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一登基就面临三个难题,他用一招解决,被后世帝王争着效仿

汉武帝一登基就面临三个难题,他用一招解决,被后世帝王争着效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15 更新时间:2024/2/9 3:40:51

可实际上比阴谋更可怕的却是阳谋。阳谋的可怕之处就是它光明正大的对付你,往往让人是无可奈何。

论天下最无解的阳谋那便是汉武帝时期颁发的“推恩令”了。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收到了刘建状告爷爷淮南王刘安的折子。原来,自汉武帝颁发“推恩令”以来,淮南王刘安迟迟没有把封地分给儿子刘不害,引起了孙子刘建的不满。

刘不害是刘安庶出的儿子,刘安非常讨厌这个儿子,自然也不喜欢这个孙子。

刘不害因为太老实不敢向刘安要封地,但儿子刘建却不愿忍气吞声,一纸状书把爷爷刘安送上了断头台。可见,利益面前,亲情显得多么渺小。那么导致刘建状告爷爷的“推恩令”又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诸侯国的威胁

提起“推恩令”那得从大汉开国说起。从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以后,秦朝遗留的问题就很多,最让刘邦头疼的就是全国那么大,该怎么管理。

秦始皇大一统之后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采用了郡县制。取消了诸侯国,把他们以前的封地统一规划于中央,实行层级制管理,任用中央官员管理,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各司其职。

但是秦朝二十几年就玩完了,这个制度由于实施时间短,暂时没看到效果。再加上很多封地的王族内心还心有不甘,总是想恢复原来的荣耀,跃跃欲试,所以郡县制暂时还并不稳定。

到了刘邦以后,为刘邦打江山的大都是异姓兄弟,如果不分封怎么叫有福同享,怎能服众。所以刘邦就搞了个郡国并行制,也就是一半郡县制,一半分封制。这样既安抚了功臣,又保存了国家的实力。

不过后来刘邦渐渐把异姓王都铲除了,最后全变成了同姓王。后来到了文景时期,这些诸侯不断扩充地盘渐渐强大起来,于是诸侯的崛起让统治者开始感到不安,诸侯国对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景两帝在位时期持续削藩。景帝时期,因为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差点让大汉基业毁于一旦。

所以汉武帝新官上任也想把藩王给解决掉,但又不敢贸然行事。就在汉武帝为此事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轻而易举地帮汉武帝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主父偃和他的推恩令

主父偃原是齐国人,曾学过纵横之术。由于他为人不好,在齐国遭受儒生排挤,混不下去了,于是辗转各国求得发展。但是其他国家的人也不待见他,于是他打算到长安去碰运气。

初来京城的主父偃运气也并不好,他多次请求卫青为自己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但一直都没有效果。直到他身无分文的时候,最后把心一横,给汉武帝上了一道奏折。没想到主父偃凭借这封奏折从此平步青云,居然一年内连升四级。

汉武帝对主父偃是大加赞赏,感慨道:“何相见甚晚也!”

公园前127年,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旨就是减少诸侯的封地。一直以来,诸侯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世袭。而推恩令规定,今后诸侯的封地除了嫡长子,庶子也可以继承。

这个政策下来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本来是一个整蛋糕,一直由一人吃。现在好了,那么多人齐来分享。于是庶子们感恩戴德泪流满面,诸侯王和嫡长子是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推恩令规定,嫡长子世袭爵位,分大块封地,独自经营自己的国。庶子封侯,分小块封地。分出去的侯国相当于县,由郡直接管理,以后就不麻烦诸侯王了。

这一招阳谋可真是太高,天下无解。明面上是皇恩浩荡,让诸侯各个儿子都有饭吃,实际上是变相的削藩。可以说这招同时解决了汉武帝的三个百年难题,从此高枕无忧。

推恩令解决了哪三个难题

首先,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对皇权的威胁。

分封制是古代王朝为便于管理国家,把城池、土地和居民分给一些功臣和皇家子弟的制度。各个诸侯独立管理自己的国家,实行世袭制度,诸侯王死后,传位于嫡长子。

那时的诸侯为了维护王室的安全,各国拥有自己的军队,随时听命于国家指挥。

但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壮大,一些诸侯渐渐不满足现在的地位,经常上演造反的闹剧,对王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不过这个百年难题今朝却被推恩令一招化解。一个完整的诸侯国经过三代的分割,使得王国越来越少。大国不过一个县,侯国不过十余里。从此中央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多,强大的诸侯国就这样被内部瓦解。

据说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却沦落为卖草鞋为生,可见推恩令实在厉害。

其次,推恩令解决了兼并土地的现象。

虽然汉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比较爱民,重视农业。但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和贵族们疯狂地占有土地,导致许多百姓失去土地,沦为了奴隶,加大了百姓对政府的怨恨。

