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追剧呢!
《庆余年》之后,张若昀、汪洋、吴刚三位优秀演员再次携手,这次不要上当了!
这部《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同名作品,豆瓣阅读评分8.7。可以说是从IP到选角的豪华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马伯庸首次以编剧身份介入改编剧本。原作的作者将自己完成。你可以期待一波!
电视剧中只截取了《学生必须死——徽州绢丝案始末》一书中的第一档进行改编。讲述了明代数学家贾沫无意中发现一个小县承担着周边七县古老的丝绸税重担。
抢到原作先享乐趣吧!
比小说更精彩的历史记载
其实这本书是马伯庸众多作品中最特别的一部。
早前因为电视剧而火的作品,《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都是小说,但这是一部非虚构的历史纪实作品。
但这些真实的历史案例比小说更复杂、更精彩!
马伯庸从这堆旧报纸里,一共挖出了六件明代政治大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他们着眼于普通人的政治生活,记录得非常详细。
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带着读者去剖析这些事件,平民百姓的朴素诉求,民间的狡猾智慧,下人的卑鄙手段,权衡文官的巧妙手法。一幅异常生动的政治生态图画。
那些年我们关注历史,笔墨常常落在那些耀眼的朝代和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身上,但从马伯庸的书中,我们可以从平凡的角度去感受明朝的风貌和基本的生活。人们。
风起清平末,浪间成浪。我们也会对这些小事产生更多的共情,这有助于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看待一些宏观的历史决策和趋势。
把明朝放在显微镜下
要想了解明朝和中国古代政治,不仅要关注朝廷,还要倾听来自下方的呐喊。在普通人的遭遇中,隐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这本书真正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分析了明朝的政治。
“它就像一套显微镜,通过观察一滴血和一个细胞的变化,就可以评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
马伯庸认为,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寺庙中的不同选择,以及历史潮流的演变,直达每一个神经末梢。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为什么出名?因为,一般情况下,他并没有抱怨“暴政猛于虎”,而是先仔细勾勒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捉到蛇,躺下;当然,读者看到这些细节,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捉蛇,以了解作者的深层用意。
书的第一张丝绸封面,《明实录》只有一个简单冰冷的盘子,但是《丝绢全书》里的盘子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这起案件如何开始,如何演变,如何发展成民间起义,又如何结束,审判的《丝绢全书》被详细记录下来。
而这本书是一位丝绸案参与者收集了涉案公文、书信、告示、奏章、笔记等100多件的文集。
从丝绸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公平的税收政策是如何在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下发生诸多变化的。
历史上的细节如此迷人
丝包这样历史上的细节,太让人着迷了!
马伯庸随即从旧纸堆中翻出《明朝第一档案馆前世今生》、《彭县小吏诈骗案》等六起案子。
长期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对千里之外规律的总结,是站在战略高度的宏大叙事。
虽然这是正确的,但视角太高了,太高了以至于没有人情味。
即便有的叙述者刻意放低了视角,他们依然孤零零地站在神殿之上,介于文武之间,关心着一小群精英。
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人的思念与思念,往往被史书所忽略。
即使提到,也只是“民不聊生”、“民怨深重”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详述。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原始史料太难了,也没有办法自己提取故事。
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以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大众对历史有了更有价值的认识,也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严谨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正面评价:
如果你也想了解历史,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视角,这本书或许就是你一直缺少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