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借助官制“正名”过程,实现对北宋王朝对朝廷局面的理顺过程

借助官制“正名”过程,实现对北宋王朝对朝廷局面的理顺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86 更新时间:2024/1/15 18:26:36

北宋自建立以来,为应付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国家需要一统的实情,对于功臣及归附势力施行大批封赏和留用。

这必然造成一定的冗官出现,因而采取了官职差遣相分离的方式来保证政务有效运行。然而这一制度在施行的过程中,多有不便,引发了官制“正名”的需要。

北宋建国至熙宁初,朝堂如杨亿、吴育等均上书言官制“名实分离”请求改制。虽然只得到部分的调整,但却拉开了“正名”的大幕。

到元丰五年,以宋神宗为核心的政治群体开始自上而下的“正名”之路。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性性和斗争性之中,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下才完成了“正名”的主体部分。到徽宗时期,北宋官制“正名”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

自北宋建立起,朝廷为应付复杂的政治局面,开始利用足够多的官职满足大多数官员阶层。而所谓的“正名”过程,正式宋朝由乱局之中寻求秩序的过程。

因此对于北宋时期,官制“证明”过程的内容,需从北宋官制“正名”缘由及前期表现、元丰初到元丰五年之间的发展、北宋官制“正名”过程在北宋后期的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北宋官制“正名”缘由及前期表现

1、提高政务运行的现实需要

北宋官制正名的缘由,即官职不符,它官兼领本官职事的现象较为普遍。名实混淆、品秩紊乱的现状,引发了朝堂对官职“正名”的请求。

不难发现,这一弊端自北宋建立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但直到真宗、仁宗时期,才开始记载有人正式提出“正官名”的建议。

上书建议官制改革的呼声不断,而提出的具体方案也大部分是恢复唐初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之制。

二、统治者的个人政治素养的体现

宋神宗被称为“改革皇帝”,可见其图强之心何等强盛。神宗自继位起,即暗下决心改变积弱局面一扫祖先之耻辱,他的这个志至死不渝。

前期支持“王安石变法”,虽困难重重,但依然坚持,力求改变积弱的形象。后期施行官制,对冗官这一现实进行从上往下的自我革新,无不体现着。

宋神宗鉴于百年因官制愈繁而导致的“冗官”问题,在即位之初就有改革的想法。直至熙宁末年完成“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之后,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官制改革。

整个过程基本上涵盖了神宗皇帝执政的后期,期间朝堂中的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其意志进行。

在这个“正名”的过程中,不单单是统治者的政治素养和现实政务运行效率的要求,还与政治参与者即朝臣的积极参与。

二、元丰初到元丰五年之间的发展

1、置局详定官制所开始“正名”

宋人力求务实,其早期的差遣以及各种机构的名称均可看出。详定官制所正如其名一样,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详细的官名制度,并进呈给皇帝裁决。

这一机构是元丰改制“正名”的重要阵地,其主官均是博学多才之人。同样我们可以认定,详定官制所得建立是元丰改制的真正的开始。之后的数十年间,即使废除之后,影响力依然存在。

2、元丰“正名”条例的正式出台

正名”过程的这一阶段,从元丰二年李清臣上言现有政府运行的弊端,到元丰五年正式颁行以阶易官《寄禄官新格》历时近三年之久。

期间先置详定官制所招募博学之士,进行统筹“正名”。再由最高统治者与朝臣一起,进行具体内容如罢空名、换寄禄等的尝试。最后在元丰五年五月一日正式颁行新法,实属不易。

这一过程是以最高统治者神宗赵顼为核心,以详定官制所为具体机构,以士大夫的利益争夺为重点进行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朝议不断是北宋官制“正名”最终能被颁行出来的,既是阻力也是助力。元丰五年之后到二圣共治以及直到徽宗政和年间朝堂,关于此的议论依然不断。

三、北宋官制“正名”过程在北宋后期的表现

1、“正名”过程在“二圣”时期的表现

元丰六年直到“二圣”执政前,朝廷广开言路征求意见。这一时期依然如前一样,进行具体政务的调整,如带职、推恩标准等等。

整体上这一段时间朝议比较集中,臣僚在实际运行中上言元丰官制中的不足和请求“依旧”,大部分都被朝廷接纳。到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时期,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这一“正名”过程更加细化。

2、“正名”过程在徽钦时期的表现

到了徽宗时期,其“丰亨豫大”的政治蓝图构想,是将官制“正名”完成的强大动力。从崇宁元年下令依照神宗官制编修成书开始,可见其决心所在。

其中关于“正名”的过程,主要是在执政的前半段,即大观、政和之际。在元丰官制颁行之后的北宋后期,“正名”的过程并未因条例颁行而结束。而是就像它出台的原因政治稳固,提高政务运行效率那样被执政者所“利用”。