推恩令的出现让土地大面积地回归中央,再分给百姓。老百姓有了土地安居乐业,自然也是安分守己,国泰民安。

第三,推恩令解决了边境的侵扰。

匈奴是汉朝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以放牧为生。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一到冬天冰雪覆盖,风沙四起,导致物资缺乏,为了生存,他们只有靠掠夺维持生活。

而国家内部的种种问题也是急需解决,对于边境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推恩令的实施,许多内部问题逐渐解决,国库也慢慢丰盈。于是汉武帝下定决心,集中精力,集结军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战,终于解决了边境骚扰问题,给边境人民带来了数年的安宁。

由此可见,推恩令的出现解决了汉朝遗留下来的百年问题。它既没有动用武力,也没有消耗财力,不得不承认主父偃确实是个人才。

而推恩令能顺利地实行,除了汉武帝会识人用人、大力支持以外,更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

从周朝礼乐制度开始,经过孔子的推广,到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是非常重视孝道的。

而推恩令让无数庶出的儿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产,在当时是符合仁孝的思想的。所以就算诸侯王心里再不情愿,也无话可说,正所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推恩令为汉朝做出的贡献也为后世的统治者做了一个好榜样,被后世皇帝争着效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五岁孩童说了5个字,旁人哈哈大笑,武则天怒道:杀了他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22位皇位,却只有一个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大搞恐怖氛围。她的几个儿女都被她吓得不轻,二儿子被她派人杖杀,三儿子被她流放房州十五年,四儿子常年则被她软禁在王府二十年,连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如此残忍,更不要说别人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本来和丈夫薛绍

  • 吞六国,却只存在了15年,短命的大秦帝国的崛起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建立于嬴政之手,但却是数代秦王一百多年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成果。之所以说数代秦王、一百多年,仅仅是上溯至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时,准确地说是七代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嬴政。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

  • 连续两人自焚身亡,到底是谁在背后搞的鬼呢?刘德华版狄仁杰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杂谈大秦国使节阿巴斯将前往通天浮屠,来瞻仰天后的神威。当将军看到画像问有什么意义。翻译官说这个是唐国最受人尊敬的陆离国师。这时的监工沙陀对贾大人说,之前使用的平安符还没有放回原位,怕有事要发生。贾大人连忙让他放回。可殊不知,这时他有点不舒服。当遇到更充足的阳光时,突然他头顶冒烟,瞬间起火就烧成

  • 刘备为何未能“兴复汉室”?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上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刘备三顾茅庐,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在隆中草堂里,从战略策划的高度,纵论天下大势,对当时主要割据势力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诸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指出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在诸战略

  • 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李世民得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其实这样说并不客观,也并非事实。李建成是太子,很多人经常认为李建成是一个不合格的太子,在大唐建立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功劳,这样说是不对的。他在这期间,虽然不如李世民那样功勋卓著,但也绝对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所以向李建成靠拢是很正常的事。也

  • 三国杀十大感人武将台词,真是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1、典韦“主公,快跑!”“主公,我就送到这儿了!”典韦,众所周知的三国猛将,曹操的两个虎卫之一(还有一个是同样生猛的许褚)曹操第一次看到典韦是于禁(这个记不太清,大家可以去看看演义曹操起兵那一节)推荐的,据说于禁看到典韦时典韦正在山涧追虎(吓)…曹操刚见到典韦也非常高兴称赞说:此乃古之恶来也!(恶来

  • 历史上四个伟大帝王,秦始皇、汉武帝上榜,唐太宗第二,第一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四、清圣祖康熙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点是人和帝王都无法比拟的。康熙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帝王,他在位期间,面对严峻局势,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之后他平定三藩之乱,消

  • 三国4大神童,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命不好,两个聪明过了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是曹冲,一个是周不疑,还有两个是钟会和诸葛恪。其实,神童这个称呼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因为它代表着聪明。但同时它也让你背负了一种期望和使命,这让我们备受压力。而最后的结局,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三国4大神童的结局吧!1、曹冲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曹冲真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

  • 安史之乱为何难平定?丰王之死揭开秘密,唐玄宗祖孙三代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临渭河便桥,才坐上龙椅一年的唐代宗向祖父学习,他惊慌失措地逃往陕州避难,对外美其名曰“巡幸”。这是既唐玄宗“巡幸”成都之后,大唐帝都的第二次沦陷危机,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次。皇帝跑了,长安城内一片惶恐,官员们四处躲藏,军队四散逃奔,所有人都认为,大唐帝国天命已绝,改

  •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非常迷信,非常自负,当然他的死非常突然。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情突然加重,按照大家的推测秦始皇想赶快让扶苏继位,就召来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然而,赵高是怎么想的呢?他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这,我们就得聊聊赵高的身世了。看赵高这名字,大家可能联想到战国的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