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诸葛亮之于刘备、之于蜀汉政权,重要性还要在关羽张飞之上,毕竟能打虽然重要,但怎么打、打哪里这种战略性问题以及后勤工作问题才是一个集团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可哪怕是诸葛亮,也有无法左右刘备意见的时候,特别是刘备发兵东吴,诸葛亮、赵云多次劝谏都没有效果,导致刘备大败,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刘备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这件事曾经令许多人惋惜,他们都认为如果有人能劝谏刘备不要出兵,那天下局势就不会像之后那样发展了,曹魏政权定鼎天下和被司马家摘了桃子的事可能也不会发生。
但历史就是这样,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任何人的意见而更改。更关键的一点是,连诸葛亮的劝谏都不好使,难道真的有人能劝住刘备吗?
其实还真有一个,这个人叫做法正,许多人对他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仅次于诸葛亮,而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诸葛亮。
法正这个人本来在刘璋的手底下工作,但是他很有本事,人也心高气傲,对于得不到重用非常不满,尝尝和自己的朋友益州别驾张松私底下抱怨。
张松这个人和法正一样,对于刘璋非常不满,于是俩兄弟就考虑一起换个主子。最开始两人考虑过曹操,但曹操名声实在是差了点,法正的祖父法真当初是一代名士,这让法正自己也有点接受不了曹操。
直到一次法正在张松的推荐下出使并结识了刘备,他发现刘备胸有大志,最关键也是老刘家的人,从刘璋到刘备那心理负担不大。
恰好那个时候庞统给刘备出谋划策想要夺取益州奠定根本,虽然法正不知道这件事,但他知道益州之于刘备的重要性。于是就偷偷来刘备这里告诉他怎么怎么好,我可以帮你一起拿下这里。
刘备表面上犹犹豫豫,心里不知道乐成了什么样。刘璋对于这一切都懵在了鼓里,要说刘璋这个人除了善良是没有任何优点,可那个世道善良又实在算不上优点,除非和刘备一样会装。
而老天爷也许真是想把益州送给刘备,当时马超投奔刘璋的手下兼合伙人张鲁,一直朝张鲁借兵打凉州,但每次都损兵折将,而曹操对益州虎视眈眈,刘备兵强马壮,刘璋自己手底下还两个叛徒,益州是根本保不住。
得到益州后的刘备对于法正非常信任,因为这个人的确有本事,尝尝能想出令诸葛亮都惊奇的计谋,于是基本上干啥都把他带在身边。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法正这个人人品属实不咋地,睚眦必报,爱记仇,当初他在刘璋手底下时就是个不大点的小官,欺负他、嘲讽他的人多少有两个,不过照顾他、欣赏他的人也有。
刘备取得益州后,法正地位嗖嗖上涨,他就把那些对他好的、哪怕只是有小恩小惠的人都好好提拔赏赐了一番,而那些对他不好的人一个也没放过,甚至直接杀了几个人。
于是有人和诸葛亮告状希望他能把这些事禀告刘备使法正收敛一些,不过诸葛亮知道法正对于刘备的重要性,这件事最后直接不了了之了。
而要说法正的本事,只需一件事就能证明,那就是汉中之战。有人曾问汉中之战为啥刘备不带着诸葛亮出征而带着法正,先不说这计谋本来就是法正提出来的,在这说把诸葛亮带出来后方的钱粮、军资谁管?法正可没有诸葛亮管后勤的本事。
汉中之战的大致经过就是曹操打败了张鲁平定汉中,但是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带兵回撤了,法正分析出曹操不可能是兵力不足,那就只能是老家出事了,恰好留下来的夏侯渊、张郃谋略一般,就劝着刘备攻打汉中。
最后夏侯渊、张郃大败,刘备手底下的疆土也差不多达到了他活着时候的最大。
法正就是这样一个人,可惜的是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第二年就死了,时年45岁,据说刘备为此哭了好几天。
而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只能说是可惜吧,毕竟刘备手底下的谋士不多,诸葛亮算半个,虽然三国里面把孔明先生写的神乎其神,可实际上诸葛亮在大的战略方面还不错,可小的计谋方面就差不少了。诸葛亮最厉害的还得是后勤和治国,就像是萧何一样。
而庞统和法证则像是张良,不过张良一旦没了,刘备又找不来一个韩信,那出征失利其实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文章的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刘备可能听法正的话却不听诸葛亮的不是因为刘备更加信任法正,而是诸葛亮有个哥哥在东吴当官,情理上就差点意思;二是前面说过,诸葛亮谋略方面始终差点东西,和法正没法比;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诸葛亮压根没有死谏,他自己其实都不知道陆逊什么水平,不然以死进谏的话刘备还是要听的,就像是法正曾经就把自己置身险地让刘备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