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值得所有人看!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值得所有人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9 更新时间:2024/2/10 16:03:30

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他的智慧不仅在战场上,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能完胜数人。

其中最有名的就数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这封信。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读懂他的拳拳心语,你便读懂了人生。

01

静以修身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走至人生尽头,最后的叮咛,语重心长,“静”重复出现了三次。

在诸葛亮看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首先得保持一份宁静淡然的心境。

修行一生,筹谋一世,他最大的感悟或许可浓缩成一个字:

静。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一个名门望族,可他3岁丧母,8岁丧父,从此跟随叔叔生活。17岁那年,叔叔也去世了。

之后他搬到湖北一个叫隆中的小山村,他一边种地养活自己和姐弟,一边坚持读书,学习圣贤之道。

这一蛰伏,就是十年。

这十年,他以静以修身,博观厚积,砥砺深耕,年复一年,为日后终将到来机会做准备。

诸葛亮27岁那年,他等来了刘备三顾茅庐。

从此,诸葛亮将积蓄的能力全都用在匡扶大业上,缔造出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一个又一个神话。

怀才的人,终会遇见良机。宁静的心,才能超越自己。

02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一生节俭,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自述家产时写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享乐,是人之本能。

人在贫穷之时能保持节俭或许平常,而富贵之后还能继续坚守节俭,便是一种高尚。

这也是为何喜欢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会将诸葛亮捧向神坛的重要原因。

高尚的道德,才是人生事业最大的成功。

自古以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从大国到小家,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懂得珍惜,方得幸福。

03

学以广才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告诫后代,只有学习才能增强自己的才干。

幼年时期的诸葛亮从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

他更是在夜深人静时如饥似渴的拜读诸子百家,到了晚年仍不忘读书学习。

如此才成就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孔明

有一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年纪,都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

荀子曰:“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很多时候,学习就像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在经年累月的学习中,我们终将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04

戒骄戒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做人呢,要戒骄戒躁,切勿放纵任性、懒散怠慢。

过度放纵或过于懒散之人,难以振奋精神,更无须谈何以成功;

剑走偏锋、心气浮躁之人,容易迷失自我,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诸葛亮小时候生活在岘山脚下,这里青山绿水,风景怡人。

他却从不放纵自己,耽于玩乐,自觉开闻鸡起舞、寒窗苦读的求学生涯。

他天资聪颖,但不因此偷懒骄躁,反而比别人更加勤奋好学。

每天叫醒他的,是公鸡的打鸣,也是心中的理想。

泰戈尔曾说:“伟人多谦虚,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子。”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戒骄戒躁,坚定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5

惜时如金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

人生不过四季,四季虽能轮回,但生命不会重来。

只有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子。

故事“喂鸡求学”的主人公就是少年诸葛亮。

古时无钟表,诸葛亮的先生司马徽就训练了一只公鸡,按时鸣叫,定点喂食,用于记时!

诸葛亮为了延长学习时间,在裤子上缝了个口袋装小米,每日晌午便悄悄在窗外撒一把。

如此一来公鸡忙于吃食,便无暇啼叫了。

渐渐的,授课时间虽延长,司马徽也发现了公鸡不报时的现象。

经过观察,他终于逮住了诸葛亮这个“罪魁祸首”。

而老先生不仅没生气,反而被小小少年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主动为他补课修习。

也许就是从“喂鸡求学”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了诸葛亮这个名字会永留史册。

时间,拥有扭转命运的力量。

不论你如今是什么年纪,把握当下,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才能不枉此生。

武侯祠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

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

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培养出的不仅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诸葛瞻,也成就了诸葛家族满门英杰,世代忠烈。

一篇《诫子书》,仅86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将养性修身的道理说到极致,值得我们所有人一生去学!

