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002 更新时间:2024/1/19 4:39:12

公元145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后,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从被囚禁的太上皇变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贞、石亨发动的“夺门之变”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

八年前,年轻的明英宗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抵御北方入侵的瓦剌,结果在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之下,20万大军进退失据,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歼,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被瓦剌囚禁之后,他的弟弟朱祁钰被立为新的皇帝,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自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将其送回北京,回到京城之后的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宫,成了一个囚徒。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徐友贞和石亨等人发动政变,从南宫迎来朱祁镇,带领军队攻入宫内,帮助明英宗复辟成功,这次事件被称作“夺门之变”。

然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并不是最大的胜利者,他虽然从被限制自由的囚徒变成重新大权在握的皇帝,但是他付出的成本却很大,在这次政变中他被押上了他的生命和将来的政治生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我们看一下如果景泰帝病逝,谁会继承皇位。

第一条路,当然是立自己的儿子,但是很不幸,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虽然之前被立为太子,但是不久之后去世了,而且朱祁钰之后再也没有生出过儿子,所以这一条行不通。

第二条路,按照明朝的皇位继承法来,朱元璋给皇位继承确立了明确的法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祁钰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了,那么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健在的儿子还有前皇帝、现任太上皇朱祁镇,但是朱祁钰肯定不希望哥哥继位,因为朱祁镇复位之后肯定会对其反攻倒算,以报被囚禁七年之仇。

第三条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等朱祁钰驾崩以后由侄子继位,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朱见深之前曾被立为太子,后来朱祁钰为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最后一条路,迎立外地藩王入京继位,但是这一条要建立在自己的父亲朱瞻基这一系全部断绝之后,大臣们持反对意见。

病重的朱祁钰也选择了妥协,种种迹象表明他有意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一旦朱见深继位,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就成了真正的太上皇,年仅12岁的朱见深自然无法掌握大权,大权自然会落到朱祁镇的手上,朱祁镇将成为大明的最高统治者。

而在朱见深即将被重新立为太子之前,徐友贞、石亨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准备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拥立之功而位极人臣。

在政变当晚,石亨的军队并没有办法攻破宫门,最后还是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命令守将打开宫门,政变差点失败,一旦失败,朱祁镇恐怕连囚徒太上皇都做不了了。

而徐友贞虽然是一个三品的左副都御使,但是他在朝廷之中并不受人尊敬,当年瓦剌紧逼北京时,他主张南迁,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被于谦痛斥。在北京防卫战取得胜利之后,他成了大家耻笑的对象,也不受景泰帝和其他重臣的待见,每次升迁名单呈报景泰帝,景泰帝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不会批准。

后来,他将名字改为徐友贞,才慢慢的升迁到三品大员,但是对于他的过往,同僚们还是一清二楚。夺门之变后,因为徐友贞是拥立首功,所以一跃成了新内阁首辅,权倾天下,如果没有这次政变,他恐怕永远也入不了阁,更别提首辅了。

而政变的另外一个主角,石亨,因为协助于谦防卫北京城,后又率兵抗击瓦剌有功,已经官封太师,封侯,政变之前,石亨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到了英宗复位,只是将其封爵提升为公而已。

所以,夺门之变看似明英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实他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甚至失去性命的风险,而徐友贞才是最大的胜利者。

说起明英宗,马上就会联想起“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个典故。一个少年天子,因为少不更事一时兴起听信阉人王振的胡言乱语,御驾亲征讨伐瓦喇,不幸被瓦剌俘获,从此开始了一段历经苦难迭荡起伏的人生。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阉人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因为瓦喇军擅长运动战,来去无踪,结果明军无功而返,可是令人感觉奇葩的是,王振怂恿英宗带着大军绕道到他的家乡蔚州观光旅游一番,英宗竟然欣然同意了,结果被瓦喇军追上,明军被击溃,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镇和钦宗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朱祁镇在位时并无大过,而且政声良好。朱祁镇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在北国时甚至俘获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尔芳心。因此这位伯颜兄俨然成了英宗的保护神。同理,因为英宗有超常的人缘,朝中故臣对他的感情是胜过朱祁钰的。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因此在夺门之变发生之时,众臣装聋作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后。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土木之变之际,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监国,差不多同时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明英宗和孙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而朱祁钰为了把后续皇帝变成自己的嫡长子,起了废储君朱见深的念头。由于太子朱见深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他因此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不惜武力威慑。

因为当朝大臣基本上都是前朝老臣,而现太子朱见深并无过错,无故废除在法理上说不通,就连于谦在这个问题上也保持了沉默。但是摄于皇威他们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就这样,景泰三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朱祁钰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明英宗还京后,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还说得过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废了,并且对待他这位前任老兄也十分苛刻,恨不得马上让他死。甚至命人砍掉朱祁镇经常纳凉的树林。朝臣上下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时兼陈一切弊政。朱祁钰闻讯大怒,钟同被下狱杖死。

