乱爆发之时,秉承父亲“反清复明”遗志的郑经于动荡的局势中,见到了匡复大业的一线曙光,乘机出兵大陆,在东南沿海一带纵横驰骋六年之久。随着三藩的平定、战乱的平息,郑经只得败退台湾。而康熙再也不能容忍郑氏武装继续留在台湾,决定重组福建水师。

此时的清廷,有了强渡海峡、武力解决台湾的条件与资本。在考虑福建水师提督人选时,朝臣大多认为“深识水性,熟知海战”的施琅最为合适,可他的长子此时正被挟持在郑经军营,康熙心存疑虑,打算改用他人,施琅深感遗憾。

康熙二十年六月,清廷接到密报,得知郑经病逝、台湾内讧、文武解体,康熙下令相关部门从速制定进剿方案。而福建水师提督却极力主张招抚,康熙认为其“畏服贼将”。这时,施琅长子被郑军斩首,福建总督再次举荐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并以全家一百多人的性命,担保他不会背叛清廷、投靠郑氏。至此,康熙不再犹豫。

13年的奔走、等待与期盼,施琅终于如愿以偿!

要离开京城了,施琅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某位御前侍卫随他前往征台。此人才华出众,是施琅在京城有意结交的好友。让御前侍卫伴随左右,无疑是主动要求皇上监视自己,不仅令康熙更加放心,办起事来也会更加方便。

施琅此举,可谓一箭双雕。这也说明,13年的官场历练,已将盛气凌人的他,打磨得世故练达、老成持重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初五,施琅抵达福州。此时的他,已是61岁高龄,本该待在家中含饴弄孙,却因大仇未报,仍苦苦战斗。

施琅走马上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征服台湾的一应工作之中。然而,他性格中一些弱点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对以百口之家为他担保的福建总督,不论从哪方面而言,施琅都应该感恩、尊重才是,可两人却闹起了矛盾,且越闹越大。

施琅获任水师提督不久,还未离京,就上奏康熙请求专征之权,就是想自己去征台,其他地方官员哪怕总督,也只留守后方以作策应。康熙未允。抵达福建不久,他又上一疏,执着地请求专征之权。施琅这种做法,固然担心多方扯皮影响效率,也有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之意,还有平台后不受他人掣肘以惩治仇家郑氏之嫌。

然而,康熙明确表示由总督统率福建兵马,与施琅共同进剿。如此一来,福建地方官员反感施琅的所作所为,与之产生矛盾甚至不配合他的工作。当施琅第三次上疏请求专征权并提出乘南风出征时,总督针锋相对,不仅提出乘北风出兵,甚至表明不与施琅同途进剿。

面对他们的争执,康熙甚为不快,适逢朝廷又有反对用兵台湾的呼声,康熙索性下旨暂停征剿。

关键时刻,有重臣上疏康熙,帮助施琅获取专征权,又以友人身份拜会福建总督,居中调停,通过相互间的友情及自己的威望,说服其转变态度,支持施琅。

经过近两年的曲折准备,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战船238艘,水兵两万多人,分三路出征台湾。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拼命一搏的决心和勇气,他将三十多名家人、族人放在不同的战船上随军出征,其中有他四个儿子。

在他的英明指挥下,郑军节节败退,郑经之子郑克塽向施琅献表请降,愿意削发称臣,但仍希望留居台湾。施琅以自己只有专征之责,而无招抚之权予以搪塞,同时把此事上疏康熙。

毕生夙愿眼看就要实现,此时的施琅,却不是热血沸腾的愤青了,经过岁月的磨炼,他变得老练深沉起来。施琅虽然在之前的大战中完胜,却不得不面临诸多严峻问题。不说台湾民众的反抗,即使四万多守台郑军,也是他所率水军的两倍,如果他们固守血拼,即使获胜,也会两败俱伤;若郑氏灭尽,有人说他得郑家珠宝、美女若干,他将有口难辩,而郑氏全在,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况且天下之人皆知施、郑两家仇怨,如果大开杀戒,必被他人抓住把柄,复仇的快意对他而言,换来的将是身败名裂;还有一点必须顾及的,就是史家的记载。