点个【赞】与【在看】,愿你我以此为榜样,宁静、致远、戒躁、惜时,与君共勉。

*来源:素材来自网络综合,编辑:绪风。

点击 "阅读原" 查看更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十大武将实力排行:赵云第九、马超仅第四,第二不逊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十、张辽:曾经吕布手下的第一战将,个人实力十分的厉害。关于张辽相信大家一定十分清楚,在吕布手下他就曾大放异彩,而后归顺曹操之后更是势不可挡。在攻打吴国之时,张辽仅凭七千之众就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十分的勇猛。九、赵云:蜀国五虎上将之一,是三国之中唯一没有败绩之人。将赵云排在此处可能很多读者十分的不服,但

  • 无字碑是谁立的?是武则天故意卖弄,还是她的后人无意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武则天本身就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所以有关于她的一切,后人都会拿到桌面上讨论讨论,无字碑这么独一无二的事情当然逃不了众人的“吐沫星子”。有些后人通过揣测武则天的心意,给武则天的无字碑赋予了三种解释:雄伟的无字碑一、武则天觉得自己功盖千秋,再长的碑文也无法叙述她的丰功伟绩;二、武则天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 韩信的墓志铭,仅有10个字,却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的主要事迹,韩信临终遗言3个字,韩信发迹前的五件事

    和大多数能人将士一样,韩信也是一个久历磨难的人,正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韩信可谓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韩信家境贫寒,年少时虽有才却不得志,平时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寄人篱下的他还经常遭受旁人的辱骂和鄙视。有一次韩信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打算到城外的河边钓

  • 揭秘: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显武则天小说,武则天把李显接回长安,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怎么读

    失去权力和男宠的武则天于正月26日迁至上阳宫,过起了半禁闭半隐居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李显每十日便会带上群臣去参拜武则天。李显曾经说过:“朕每隔十日到上阳宫探望母亲一次,她心绪不畅、饮食不佳,常常整天不说话,一日比一日清瘦,看着真叫人难受啊!”这便是武则天最后一年日常生活的概括描述。可以想象武则

  • 欧洲三国,现为欧洲大陆三强,历史上竟然源自同一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欧洲最强三国排名,欧洲三大帝国分别是什么,高加索三国属于亚洲还是欧洲

    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大帝国,其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其中西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西部地区,于公元476年灭亡,由于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中古时代。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欧洲早期的封建帝国,也是继西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又一大帝国,其为日耳曼人的一支

  •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起兵反隋,是迫不得已,还是精心谋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高祖李渊简介,李渊起兵反隋什么电视剧,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真的吗

    农民起义军主要是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活动,牵制了大量的隋朝军队,然后将隋王朝的统治集团分割于江都(江苏扬州)、洛阳,长安这三处。这就使隋王朝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就在这个时候,隋朝的一些贵族和地方豪强也趁机而起,纷纷占据地方州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李渊父子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于公元617

  • 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他个问题,诸葛亮大惊:原来你一直在装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开始刘备和诸葛亮对刘禅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直到诸葛亮死之前,他与刘禅的一番对话才彻底明白,刘禅这些年一直隐藏了自己真实实力。一、诸葛亮在临死前嘱托阿斗,阿斗问了他一个问题让诸葛亮大惊刘备的一生其实一直在征战,尤其是在东吴之战溃败之后,他的心力更是消耗殆尽,况且他的身体还一直病痛缠身,到最后刘备意识到

  • 唐朝的高考到底有多难?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本期视频我们将回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唐朝,去探访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科举取士制度,去了解科举制度背后那些让人心酸的故事。其实科举制度最早是隋炀帝杨广提出来的,虽然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劳民伤财,使得刚刚统一全国的隋朝迅速走向了衰亡,但是不得不说他提出的科举取士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员选拔的控制使

  • 引狼入室?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背后的种种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江陵城内的曹操行辕迎来了一位客人。此人名叫张松,乃是刘璋帐下别驾从事,这次他来拜见曹操,带来了益州方面极大的善意。其实这已经不是刘璋第一次联络曹操了,蜗居益州的刘璋一直在观察的中原的局势。早在曹操发起南征之前,刘璋就曾派阴溥前往许昌对曹操表示祝贺。曹操为表示回报,给刘璋封了

  • 毛主席评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的“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和晚年的“罪己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前87年),字通,西汉第七位皇帝。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