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参战士兵百万,死亡人数却高达千万,这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参战士兵百万,死亡人数却高达千万,这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951 更新时间:2024/1/19 23:11:52

安史之乱的规模

安史之乱大家都很熟,但是真正关于安史之乱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多人也许就不太清楚了,在古代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中,经常可以听到带甲数10万这种话,因为10万军队已经是一场决定性战争需要用到的兵力,而安史之乱时间跨度很长,时间是公元755年到763年,长达8年的叛乱当中,唐军与叛军共计集结的兵力接近百万规模,而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概念。

以十万为数字统计的军队,已经是古代兵力统计最大单位,百万通常都是虚张声势,而安史之乱涉及的兵力规模确实达到了百万,甚至犹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各种官方典籍的记载,也大致可以判断出前前后后一共死去的士兵高达30万人!

30万士兵的战死,这简直就是非常离谱了,因为古代战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由士气构成的,士气涣散的话,大家就乱做一团的跑了或者投降了,换句话说就是,你再怎么打仗,真实的战死人口都是很少的,一支部队的死亡人数在10%左右,它的崩溃就是必然,而这还是精锐部队才能够达到的程度,绝大多数的普通部队死亡率在5%左右,大家直接就投降了。

也就是说30万阵亡士兵是5%的话,参战部队就高达600万,就算我们按所有部队都是精锐来算,30万阵亡士兵是10%,那么参战部队也高达了300万!这个规模就更是非常可怕了。

用数学来统计,唐朝最巅峰鼎盛的时期进行过人口普查,大约全国统计在册的有900万户人家,平均一户人家大约有10口人,共计9000万人,9,000万除以600万,也就是大约全国每15人中就有一人参与到了这场战争,穷兵黩武的概念始于汉武帝,而安史之乱中15人取1兵卒,已经是丧心病狂的穷兵黩武,几乎是全民抗战了。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实际死亡人数高达千万?

大家永远不要忘了,一场全面战争当中受苦受难最多的其实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全面战争跟普通的战争不同,它不是简单的一场遭遇战,而是非常持久的攻坚战与防守战,而它的进行涉及到了无数的村庄城市,也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普通老百姓在城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然而有一天叛军打上门,双方的军队在对战的过程当中,不管谁胜谁负,老百姓的死亡率永远是最高的。

战争最容易激发人内心的阴暗,特别是在毫无纪律章法的安禄山叛军当中,一旦成功打下一个城池,他们不仅仅会杀敌军,也会消灭很多百姓,抢夺其田产与家产来补充自己的战损,正因如此,所以唐玄宗跟安禄山的对战中还发生过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公元755年,洛阳潼关失守,这标志着长安失去两道天然屏障,已无险可守,玄宗等人无奈商议逃跑事宜,然而逃跑是仓促的,长安城太多的财宝资产没有办法带走,彼时宰相杨国忠非常心痛,决定把所有的财物都烧毁,让叛军占领了长安之后空手而归,这招很像董卓的火烧洛阳,但正常人是做不出火烧城池这个事情的,杨国忠也就烧烧财物,董卓那是把房子百姓都给烧没了,实实在在是给对方留了个空城,就是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要。

总之,董卓残暴无情的做法让他暴毙的毫无悬念,而唐玄宗虽然此时有点老糊涂,但他胸腹中格局犹在,最后他还是否决了杨国忠,决定留下完整的财物给叛军,玄宗说,东西都给他们吧,如果得不到财宝,他们会搜刮百姓的。

换言之,唐玄宗在多年的战争当中也已经见到了太多的百姓生死,知道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自己被迫撤离长安后,这也是他为大唐百姓能做的最后的事情了。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终于是结束了,而这场战争导致的具体死亡人数有人猜测甚至高达千万,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非常有依据的推测,原来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唐朝记录的在户人口达到了900万,而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儿子唐代宗再次派出户口调查官员统计时,全国在册的户口不足150万,可谓是千里萧条十室九空,虽然是战乱导致流离失所,很多地方无法统计,有更多人都成了黑户,但百姓因战争的死亡人数绝对是千万规模的,具体多少今天的我们难以追溯,但安史之乱直接把盛唐打成了东汉末年的残破光景,这是肯定的。

安史之乱的形成原因

到底是怎样的事情,最后引起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甚至造成了千万级的伤亡呢?唐朝长期一直都是实行府兵制度,府兵是一种很灵活的军队制度,非常适用于和平年代,大家多数时候在田里务农,有空的时候才一起参加军队训练,而遇到了战争召唤就穿上盔甲去打仗,府兵们不仅平常可以不怎么用军饷,务农自己自足,同时也不需要军队发放武器盔甲,这些东西都是士兵们自备的。

然而在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他对边境的管控有了新的看法,开始设置节度使,府兵制度渐渐被废弃,转而实行募兵制,很显然,内地不需要职业士兵,但边疆地区非常需要,久而久之结束时节度使的兵力越来越大,军力从内重外轻转变成了内轻外重,其中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一人身兼三地的节度使,手里兵力高达18万,转头回顾长安,兵力不过七八万,而且都是平常不怎么需要训练,也从没打过仗的毛头崽子,内外的军力开始极度不平衡之后,节度使们的想法就活跃了起来,可惜李隆基直到此时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非常有趣的是,在安禄山造反之后,唐玄宗第一反应并不是要怎么去对付他,而是觉得是有人在陷害安禄山,污蔑他造反,整整一周之后,唐玄宗才接受了安禄山造反的事实,这对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显然是完全不愿意相信这件事情的。

后果有多严重?