元丰五年五月之后,无论是神宗皇帝的《诫谕百官》禁止议论,还是二圣时期的“反复”以及徽宗的“御笔”限制,都没有真正地阻止这一过程。

相反的宋代士大夫用其固有的手段和方式即奏议、廷对,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依然让元丰“正名”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已经开始对官制“正名”的政治活动。政务运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北宋这一士大夫集体觉醒的时代,“言路”通畅与否是政务运行畅阻的重要体现。

整个过程中既有君主手诏、诫喻的求变和约束,也不乏士大夫臣僚群体的上言和斗争。北宋官制“正名”过程,正是其“言路”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后世官制发展有着影响作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安甫:身高4尺,会遁地,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执行刺杀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小战士自带传奇色彩,拥有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如果有人知道他的一些事迹一定会被吓一跳,毕竟,没有人能想象“小个子”的超凡事迹是怎样的。接下来,我就把这位自带传奇色彩的'小战士'的故事,讲给你听。一、李安甫的背景今天这位已经96高龄的老人,名叫李安甫,别名李正安,1925年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县。

  • 明朝奇案:娇妻私奔被弃 却是死里逃生 寡妇乡野产子 原是人贩作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看完诉状,袁知县心生不屑:这样一位妻子,丈夫完全可以按照“七出”之罪将其休了,或者将之嫁卖,为何还要麻烦官府?想来林增财也不是好人。因为心存鄙夷,袁知县决定不予受理,并批示道:妻已犯七出之条,是留是去,全在本夫,著该族族长酌情调处,缴报执行。没想到几天后,林增财又提交了新的状纸,还是要求县太爷予以处

  • 明朝的开国元勋,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他,却落得个凄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却不是他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是晚年被株连三族的凄惨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这场事件,在明朝历史上被称为‘‘蓝玉案’’。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整个‘‘蓝玉案’’的署理过程中,仅凭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 刘墉追案第36集:和珅签字与富国泰同流合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和福奉命去找王炳忠要人,带了六个捕快,秦朗和贺子枫在悄悄盯着,发现这个六个捕快都是个顶个的高手。秦朗认得这些人,其中有刺天王侯镇,还有鲛人李徐,以及暗日如来游广僧,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彼时,院内的王炳忠与这六人打了起来。秦朗与贺子枫分头,一个去追王炳忠,一个去找朱任。刘墉坐在桌

  • 武林外传的时代背景:明嘉靖、万历还是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经历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朝、南北宋、元明清。在《武林外传》中,《大明律》被多次提及,因此可以断定《武林外传》应该是为明朝的故事。明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太常、天启、崇祯等十七位皇帝。剧中,吕庆侯曾向姬无命

  • 浅谈清朝的“和亲”政策:满蒙联姻有哪些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和亲的优势,清朝时的蒙古爵位及设置,清朝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的区别

    时至清朝,清朝统治阶层与蒙古部落之间世代联姻,似乎重现了汉唐中央统治阶层与少数民族通婚的现象。但是,二者之间其实有着极大的区别。并且,与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相比,满蒙联姻的好处更多,是一种更为优良的联姻政策。我们不禁好奇,二者究竟有何区别,满蒙联姻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汉唐和亲与满蒙联姻的性质差异 1

  • 三国中谁是正统?司马光曾经提出评判标准,却遭到了后人的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光真的杀了他母亲吗,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司马光的作者

    一、三国正统之争。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后,天下战乱不断。最终天下形成了三大势力,那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而孙权表面尊崇汉室,心中早有自立的念头。因此在曹操去世后,天下立刻发生了巨变。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朝。刘备在蜀中得知消息后,听信了汉献帝已死的传言,为

  • 清朝为何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这其中有何蹊跷?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太平天国一方的战将,并不是想投降就投降的,你得有足够的,值得清廷利用的价值。一般来说,手下的部队越多,价值就越大。因为你投降不是一个人投降,而是带资进组。与之相对的,被俘的将领就没有这种价值了,只有砍下脑袋告诫世人不敢造反的价值。韦俊投降之时,他的属地是安徽省池州。当时,韦俊与清军谈判的条件是带

  • 一场让明朝焦头烂额的战争,竟催生出一项持续500余年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月,正率军在云南苦战的明军大将傅友德、沐英等人收到了一封明太祖朱元璋的亲笔信。信中,明太祖先是肯定了大家的功绩,对全体将士表示慰问,但随后他又对战事的久拖不决深感忧虑,并对明军官兵付出的辛苦和牺牲心疼不已。明太祖写道:“贵州都司文书至京师,知盘江道路尚未通行,兼说目下并

  • 猪肉到清朝时期才开始普及,在此之前人们都吃什么肉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古代六畜我们知道,古代有所谓的驯养“六畜”之说,这就是“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动物,虽然大家都是为古人提供优质肉食资源的动物,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比如,在《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