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运河,以及东都洛阳,相信很多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但是,提到隋炀帝杨广,大家绝对都能说出他的一些事情。今天小编不说别的,就说一下,隋炀帝修大运河和迁都洛阳的原因,为大家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原因之一、又破又饿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灭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此时的杨坚登上皇宫高台,看着历史悠久的长安城,内心中浮现出两个字“真破”。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小编也没有写错,就是“真破”。大家要反驳小编了,古都长安,自秦汉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首都,怎么可能?其实你们都错了,长安是王朝首都不假。可是要知道,首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啊!哪次王朝的更迭,首都不被祸害一次呢!别的不说,三国时期,汉献帝被曹操带到许都的理由之一就是长安城破旧不堪。
看着破旧的长安城,闻着一股股的臭味。隋文帝杨坚终于忍不住了,想要迁都。可是一看迁都的预算,又收回了这个想法,没办法成本太高。当时天下刚刚统一,民生凋敝,国库没钱,杨坚无奈,就命人在长安城的旁边先修建了一座大兴城。嗯,这个大兴城就是日后唐朝的都城—长安城。
新城建好了,大家开心的入住新城,伴随着“开皇之治”,人口增加了,国家富足了,可是关中却供养不起了。要知道,此时的关中渭河平原,已经不是秦汉那时的八百里秦川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已经不再是沃野千里,而是一片黄沙。
仅在开皇四年和十四年,就爆发了两次粮荒,隋文帝杨坚两次带领官民逃荒到东都洛阳,去解决吃饭问题。想想这个画面,一群人饿的面黄肌瘦,到洛阳第一件事就是有饭吗?并且带头的还是皇帝,这个画面真喜感。
终于,我们今天的主角隋炀帝杨广登基了,也许是当年在长安饿得狠了,也许是国库里面的钱多了。杨广刚一登基,就命杨素为总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第二年的正月就建成了东都。杨广下令迁都至洛阳,于是洛阳就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为了进一步解决吃饭问题,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贯通中国南北,江淮一带的粮食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到洛阳,这下,终于不用为吃饭的问题发愁了。
原因之二、控制全国
隋帝国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比秦帝国要大。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修驰道,组建全国公路网。这一点,相信隋炀帝杨广也看到了。
大运河贯通中国南北,连接着幽州、冀州、豫州、兖州、徐州、扬州等地方。并且这条大动脉的中心就是东都洛阳。一旦政局有变,隋朝中央政府可以很快的得到消息,从都城迅速的调兵遣将,南下北上十分便利。
反观长安,就不行。长安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等到长安出兵,就什么都晚了。
原因之三、个人享受
隋王朝经过隋文帝的苦心经营,终于富强了起来。国库充裕,百姓富足。内无战乱,外无强敌。杨广当年就在扬州待过,知道江淮地区的繁华。为了方便去江淮,修建大运河也是必要的。
史载运河修完后,杨广去江都巡游了三次,并且建造了龙舟及各种各样的船只数万艘。一路上,隋炀帝和萧皇后分别乘着两艘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装饰得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
其余皇妃宫女、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分乘几千艘彩船;最后是卫兵乘的及装载后勤物品的几千艘大船。这庞大的船队在运河里排开,前后竟有二百里长。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个人认为的隋炀帝迁都和修运河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