事后,他坦诚地说道:“郑贼虽不成气候,将来史传上也要存几张纪传……定书某某死之……他家全皆为奴囚、妾妇于千秋……”可见郑氏能投降,也是施琅心中所愿。

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成功,施琅却放回投降、俘获的郑军官兵,并向台湾岛上的郑军宣称:“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同时严肃军纪:“戮一降卒,抵死。”

施琅的策略不仅瓦解了郑军及台湾民众的斗志,也给担心施琅报复的郑氏家族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郑克塽再修降表,不提条件,听由安排,遵制削发,真心归附。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兵不血刃地地占据了台湾,并且没有杀害郑氏一人。然而,施琅在其许可与掌控的范围内,对继承王位的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有过一定的限制与报复,如控制他的饮食,遣散他的仆人与卫队,责问他以前的过失等。

这些本能的“小动作”其实也可理解,毕竟,施琅顾全大局没有仇杀。难能可贵的是,施琅还在众人的簇拥下带着祭品、祭文,前往郑成功庙祭奠。这一举动,哪怕只是一种姿态,也说明他的心中大恨已基本化解。

英雄暮年,大功告成,施琅终于明白:他无法战胜郑成功,也无法超越他;是郑成功成全了他,让他载入史册,他与郑成功虽为仇敌,却又是他的继承者;因此,除了仰望、拜庙,他要和解、仿效,从郑成功身上获取“正能量”……

当平定郑氏之后,清廷中出现了一股弃台论调。

如果放弃台湾,施琅的一生追求与功名将付诸东流,他对郑成功的追寻与继承更是无从谈起。同时,他也看到了台湾在军事、地理等方面的重要性,于是多次上书,主张派兵留守。终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清朝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还将台南土地奖给施琅及随他一同平台的文武官员,这客观上促进了台湾的经济与开发。

一切尘埃落定,施琅既没进京任职,也没驻防台湾,而是坐镇厦门,留任福建水师提督。以他张扬自负的个性,虽经打磨,稍不留意就会露出“真容”:将登岸的码头称为“得胜路头”;他在台湾、澎湖建有两座生祠……

不过晚年的他,还是变了一些,不再专注于功名,也开始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在老家泉州修桥铺路,主持修撰族谱;在台湾兴办台南西定坊书院,建造台南妈祖庙;扩建厦门城池,重修明末毁于战火的普照寺并更名为南普陀寺;他还收养孤儿,于灾荒之年施舍钱粮……

康熙三十五年,施琅以76岁高龄,病逝于福建水师提督任上。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不管施琅身上有多少缺点,不管他生前活得多么压抑或风光、艰难或显赫,也不管他平定台湾出于何种动机,总之,他平台对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一位明清史专家所言:“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更多文章

  • 没有大志,难成大事,李自成注定败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自成十大预言,单田芳评书李自成300集,84版闯王李自成

    他死后,号称闯王的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都懒得搭理,连基本的丧葬也没有。认为他是昏君,死有余辜。他觉得挺好,其实还是格局太小。不管怎么着,本来以为李自成能顺利成为新一代的皇帝,结果却犯下不少的大错,导致一败涂地。可以这么说,李自成不但格局小,还胸无大志,压根没有成就大业的想法。取得绝对胜利后,李自成安排

  • 不知道第一个吃蝙蝠的人是谁,但苏轼一定吃过!有诗为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轼的诗大全100首,写蝙蝠的诗,哪些事迹看出苏轼是吃货

    导语: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到了广东惠州,他曾经是满朝文人仰慕的大学士,而今却因为触怒龙颜被贬到远方,此中心酸真的让苏轼难以忍受。在广东惠州,苏轼本以为这是人生最后的落脚之处了。谁知,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他又被调到了更加荒芜的海南儋州。 宋代的海南荒无人烟,这里四面环海,气候炎热,这让久居江南的苏轼

  • 明朝最贤惠的皇后,吃的饭菜都是自己煮的,最后却为了皇帝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最悲惨的皇后,明朝张皇后张嫣,明朝出身最尊贵的皇后

