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和王阳明为何“文武双全“?这2个智慧“密码“,启发人心

曾国藩和王阳明为何“文武双全“?这2个智慧“密码“,启发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341 更新时间:2024/1/26 22:13:35

曾国藩自称很"愚笨"。

13岁那年,他在书房里背诵一篇300字的短文,但背了很长时间都没背出来。这时候有个贼光顾他家,躲在房梁上伺机下手,可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背不下来。贼实在听不下去,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大怒道:"像你这么笨的人还读什么书?"说完便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前后考了7次秀才,直到23岁那年才考中。而比曾国藩小1岁的左宗棠14岁就考中秀才,李鸿章17岁就考中秀才。

28岁那年,曾国藩考中三甲进士。三甲进士的档次比较低。一甲进士只有3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人比较多。三甲进士则属于皇帝赏赐的,大意为:皇帝可怜你们,也算是进士!

但进入仕途的曾国藩还是冒冒失失。

有一次他给咸丰皇帝上奏折,直言咸丰的3个"过失":

1, 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2,表里不如一。

3,拿不定主意,意见反复。

咸丰看到奏折后满面通红,当时就要派人去杀掉曾国藩,幸好朝中大臣劝阻,曾国藩才保住一条命。

同治五年,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直言自己生平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以及三次"为人所唾骂"之处。第二年,曾国藩又在给曾国荃的书信里,明言自己平生有"四大堑"。军事上的连续大失败,仕途上的失误,都让他倍感耻辱。当他的军队与太平军对阵中全军覆灭时,曾国藩羞辱地想跳水自杀,幸亏别人劝阻才活下来。一个人遭遇一次重大失败就很难抬起头来,何况像曾国藩这样一败再败。但曾国藩硬是打掉了牙和血吞,不断反省,最终走出失败阴影。

这些年曾国藩与王阳明大热,两人经常相提并论。

但王阳明小时候比曾国藩聪明多了。

12岁那年,王阳明在私塾里念书,教师问他有什么志向,王阳明道:"读书做一个圣人。"18岁那年他拜访儒学大家娄谅,更加坚定了信念:"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他一改活泼的性格,遍览程朱理学。21岁那年,王阳明首次参加乡试就中举。28岁那年,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二甲进士第7名。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为直言上书,触怒宦官刘瑾,被贬斥到贵州修文龙场,做了一个小小驿丞。这时候他潜心研究《大学》的义理,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物外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心学诞生。这年王阳明36岁。

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奉旨平叛,战争仅仅用43天就结束,擒获宁王父子。康有为曾评价王阳明:"大儒能用兵者,唯阳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世上少有的"文武全能"大儒。

曾国藩与王阳明虽然不处于一个时代,但二人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异"者是二人天赋不同,"同"者是二人都取得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巨大功绩,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二人都是"能文能武",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他们的书法亦独具特色。仅在军事领域,就有学者把诸葛亮、曾国藩、王阳明三人相提并论。但说实在的,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也文武双全,但在思想哲学领域,与王阳明相比差异很大。

在评价曾国藩与王阳明走向人生成功的"密码"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比如意志坚强、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比如好读书、勤俭持家、廉洁奉公等。这都是现代人可取的优良品质。但这些并没有触及到实质。笔者20年前就阅读《曾国藩家书》与王阳明的《传习录》,当时只是懵懵懂懂,并没有读懂。直到近年才有所觉悟。二人的成功主要指向这2个要点:

第一:他们的思维方式能够不断升级。

第二:他们都达到最高的觉悟思维境界。

以曾国藩为例,少年时开窍很晚,进入仕途后又不断碰壁,终于得到赏识,军事上又接连遭遇失败,毫无疑问,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他心理上的重大打击。他之所以坚持下来,除了坚强的意志外,就是能够不断反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不让错误重演!而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每一次反省都是对过去思维方式的扬弃,对全新思维方式的升级。在《曾国藩家书》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对自己父亲,对平辈的兄弟,还是对子女,他都采用一种十分婉转的语气,这与年轻时给皇帝上书时的语气直白、刀刀见血完全不同。在给弟弟沅甫的信中,他说:"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称之为强。强能克制,强能宽恕,强能行善,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战胜自己就是打破自己的思维盒子,升级到更高的思维境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与王阳明一样,曾国藩也是"知行合一"的大师。王阳明的心学也是曾国藩所激赏的。不要小看这个"知行合一",日常生活里常常是这样的情况:"道理"我们都懂,但要做到则很难!这就表现出2个困境:一方面是"知道很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大家都知道,但世上有几人能做到?另一方面是"行动很容易",但"知道"很难,比如孔子说,什么是"道"?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道!再以佛家为例:什么是"悟"?答曰:吃饭喝茶就是悟!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吃饭喝茶,但是否都称之为"悟"呢?这都说明,知行合一很难!

只有达到最高的觉悟思维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合一"就是2方面的认识不分裂:知是为了行,行是为了知。人活在世上,主要有3大思维层级,第一层是人际关系学,讲人性(或者说感性),目的是生存,趋利避害;第二层是逻辑理性,1+1=2,实事求是,不能用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衡量;第三层是悟性(或者说觉性),超越了人际关系学的人性,也超越了实事求是的理性,达到心灵觉悟程度,看到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这昭示出一个鲜明的思维路径:每一层都是对下一层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善于讲人性,能给出很多办事方法,很有效,但一个缺陷是:讲人性的人只知道讲人性,超脱不出他这种思维境界;有人喜欢讲理性,也能给出很多逻辑方法,很高效,但他也超脱不出这种理性思维框架,固定在思维盒子里!只有3种思维方式都通的人,思维方式才是圆融的。所谓"圆融"就是既懂得人性,又超脱人性,懂得理性,又超脱理性。所以,王阳明和曾国藩才能成为"文武全才"的大家:思想意识达到觉悟境界,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具体办事中能给出逻辑解决办法,准确高效;知道人情世故,通达权变!

