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乃人之本能,非万不得已,谁愿意自杀呢?樊於期(wū jī)怎会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可是樊氏家族唯一幸免于难的人啊!那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var1]
当秦始皇还是秦王政时,秦国虎狼之师于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大军压境,赵国军队不堪一击,横扫弱赵后,秦军乘胜追击,兵集燕国边境,燕国惶恐。嬴政的童年好友(小难友)燕太子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匆匆登门拜访荆轲,再次催促他立即刺秦(刺杀秦始皇)。
荆轲表示同意,但他又提出:“我手里要有秦王最想要的东西,才能接近他。只有接近他,才有下手的机会,也才能刺秦成功。嬴政最想要两样东西,一是燕国的督亢地区,另一个就是樊於期。只要我拿着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刺秦之事八字将有一撇,成功可期 。”
太子丹面带难色道:“樊将军逃命来归丹,效忠我大燕,我怎能以己之私夺他性命。此事可有商量的余地?如此一来,天下人才谁还愿来投靠我大燕呢?这让自己的门客怎么看?”
荆轲看到太子丹不愿意唱红脸,只想唱白脸,只好自己劝樊於期自杀:“嬴政杀了将军您的父母宗族,又重赏捉拿您。他重赏什么千金、封什么万户侯捉拿将军您,至今十余年不罢休,恶毒至极。现在他又兵临城下,将军您对此有什么高见呢?”
硬汉子的樊於期痛哭流涕,仰天长叹嚎啕到:“我每想到父母亲人的惨死,就恨不得对嬴政食肉寝皮,只是没有机会,没有才略,好无奈啊!我真是太难了。”
[var1]
荆轲说:“在下有一妙计,大能救燕国,小又可为您报仇”。
樊於期问:“敢问,先生有何妙计?”
荆轲:“这是一个不情之请。倘若将军愿意把头颅献给那嬴政,嬴政必然大喜,就会召见我,我可以趁机杀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擦干眼泪,咬牙切齿的说:“我日思夜想要报血海深仇,今日幸得良机!”遂自刎。
太子丹闻讯,匆匆赶来,扶尸痛哭,悲痛欲绝。(这些为政治需要,收买人心。)
秦始皇为何那么想要樊於期的头颅呢?
樊於期本来是秦国的一名将军,作战勇猛,曾斩杀赵国将领。可是,他后来却在伐赵之战中怂恿成蟜谋反。
[var1]
那年是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始皇的同父异母弟成蟜才17岁,一个不懂军事的小少年。吕不韦为报去年的赵、楚、魏、韩、燕五国攻秦之仇,决定先向赵出兵。
秦军分两路攻赵:一路由名将蒙骜和张唐率兵5万提前三日进军。蒙骜一生曾夺取敌国百余座城池,令敌人闻风丧胆。
他们率军北出太行,攻打赵国的龙、孤、庆都(分别为今河北行唐、行唐以北及附近),阻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郸。
另一路则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嬴成蟜和樊於期率领,也是5万军,三日后出发,逼攻赵国都城邯郸,成蟜在邯郸做人质多年,对那里的情况了熟于心。
赵国则派庞媛、扈辄率兵10万抗秦。
秦兵出函谷关后,成蟜大军驻扎在屯留。
蒙骜的北路大军驻扎在曲逆(今河北顺平)西南的都山。
都山之北有制高点尧山,地势优越,在此举目远眺,都山的兵马尽收眼底,现有秦兵4万在尧山驻扎。
庞煖就让扈辄率兵2万去夺尧山,顺利拿下,占领了尧山。蒙骜连忙令张唐派人去屯留找成蟜调兵夺取尧山。不懂军事的成蟜就召樊於期商议。
[var1]
樊於期和吕不韦有私仇,就劝成蟜趁机谋反,他说吕不韦乃纳妾盗国之徒,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成蟜才是嫡子。
还对成蟜说:“您要出兵就是中了吕不韦的计,他就是想借机除掉您!”
还献计说:蒙骜兵困于赵,你手握重兵,正是夺权的好机会,抓紧把这个真相向臣民做舆论宣传,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呢?