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因为朱祁钰后继无人,众臣建议重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死活不肯。在大臣们看来朱祁钰危在旦夕,后继乏人,不利国统,因此议论纷纷,大为不满。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在发生夺门之变后,诸大臣和京畿近卫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否则就凭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少数几个人是翻不起大浪来的。后来在石亨获罪的时候,明英宗重新向李贤问及夺门之变的事,李贤说:“把这件事叫做‘迎驾’才可以,‘夺门’二字岂能向后人明说?天子地位乃是陛下固有的,‘夺’就是犯上忤逆。而且你那时幸运的获得成功,万一这件事的秘密先行暴露了,石亨等人死不足惜,如果不审慎对待将置陛下于何地!”明英宗领悟道:“是这样。”李贤说:“如若郕王(朱祁钰)果然一病不起,群臣上表请陛下复位,哪能用得着政变这种办法?(石亨)这种人又岂能有机会向陛下邀请升赏,他们哪里敢擅自妄为的招权纳贿?过去的老臣依然在职,何至于有杀戮降黜这样的事而导致出现异常的天象?《周易》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是在说这样的事呀。”明英宗说道:“是呀。”随后下诏书从今往后奏章内容不能用“夺门”二字,并且廷议将在政变中假冒有功的官员四千余人革职查问。从这件事上来看,明英宗朱祁镇在法统上的地位是优于朱祁钰的!

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可以坐观其变坐享其成的,因为石亨在景泰帝面前失势,挟英宗政变,所以本来正统的英宗因夺门之变反而让人觉得得位不正,如果他能再忍耐一段时间,景泰帝病势更加沉重之时,大臣们肯定会做出决断,如果景泰帝朱祁钰再不恢复朱见深的皇储之位,必然要迎请英宗复位,这就是李贤对英宗所讲的。所以说英宗的夺门之变实际上是一招臭棋。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征服40多国,他是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是12-13世纪的人。而12-13世纪的中国和今天中国完全是两回事。姑且不说“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这样的历史原因按今天的国际法是不能作为领土依据。今天的中国最多只能视为是清朝领土的继承者。考虑到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之一,那时候的汉人就更不可能会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成吉思汗自然就不可能会成

  • 宰相写下青鹅两字被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你们把两字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最为严重的文字狱出现在明清之际。中国朴素的观点认为,文字狱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出现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无情的迫害,是一种残酷的政治与思想的垄断。有如龚自珍所言,文字狱

  • 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都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位做事狠绝的人,他十分痛恨贪官,他在位期间杀过的贪官不计其数。他盲目“崇拜杀戮”,手段也是让人闻风丧胆。但总得来说,他还是算一位为国为民,勤于朝政,在政绩上颇有建树的一位君主。但是天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位皇帝来治理,一位优秀的君主身边必定缺不了几位得

  • 安史之乱只记得安禄山?最残忍最有心计的其实是他,玄宗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说一下史思明的谋略,在跟随安禄山之前,他凭借了自己的忽悠功力,使得自己的官运亨通。根据史实开元24年,史思明本来是讨债逃亡北边的奚族地区,并且还忽悠人家说自己是和亲的来使。史思明利用小国惧怕唐朝这一特点,顺便在回国的时候,向当地官员说奚族来偷袭我方,由此歼灭了着一队来使。史思明更是利用自己的骗

  • 明朝灭亡24小时前,发生2件“怪事”,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朱元璋也是古代历朝历代皇帝当中起点最低的一个,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皇位。在登上皇位之后,朱元璋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明朝发展迅速,其部队的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强大。但是所有的王朝都避免不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开国皇帝能文能武且兢兢业业,但是之后的历任皇帝便一任不如一任,最终使得国

  • 女皇武则天的一项发明,让我国受益千年,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发明了18个字却无一人敢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5个事实,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

    自隋朝时期发明科举制度后,之后的朝代选拔人才都用该制度。起初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漏洞,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考官在批阅考生的考卷时,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如此一来,只要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可以拿钱贿赂考官,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考官为考生放水,从而导致选拔出来的考生大都是没有真才实学

  • 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后悔赶走刘伯温,刘伯温送朱元璋一筐鱼的意思,朱元璋刘伯温电视连续剧

    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国内一开始并不是直接进入明朝的强盛期,而更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新王朝,朱元璋为了处理好建国后的各种矛盾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明朝的很多官员都是之前元朝统治期间归顺过来的,只是因为识时务而投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归顺朱元璋。不过时间久了,朱元璋的治国能力就得到了展现,他

  • 司马炎统一了三国,为什么评价却如此之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最后为什么会是由司马炎去统一三国,而不是由曹操或者刘备呢,明明这两个人都是很有历史才能的人,其实司马炎统一三国与他的个人能力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以说是祖父辈为他打下的江山,只要他不昏庸,统一三国是必然之势,其实历史学家评判,就是这个收尾工作,司马炎都并没有做好,就是说连收尾都是不及格的他当

  • 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就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字国瑞,是中国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上位之后,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提倡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徭役杂税,终结了元朝残暴的统治,为中国历史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这么一位开国皇帝身边必定有着许多辅

  • 在洞房花烛夜之时,武则天推开了皇帝,这一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古代帝王的洞房花烛夜。古代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古人总结得很精辟,也很到位。这些话语,即便放到现在也很实用。可见,这种说法也是古人们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思想,很值得现代人敬佩。提起洞房花烛夜,或许是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而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