取法于上,得乎其中。

只有紧紧抓住"高手"思维方式的实质,我们才能学到"高手"成功的"密码",为我所用!

更多文章

  • 陕西一条铁路,仍在用清朝铁轨,文物专家:每一根都是国家级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从1881年开始,到1912年,清政府的版图上一共出现了数十条铁路,这些铁路有的是西方列强修筑的,也有清政府修建的,比如著名的京张铁路,就是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这些清朝修建的铁路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部分已被高速铁路所替代,但仍有少部分还在使用,比如陕西省略阳县境内的宝成铁路…

  • 河北一名弹棉花老汉,盯上清朝皇陵,用自制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越皇陵,1945年清皇陵被盗事件,弹棉花老人搬空皇陵

    清东陵被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军的二十军军长孙殿英,指挥军队挖掘清东陵的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当时的整个国内都得知了这件事情,正当所有的人们对在对这件事情进行讨论的时候,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名看起来十分寻常的弹棉花老汉,这个时候在清东陵的不远处现身了,并且还悄无声息地潜伏在

  • 忠义大侠杜心五:为孙中山当保镖,教张作霖习武,给贺龙送军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是武术的发源地。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武术家。古代的自不必说,既如近现代就出现了霍元甲、杨露禅、孙禄堂、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大师。民间的百姓更喜欢称他们为“大侠”。他们武艺高强、行侠仗义,成为百姓心目中正义的化身。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里,侠客们都展现出高超的武艺。艺术作品里的“侠客”无疑是夸大的,因

  • 顺治帝留给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为什么最后成了鳌拜一家独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四辅政大臣影视形象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之中鳌拜排在第四位,那么为何最后又是他权倾朝野,以致于康熙帝不得不除掉他。我们可以从四人的履历中一探究竟。因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四位辅政大臣。1、索尼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四位辅政大臣中是资历最老的一个,他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

  • 真正的湘军鼻祖,开创湖南人的铁血时代,可惜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赛尚阿当时对江忠源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举人出身,做过地方小官,但既然两名同僚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他,又都认为此人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干才,于是便奏准让江忠源随营办差。几个月后,江忠源前往赛尚阿位于桂林的行辕报到,赛尚阿将他调入了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的军幕。按照那个时代人们的刻板印象,满人尚武,汉人崇文,比如乌

  • 清朝那些过继出去的皇子都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最可怕的三个皇子,孝懿仁皇后过继的皇子,皇子之争清朝结局

    清朝12帝,严格的说是清朝九帝,因为最后三位皇帝没有子嗣,一共生育皇子113人,其中有6人被过继出去。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过继出去的皇子们。1、允禄出继给庄亲王博果铎博果铎是承泽亲王硕塞的长子,满洲镶红旗人,顺治十一年(1655年),硕塞病逝,年仅5岁的博果铎承袭父爵,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

  • 雍正到死都不知道,龙凤胎的名字连起来读,正是甄嬛背叛他的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经由佛教文化思想的传播之下,皇室也逐渐信仰起佛教,经常会去寺庙礼佛、祈祷,寻求佛祖的庇佑。我们也常常在影视作品当中看到,皇帝会将不受宠或者犯了罪过的嫔妃,惩罚其在寺庙中剃发修行思过。在寺庙中没有了往日的荣华富贵,只剩青灯古佛,素食布衣,还有看不到尽头的孤独,在这寺庙之中了此残生,往往嫔妃们都难以忍受

  •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回忆:伺候小主儿有饭吃有钱花,不过有一关太难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喜子太监,100个太监图片,清朝唯一一名小太监

    太监是封建帝权制度下的产物,他们行走在皇宫中,是宫里的奴隶,伺候的主子有可能是皇上妃子,或者宫殿中的其他有权有势之人。直到清朝灭亡,马德清等15个太监每每回忆起当初在宫廷中的生活,都感慨万千,对于他们而言,能够伺候好小主,就有饭吃,有钱花,但总有一关实在太难过,想必你们都知道。太监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

  • 清朝末年最大的监狱,男女混住,女囚最怕一张逍遥自在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女囚死前的视频,晚清犯人的悲惨生活,女囚陈沫入监

    史书中曾经记载,当英国军队朝清军驻守的海岸发动进攻时,仅仅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直接打掉了清军两百余门岸防炮,英军如此高效的战斗,也反映出当时整个清朝发展的落后和腐朽。最终,越来越多的外国强权介入清朝。《马关条约》以后,清朝更是彻底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也会出

  • 西方历史态度:以圣人标准要求夏朝,以小人标准要求古希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灭亡前的诡异事件,夏朝服饰,土耳其承认匈奴是夏朝后裔吗

    然而,对比夏朝考证的要求却会发现,这典型是以圣人标准要求夏朝,以小人标准要求古希腊,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不信请看下文分析: 质疑夏朝为周人编造,为何不质疑古希腊为后人编造? 史记、左传等史书,虽然其中存在一些瑕疵,但历史证明总体可信,是货真价实的信史,因此书中记载的夏朝,无疑也应该是可信的。但西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