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后代子孙被找到,这3个姓氏的人都是他后裔,看看都是谁?

秦始皇后代子孙被找到,这3个姓氏的人都是他后裔,看看都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12 更新时间:2024/1/13 20:29:30

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人们的评价下来是褒贬不一的。有人感激他修筑长城,守卫民众安全,有人骂他暴虐无道,用严厉的律法惩罚百姓;有人说他是千古明君,开创了许多前人未有之新法,也有人说他德不配位,根本不配当皇帝。

人常说每个人的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人无完人,今天的我们对于秦始皇的功绩予以肯定,也对于他一些极端的做法予以批评。不过既然已经成为历史,那就不必再过于深究。

我们都知道秦二世而亡,那么在秦朝灭亡以后秦始皇的子孙都去了哪里,他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三个姓氏的人都是秦始皇的后裔。

始皇驾崩,胡亥即位

众所周知,秦始皇召集天下的能人异士,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这才消灭了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大秦帝国,成为了天下的主人。

前人没有一个能一统天下,偏偏只有自己做到了,这让秦始皇如何不自豪骄傲?人都是自私的,享受到了绝对权力带来的好处,秦始皇便有了永久独占江山的想法,为此他为自己取名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成为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自己苦心孤诣多年,这才打下了这江山,若是自己的后代们不堪重用,那自己的心血既不是岂不是白费了。

为此秦始皇一边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企图永久统治大秦,一边将眼光放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企图找到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秦始皇的子女们可不少,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一共有33个孩子,相比许多子嗣单薄的皇帝而言,秦始皇可是好多了。

在这33个孩子之中找到一个能担负大任的,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一番调查了解,秦始皇将眼光放在了公子扶苏身上。

扶苏虽然是秦始皇的儿子,可他身上,却丝毫不见秦始皇的暴虐残忍,喜怒无常。恰恰相反,他为人十分谦逊和蔼,十分有礼节。不管是面对朝堂之上大臣,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他都能一视同仁,以礼待之。

秦始皇听着属下的报告,对于扶苏愈加的满意。他深知,百姓需要的是一个能为他们考虑的皇帝,是一个能体恤民情的皇帝。扶苏若是能成为皇帝,必能靠着德行笼络民心,将自己的江山延续下去。

计划赶不上变化,秦始皇还没来得及下诏书立扶苏为太子,他自己就大病一场,行将就木了。

在弥留之际,他嘱托亲信立即诏扶苏回京,继承皇位。得知消息的扶苏立马动身,可最终还是晚了一步。

原来秦始皇病重的消息传到了赵高的耳朵里,赵高一听秦始皇快不行了,立马就叫来了自己的学生胡亥,怂恿他杀掉哥哥,夺取皇位。

胡亥虽是秦始皇的儿子,可他却身无长处,只知道吃喝玩乐,一言不合就喜欢惩罚仆人。如今自己的老师让自己杀掉哥哥扶苏当皇帝,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万一被自己的父亲秦始皇发现,那不就完蛋了嘛?

事实证明,胡亥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快秦始皇便一命呜呼,驾崩了。父亲去世后胡亥那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了。他先是命人伪造了一封遗诏,向世人宣告,自己才是秦始皇选定的下一任继承人。而后又派人埋伏扶苏,想要将其置于死地。

有了赵高做倚仗,胡亥很快骗过了所有人,成功登上了皇位。

赶尽杀绝,兄弟姐妹四处逃窜

对于胡亥而言,登上皇位,才是一个开始。为了防止有人说闲话,动摇自己的皇位,胡亥先是派人杀死了扶苏这个心头大患,而后他又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将自己的兄弟全部杀死,就连没有继承权的公主,最终也难逃一死。

要是秦始皇知道胡亥如此残害兄弟姐妹,估计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原本枝繁叶茂的秦皇室,如今竟只剩了胡亥这一个!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秦始皇的后代竟是这三个姓氏?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二世被灭后,秦朝就就此衰落,再也没有人出来复兴秦朝。秦朝的皇室都被胡亥杀得差不多了,哪还有正儿八经的人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啊。

你还别说,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竟然还真有几个后代,只不过他们并不姓嬴,而是改做了其他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看到胡亥登基为帝后,许多有远见的皇亲贵族都早早送走了自己的孩子,让忠仆带着他们远走他乡,从此隐姓埋名,过着无人知晓的生活。亦或是在胡亥残杀手足血亲时,有不少的人趁乱逃了出来。

古人又没有身份证,秦朝户籍制度也没有出现,在某地突然出现几个人也实属正常。

为了掩人耳目,这些皇亲贵族只能给自己改姓,可他们又不甘心忘记自己的祖先,思来想去,他们便想出来了这三个姓氏:“秦”,“银”,“寅”。

细细品味这三个姓氏,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后代的良苦用心。

“秦”是秦始皇后代的根,秦始皇出生于秦国,成长于秦国,他在秦国学习军事才能,学习待人接物,树立一统天下的理想。身为秦始皇的后代,他们自然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银”,“寅”二字与“嬴”同音,是这些秦始皇后人原本的姓氏,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姓“嬴”,那搞个同音字,也是可以的吧?