随后是安史之乱的战事不断升级,节度使兵力的庞大造成了安史之乱非一朝一夕可平定,于是此战逐渐演变成持久战,唐朝的版图是非常庞大的,从西域到漠北,都是大唐之地,而且附近很多小国都是大唐的附庸国,然后大唐的乱象也波及到了其它国家,很多的藩属国都协助唐朝出战安禄山,这看上去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恰恰代表着那些地方的自治能力加强,唐朝触手被切断,所以安史之乱不仅导致了唐朝内部的混乱,也导致外交一败涂地,本来臣服的附庸国都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不久后,大唐设立在新疆的安西都护府被孤立,朝廷自身难保没有伸出援手,苦守边疆50年后,都护府沦陷,随着彻底失去在漠北新疆的地盘,大唐也快凉了,因为国家遭遇了太大的打击,所以唐朝结束后,没有任何人有能够统合全国的实力,于是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画面,再后来宋朝也没能做到一统,纷纷扰扰千年后,明朝才终于让汉人重新掌控了疆域南北,一场能延绵千百年的祸事,可想而知安史之乱有多恐怖。

更多文章

  • 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英宗结局,明英宗对樊忠的评价,明英宗朱祁钰简介

    公元145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后,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从被囚禁的太上皇变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贞、石亨发动的“夺门之变”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八年前,年轻的明英宗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抵御北方入侵的瓦剌,结果在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之下,20万大军进退失据,在土木堡被瓦剌

  • 成吉思汗征服40多国,他是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是12-13世纪的人。而12-13世纪的中国和今天中国完全是两回事。姑且不说“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这样的历史原因按今天的国际法是不能作为领土依据。今天的中国最多只能视为是清朝领土的继承者。考虑到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之一,那时候的汉人就更不可能会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成吉思汗自然就不可能会成

  • 宰相写下青鹅两字被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你们把两字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最为严重的文字狱出现在明清之际。中国朴素的观点认为,文字狱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出现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无情的迫害,是一种残酷的政治与思想的垄断。有如龚自珍所言,文字狱

  • 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都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位做事狠绝的人,他十分痛恨贪官,他在位期间杀过的贪官不计其数。他盲目“崇拜杀戮”,手段也是让人闻风丧胆。但总得来说,他还是算一位为国为民,勤于朝政,在政绩上颇有建树的一位君主。但是天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位皇帝来治理,一位优秀的君主身边必定缺不了几位得

  • 安史之乱只记得安禄山?最残忍最有心计的其实是他,玄宗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说一下史思明的谋略,在跟随安禄山之前,他凭借了自己的忽悠功力,使得自己的官运亨通。根据史实开元24年,史思明本来是讨债逃亡北边的奚族地区,并且还忽悠人家说自己是和亲的来使。史思明利用小国惧怕唐朝这一特点,顺便在回国的时候,向当地官员说奚族来偷袭我方,由此歼灭了着一队来使。史思明更是利用自己的骗

  • 明朝灭亡24小时前,发生2件“怪事”,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朱元璋也是古代历朝历代皇帝当中起点最低的一个,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皇位。在登上皇位之后,朱元璋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明朝发展迅速,其部队的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强大。但是所有的王朝都避免不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开国皇帝能文能武且兢兢业业,但是之后的历任皇帝便一任不如一任,最终使得国

  • 女皇武则天的一项发明,让我国受益千年,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发明了18个字却无一人敢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5个事实,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

    自隋朝时期发明科举制度后,之后的朝代选拔人才都用该制度。起初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漏洞,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考官在批阅考生的考卷时,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如此一来,只要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可以拿钱贿赂考官,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考官为考生放水,从而导致选拔出来的考生大都是没有真才实学

  • 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后悔赶走刘伯温,刘伯温送朱元璋一筐鱼的意思,朱元璋刘伯温电视连续剧

    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国内一开始并不是直接进入明朝的强盛期,而更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新王朝,朱元璋为了处理好建国后的各种矛盾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明朝的很多官员都是之前元朝统治期间归顺过来的,只是因为识时务而投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归顺朱元璋。不过时间久了,朱元璋的治国能力就得到了展现,他

  • 司马炎统一了三国,为什么评价却如此之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最后为什么会是由司马炎去统一三国,而不是由曹操或者刘备呢,明明这两个人都是很有历史才能的人,其实司马炎统一三国与他的个人能力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以说是祖父辈为他打下的江山,只要他不昏庸,统一三国是必然之势,其实历史学家评判,就是这个收尾工作,司马炎都并没有做好,就是说连收尾都是不及格的他当

  • 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就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字国瑞,是中国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上位之后,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提倡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徭役杂税,终结了元朝残暴的统治,为中国历史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这么一位开国皇帝身边必定有着许多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