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之评价。《诗品》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时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流光:明月的光;徘徊:来回行走,这里形容月光的移动;宕子远行不归的人;宕:同"荡";清路尘:路上飞的灰尘;浊水泥:水中沉下来的泥土。这两句用飞尘和沉泥不能相会比喻夫妻重会的困难;逝:往。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诗,抒发因丈夫久别不归而感到的孤寂心情。实际上是借"闺怨"来寄托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冷遇的苦闷之情。《七哀》是当时的乐府新题,七是言哀之多,非定数。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捣,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注】北邙:山名,在河南洛阳县北。阪:山坡;洛阳山:指洛阳周围的山。垣墙:矮墙。顿癖:倒塌崩裂;荆棘:有刺的杂树;参天:高入云霄;耆:老年。旧耆老:指旧日的老人;这两句说:老一辈的人都不在世了,见到的全是不相识的年轻人;侧足:侧身;无行径:找不到路走;畴:田地;游子:指应氏;不识句:辨不清田间南北东西的小路;中野:原野;我:即上句的"游子",指应氏兄弟。这两句是以应氏的口气说话。意思是说:应氏兄弟回到洛阳,见到自己的旧居成为如此凄凉的废墟,也将悲咽难言;平常居:旧日居住的地方;气结:悲气郁结。
应氏指诗人应玚、应璩弟兄。建安十六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为送别应氏弟兄而作。共二首,这是第一首。主要描写了洛阳遭董卓烧掠之后的荒芜颓破景象,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寄以无限的感慨。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羹:用肉、菜等作成的汤;漉:让水慢慢地渗下。这里说滤下煮豆的汁液。菽:豆的总称。菽,一作"豉",豆豉。两句写制作豆鼓的过程,借以引出下面骨肉相残的比喻;萁:豆茎,豆秸。釜:古代的一种锅;泣:小声哭。是对水接近沸腾时的响声的拟人化说法;煎:煎熬,隐喻迫害。这两句用箕豆的同根相残,暗喻曹丕对同胞手足的迫害。
这首诗记载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传说曹丕为了要除掉曹植,有一次竟然叫他走七步路就要写出一首诗来,不然就要"行大法(杀头)"。曹植走不到七步,就咏出这首讥刺骨肉相残的诗来,使曹丕看了也不免"深有惭色",因此,打消了杀害兄弟的念头。捧读此诗,遥想此情此景,以七步未至而成诗,避免骨肉相残之悲剧发生,真乃千古绝唱也!
一一《云游汉魏六朝诗苑》⑥
#云游汉魏六朝诗苑##曹植##阅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