    这位皇后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大家都知道,崇祯皇帝最后的下场同样也非常的凄惨,甚至自己选择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而周皇后作为一国之后,同样也要做一个表率,所以最后跟随崇祯皇帝一起殉国了。不过后世对于这个周皇后的评价一直都非常的好,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明朝最贤惠的一位皇后,因为她的日常生活一直都

  • 一河北农民在家中发现明朝圣旨!专家要求上交,农民郑重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圣旨河北,明朝出过多少圣旨,民间发现明朝圣旨

    一开始的圣旨并不完善,也出现过伪造甚至假传圣旨的现象,但是随着防伪技术的日渐完善,和相关刑罚的加剧,几乎再也没有人敢假传圣旨了。。。 圣旨在传下去之后,会保存在接旨人手中,这将是十分光荣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平头百姓是不会拥有圣旨的。然而前不久,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就有一个老农在自己家里发现了圣旨。

  • 金国提了个建议,北宋欣然同意结果赔得血本无归,百年后历史重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两个皇帝怎么被金国捉去,金国是怎么消灭北宋的,北宋如果全力抵抗能打得过金国吗

    古人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可是在前后300年的皇皇宋史中,却找不到这个道理。北宋将亡前夕,北方雄起大金一国,马蹄嗒嗒,吼声震天,打遍东亚无敌手。但是,无论它的战斗力多么强大,将领多么骁勇善战,士兵多么强悍无敌,元首多么智计百出,毕竟刚由一个部落崛起,兵员有限,初起兵时才3000来人。想要战胜奴役自

  • 朱元璋无故将岳父赐死,百官皆胆寒无人知晓原因,六年后真相大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晚年赐死功臣,朱元璋赐死,杨宪被朱元璋赐死的原因

    胡美,他是陈友谅的手下,后来在战争中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见他是个人才,就很是重用,胡美自己也有能力,先后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剿灭张士诚,攻陷湖州、平江、无锡等地,后来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平定福建诸地,明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后来,他又被封为豫章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胡美的女儿进到宫

  • 宋朝一超级剩女,33岁跟皇帝大谈姐弟恋,提一建议惠泽江浙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最独特的婚姻文化,宋朝爱情史,宋朝婚姻观变化

    杨氏出生在浙江严州青溪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张夫人抚养成人。张夫人是宫廷中的教坊乐女,演唱技艺高超,得到了宋高宗与吴皇后的欣赏。受母亲影响,出身卑微的杨氏不仅能歌善舞,还精通经史,并且擅长王羲之的书法。张夫人病故后,艺术发烧友吴皇后对教坊那些乐女的歌声很不满意,便派人将杨氏召入了宫中。善

  • 北宋灭国,杨家将为何不救国,他们投敌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灭国后杨家将怎么样了,北宋杨家将,北宋杨家将有多厉害

    然而我们知道,电视剧不等同于历史,杨家将和南宋的岳家军一样,都是用主帅姓氏称呼的军队,虽然杨家将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但是电视剧中绝大部分剧情都属于文学创作改编,并非真实。历史上杨家将和岳家军都曾为宋朝做出过重大贡献,为什么北宋灭亡时,岳家军上阵杀敌,杨家将不见了。第一代杨家将是从一个叫杨业的人开始的。

  • 崇祯干一事大快人心,朝廷官员都笑了,老百姓却被逼得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末老百姓痛恨崇祯吗,崇祯当皇帝都发生过什么事,崇祯皇帝对老百姓的税收有增无减

    作为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等阉党在朝野中的影响,崇祯心知肚明。因此,在清算阉党这件事上,崇祯算得上雷厉风行: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在崇祯和世人的理解中,但凡阉党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中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之外,崇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株连的多达一千余人

  • 明末第一社团,崇祯惹不起,李自成瞧不起,被多尔衮骂成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多尔衮李自成简介,李自成对崇祯的评价,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谁厉害

    在崇祯末世里,如果想在群魔乱舞的上流社会找出个代表光明正义的团体组织,非江南复社莫属。复社最初是江南名士张溥和张采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吴江成立的文社。自那以后,这个标榜文学复古的社团,就似平地里一声春雷,影响惊天动地。平日里相轻的各路社团心甘情愿挤破头皮来合并,还有大批精英名流削尖了脑袋也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