成蟜听从了樊於期的计谋,樊於期便诈来使说将即刻出兵增援,使者回去复命。樊於期马上起草一篇檄文,攻击吕不韦:曾纳嬴政之母赵姬为妾,并将孕期中的赵姬献于嬴政之父。
而此时的张唐正带着2万兵马和突然赶到的庞煖大军激战。站在制高点上的扈辄则举红旗为号,张唐在哪,红旗就指向哪,张唐被赵军打的无处躲藏,庞煖激励将士:活捉张唐者,封以百里之地。
幸亏蒙骜领军杀到,才救出危急中的张唐,可仍不见成蟜增援,蒙骜只得撤退,不料在太行山处被庞煖的士兵的乱箭射成刺猬,一代名将惨死。秦军大败,损兵折将惨重。
张唐快马加鞭将樊於期唆使成蟜谋反之事告知秦王政,嬴政大怒遂派王翦领兵10万征讨,直取樊於期头颅,为曾夺敌国百余城池的爱将蒙骜报仇,也为自己雪耻。
[var1]
可是樊於期畏罪叛逃到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还拜为大将军,秦始皇鞭长莫及,他怒发冲冠,诛杀了樊於期的族人,以儆效尤,把樊於期列为重点通缉犯,重金悬赏他的头颅。
让樊於期交出头颅是燕太子丹的复仇大计。
燕太子丹和秦始皇幼时同是赵国的质子,是好朋友。嬴政回国后,悲催的太子丹又做了秦国的质子,受到轻慢的待遇。他又气又恼,立志回国后要复仇。有一天,自私、任性、小肚鸡肠的太子丹违约跑回了燕国。
他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收留了秦奸樊於期,将他与嬴政间的个人恩怨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仇恨,让秦国加快了灭燕国的步伐。
公元前228年,樊於期已叛逃12年,秦灭赵,兵屯燕界。
[var1]
太子丹
太子丹胆战心惊,他找到朋友遍天下的大叔田光,商量让他刺杀秦王。田光以自己老迈婉拒,并推荐自己的卫国好友荆轲。末了太子丹说了一句:“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找到重情义的荆轲,把刺杀重任交给他后,拔剑自刎于荆轲面前。一方面表明死也不会泄密的气节,另一方面激励荆轲一定完成任务。
聪明的荆轲明白刺杀秦王就等于送死。
作为卫国人的荆轲怎会死心塌地为燕国卖命呢?所以他一直拖时间,盼望着秦兵快点把燕国打败,这样他就不用死了。所以他上路前还磨磨唧唧说:“要等人”,其实只是他拖时间的借口罢了。
太子丹天天拜访(催)他,他巴不得秦国早点拿下燕国,无奈事与愿违,只得拧着头皮去实施这个任务。
去秦国之前荆轲为了取信于秦始皇,就向太子丹提出要樊於期头颅和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谨献给秦王。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樊於期为何主动交出头颅呢?
[var1]
一、反正都是死,不如壮烈些。
当时的秦国如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势不可挡,他已对韩、赵、魏、楚如秋风扫落叶般灭尽,目前燕国处于覆灭的危险,“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与其被秦始皇捉住受到五马分尸的极刑和侮辱,还不如自刎来得痛快。
二、为了报仇。
樊於期叛逃后,父母宗族全部被灭,他在异国他乡日日想着复仇,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就连一个卫国的庶民荆轲为了“大义”都愿意冒死刺杀秦王嬴政,机会难得,樊於期自己又怎能不配合,而苟活于世呢?
三、对太子丹救命之恩的回报
自从樊於期逃到燕国,太子丹顶着众朝臣的反对,把樊於期当做好友对待,很器重他,封其为大将军,对其尊重有加,如今燕国面临亡国,救命恩人燕太子丹忧愁于心,解救燕国的机会来了,樊於期怎能袖手旁观,苟且偷生呢?
樊於期不怕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怕死就不会叛逃了。正因为他怕死,在被李牧打败后,才逃到燕国的。而且他还很自私,为了自己一人活命弃整个家族于不顾。然而,如果樊於期拒绝荆轲的不情之请,那么樊於期仍然免不了一死,而且死还很窝囊。反正都是死,但不如留下一个好名声。
可是,樊於期的头颅白献了。剑客荆轲光有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不行,刺杀现场几次失手,最终导致刺杀失败。他还向太子丹要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还涂了剧毒,他辜负了田光,辜负了樊於期,临终还出卖了太子丹。
樊於期死后被葬于故里南庄村,被后人立祠纪念。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碑,今皆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