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三国十大智者,司马懿屈居第二,郭嘉屈居第六,第一名垂青史

盘点三国十大智者,司马懿屈居第二,郭嘉屈居第六,第一名垂青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11 更新时间:2024/1/19 1:01:39

TOP、10荀攸(智力值94)

荀攸是曹操的军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

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公元207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说:“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公达则次于他。”转为中军师。担任中军师的荀攸不在经常随军征战,而是为曹操留守后方,掌管刑罚之责,后担任尚书令。

TOP、9法正(智力值94)

法正是蜀中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从而轻松稳定了蜀中。

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刘备占据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但法正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TOP、8荀彧(智力值95)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

TOP、7陆逊(智力值95)

陆逊出生于江东大族陆氏,其祖父是庐江太守陆康;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二宫之争”。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TOP、6郭嘉(智力值96)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成年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却一眼就看出袁绍是不是一代雄主,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直到曹操的谋臣戏志才去世后,经由荀彧推荐,郭嘉成为曹操最器重的谋臣。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虎争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TOP、5周瑜(智力值96)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TOP、4庞统(智力值97)

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颍川名士司马徽,当时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当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

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后入荆州辅佐刘备,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TOP、3贾诩(智力值97)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曹丕称帝后,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TOP、2司马懿(智力值98)

司马懿是京兆尹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并因此警告曹丕,曹丕表面不当一回事,但是内心也对司马懿颇为提防,不让其掌大权。

但是后来司马懿还是靠着养生,熬死了曹操、曹丕,后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TOP、1诸葛亮(智力值100)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不仅在谋略、政治、军事上颇有成就,而且其文学水平、书法、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也颇高,《出师表》和《琴经》都成为后世经典,诸葛亮同时还是一个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成为一代千古名相,名垂青史。

更多文章

  •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我们曾经误读了多少段历史,夏商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商西周思维导图,夏商历史,夏商西周春秋顺口溜

    [var1][var1]两张图,请问哪一张可以更快速明确地确定地理位置?答案不言自明。东周按历史皇朝血统来说,它才是正宗天子,只是周天子实在无能,名存实亡而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都是强盛起来的众多诸侯小国,所以朝代表上要列上东周,而不是直接写春秋战国,是有道理的。[var1]夏朝(前2033?-前

  • 秦始皇的残暴,一半责任来自他那荒唐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最残暴的一段话,秦始皇最厉害的三个儿子,秦始皇很残暴吗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至今仍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当时秦国宰相吕不韦的私生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王子中不起眼的一个,更悲惨的是异人被当作在赵国的人质,生命安全都岌岌可危。当时有一名大商贾叫吕不韦,他想投资异人,于是将自己的小妾赵姬送给异人,帮助异人逃离赵国,花钱想办法让异人取得华

  • 在三国,真的有一位完人,一生没有任何污点,三十万后代在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吗,韩国三国历史,三国中的真实情况

    [var1]卢植跟刘备是老乡,幽州涿郡人,但是他的条件却要比刘备要好很多,祖上曾经是五经博士,刘备的祖上是中山靖王。卢植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拜访了很多比较出名的老师,比如太尉陈球,大儒马融,他所拜访的这些人不但学问都很高,而且身世也都很显贵,能够和他们一起读书,那就等于进了现在的私立贵族学校。就比如说

  • 两次在防守战中大胜的陆逊,在北伐的表现差强人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夷陵之战”与“石亭之战”“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其实它算是“荆州之战”的余波。孙权趁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势必引起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刘备发动大军东下进攻荆州,但是在夷陵被东吴的军队拦截。于是引发了“夷陵之战”。《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陆逊的形象,把“夷陵之战”描写得非常夸张。说

  • 重耳:骊姬之乱的受害者,在外流亡十九年,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骊姬(图据网络)骊姬姿色美艳,获得晋献公专宠,她擅长献媚取怜,而男人往往最吃这一套。儿子奚齐出生后,她想将奚齐立为太子,可是此时的太子位上坐着申生,于是贿赂晋献公的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使得晋献公将申生和重耳、夷吾都派到了边远地区驻守。自从得了骊姬,晋献公就越发的疏远他的其他儿子们,甚至告

  • 刘邦临死前为何下令要杀掉自己的妹夫?他真的老糊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樊哙不仅仅是刘邦的连襟,更是他的救命恩人及得力干将,当年刘邦能在“鸿门宴”上逃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樊哙的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樊哙又帮助刘邦平定了臧荼等人的叛乱,给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发动叛乱的时候,刘邦又任命樊哙前去平叛。正在樊哙带兵在外的时候,病榻上的刘邦却召见了陈平

  • 这个韩国间谍为嬴政献上一策,本想削弱秦国,却帮了秦国大忙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关中地区是秦国的基地,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的影响了秦国的国力。自古以来,所有的战争都遵循一个原则,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战争胜利的保证。秦国若想统一全国,必须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于是,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提高秦国的粮

  • 刘邦平定中原后为何不趁胜攻灭南越国?其真正原因究竟是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刘邦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其实汉朝建立之初,经过秦末的农民兼并战争,整个国家已经非常虚弱。那么,为什么刘邦平定中原后不继续功伐南越,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1.没实力当时平定中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粮食也没有多少,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也已经疲惫不堪,中原刚

  •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失,为什么邯郸保卫战中,赵国能击退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长平之战时,起初赵军的将领是我们都熟知的廉颇将军,随着秦国的攻势愈发猛烈,廉颇在率领赵军,进行了几次交战之后都落败了,这使得廉颇清楚地认识到,与秦军硬碰硬的话,赵军不会占到便宜。因此廉颇才制定了坚守不出的战略,无论秦军怎么叫骂,廉颇就是不出城与之交战,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长期的军事

  • 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已经得到预兆,却仍经不住韩国土地的诱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孝成王长平之战,赵孝成王霸气片段,赵孝成王大秦帝国

    [var1]虽然白起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等等,其实都是不弱于长平之战的战绩。但是为世人所知的仍然只有长平之战,这是因为当时秦国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国家,而赵国则被认为是唯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