结语

不知道胡亥在临死之前有没有后悔过,后悔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将父亲秦始皇的心血毁于一旦,后悔自己杀害手足同胞,连个复兴秦朝的后人都没有。

不过事已至此,终究不能改变,只是可惜了秦始皇努力一生,才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被胡亥胡霍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杨广真的是一个暴君吗?其实,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些故意抹黑前朝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就拿我们刚才提到的隋炀帝来说,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其实做过很多的丰功伟业,有一些功绩其实还可以千古留名。隋朝是个短命王朝,而杨广则是这个短命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所谓隋炀帝,其实,则

  • 曹冲聪明绝顶,为何13岁便早夭了?司马懿说出实情,他是真的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冲怎么死的最真实,司马懿对曹冲的评价,曹冲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对比魏蜀吴三国的实力,会发现曹操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而且除了曹操,二代的曹丕以及后面的曹叡,让魏国在三国时期也傲视群雄。而相对应的蜀国二代就是刘禅,甚至没有三代。但事实上,曹操所领导的魏国,如果不出意外,让曹冲或者曹昂来领导魏国的话,魏国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强。而在曹冲和曹昂的选择中,曹操可能十分倾

  • 李渊退位时说的一句话,李世民没在意,16年后一一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渊退位后评价李世民,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对待他好吗,李渊给李世民分析天下大势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的,这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得位的手段不正,是踩在自己兄弟和父亲的头上,才登上皇位的。而当初李世民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的时候,李渊说过一句话,当时李世民没放在心上,在16年之后还都应验了。李渊当初虽然选择了退位,但是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他就对李世民说“汝杀吾子孙

  • 若是曹操同意华佗做他开颅手术,结局会发生改变吗?下场只有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此评价对曹操来说确实是很合适,毕竟作为一代枭雄徒手建立起来强大曹魏政权,同时也能够雄据北方,与东吴和蜀汉三分天下,曾经最强大的时候哪怕是孙刘联盟也难以与之抗衡,若不是他赤壁之战大败,或者这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尽管曹操戎马一生,呕心沥血,他还是没能见到魏国一统天下的结局

  • 李世民被邀请喝酒,中毒后吐血数升,为何大难不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唐高祖李渊是幸运的,儿子们个个能力超群,帮助他成功登上皇位,但是随着唐朝疆域的不断扩大,亲骨肉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统天下已经成为公认的趋势,但是朝堂上暗流涌动,大臣们纷纷选择战队表明忠心,渴望能够赌赢,换来家族的未来的荣华富贵,有人选择太子李建成,也有人选择声势正隆的李世

  •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值得所有人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他的智慧不仅在战场上,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能完胜数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数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这封信。《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 三国时期十大武将实力排行:赵云第九、马超仅第四,第二不逊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十、张辽:曾经吕布手下的第一战将,个人实力十分的厉害。关于张辽相信大家一定十分清楚,在吕布手下他就曾大放异彩,而后归顺曹操之后更是势不可挡。在攻打吴国之时,张辽仅凭七千之众就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十分的勇猛。九、赵云:蜀国五虎上将之一,是三国之中唯一没有败绩之人。将赵云排在此处可能很多读者十分的不服,但

  • 无字碑是谁立的?是武则天故意卖弄,还是她的后人无意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武则天本身就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所以有关于她的一切,后人都会拿到桌面上讨论讨论,无字碑这么独一无二的事情当然逃不了众人的“吐沫星子”。有些后人通过揣测武则天的心意,给武则天的无字碑赋予了三种解释:雄伟的无字碑一、武则天觉得自己功盖千秋,再长的碑文也无法叙述她的丰功伟绩;二、武则天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 韩信的墓志铭,仅有10个字,却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的主要事迹,韩信临终遗言3个字,韩信发迹前的五件事

    和大多数能人将士一样,韩信也是一个久历磨难的人,正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韩信可谓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韩信家境贫寒,年少时虽有才却不得志,平时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寄人篱下的他还经常遭受旁人的辱骂和鄙视。有一次韩信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打算到城外的河边钓

  • 揭秘: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显武则天小说,武则天把李显接回长安,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怎么读

    失去权力和男宠的武则天于正月26日迁至上阳宫,过起了半禁闭半隐居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李显每十日便会带上群臣去参拜武则天。李显曾经说过:“朕每隔十日到上阳宫探望母亲一次,她心绪不畅、饮食不佳,常常整天不说话,一日比一日清瘦,看着真叫人难受啊!”这便是武则天最后一年日常生活的概括描述。可以想象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