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两方面角度来揣测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形势。
1、从人物性格来分析
↑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
刘邦会不会像项羽那样宁愿慷慨自刎,也不肯过江东呢?答案很明显——不会!
刘邦这个人,实在是足够灵活,足够圆滑,足够现实。他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并且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样的价值观。
不同于朱元璋李世民,刘邦的创业史充满了失败,逃亡,屈辱甚至委曲求全,但对他来说,只有能够活下去,失败屈辱都不是事儿,心可大着呢。
刘邦早年曾经以亭长身份,押着一批犯人去骊山服役,途中不少犯人逃脱,这在当时,秦律规定犯人逃脱,押解者一律死罪,刘邦见状,干脆释放了所有犯人,然后跑进深山老林躲避去了,有不少犯人感激刘邦,愿意跟随,这些人也成为刘邦未来起兵的一份力量。
↑刘邦经历了无数失败,却是打不死的小强↑
后来刘邦遇到鸿门宴,对项羽俯首称臣,成功逃脱;彭城之战,刘邦损失了二十万的军队,睢水中的尸体甚至堵塞了江流,可刘邦大难不死,仍然逃脱,逃亡路上甚至不惜把亲生子女扔下马车,以求减轻马车负担,更快的跑路。
所以,当刘邦遇到四面楚歌,他会怎么抉择呢?答案很明显,他肯定想方设法坐上乌江亭长给他备好的船,溜到江东再说其他。
2、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
刘邦会不会走到“四面楚歌”的绝境呢?要知道项羽是众叛亲离,疏远了自己的谋臣大将,才落得“四面楚歌”的绝境,那么刘邦呢,坐拥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能人异士,会不会沦落到这样的境地。
↑彭城之战,刘邦几乎输光了所有家当↑
其实他自己一生的经历中就遭遇了两次不逊于“四面楚歌”绝境的经历:一次是彭城之战,这场战役是项羽的巅峰之作,把刘邦汉军打的简直崩溃了,项羽率领精兵三万,长途奔袭突然杀到彭城,早晨发动攻击,到了中午打完吃饭,汉军被歼十万人,项羽又马不停蹄追击逃亡的汉军,汉军不得已被逼入睢水,淹死十余万,这一场战役,可比垓下之战,然而刘邦拍拍屁股逃掉了,耐心等待东山再起。
↑白登之围给了刘邦沉重的打击↑
另一场绝境般的经历,就是“白登之围”,当时刘邦已经登上人生巅峰,比项羽当年的“西楚霸王”威风多了,而且白登之围之前的一系列战役,汉军都是高奏凯歌,可突然遭到了匈奴的突袭和包围,几乎身陷死地,刘邦内心之惊恐悲怆,可想而知。
然而刘邦却成功走出了这个绝境,一是靠陈平等谋士出力,另一个原因则是刘邦提前就布局让周勃率领汉军步兵主力作为后援,这一安排相当高明。
反观项羽呢,和周围的文武诸臣离心离德,到死嘴硬,对部下宣称“失败乃是天意,不是我作战不力”。随后在面对兵败困境时,意气用事,拒绝渡江,完全不具备绝境翻盘的能力。
虽然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可是死了还能做什么呢?
↑自刎乌江,符合项羽一贯的性格↑
总而言之,从人物性格上分析,刘邦身临项羽的“四面楚歌”绝境时,他肯定会选择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而且,他也有能力重整旗鼓,再和老对手较量一场,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