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不得不说啊,韩国,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韩国都是奇葩啊!秦国攻打韩国,想出来以上党郡献给赵国引起秦赵之战保全自己的是韩国。后十几年,突发奇想,派郑国去秦国咔咔挖郑国渠以达到消耗秦国保全自己的还是韩国。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所以上党守冯亭就以上党献与赵国,嫁祸赵国,解除韩国暂时有可能的灭国危机。
[var1]
而且赵国在接受上党时已经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危险,同时觉得有可能白起会作为秦军主帅,所以平原君也建议赵王用廉颇为将,并且说廉颇野战打不过白起,但是防守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赵王才捡了这个便宜,也以廉颇为主将前出至长平。但是赵军出至长平,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地形的问题。从邯郸到上党,只能选择走滏口陉、白陉和羊肠径。而白陉就算是现存的古道,也是宽仅2米。供给45万赵军每日军需,实属不易。背景说完,现在就该聊聊用人的问题了。比如乐毅、田单俩人是对头,但是结局都跑到了赵国呆着,但是俩人待遇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var1]
先说 田单,确实《战国策》说田单到赵国后,一段时间被拜为赵相,这可不是长平之战前不久的事儿哦,因为田单和赵括的父亲赵奢还有对国家常备兵力的讨论呢,长平之战是,赵奢可是已经死了。当时田单和赵奢在讨论时就说一个国家不应该超过三万的军队,而赵奢却说应该有几十万军队,并且不客气的说“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说田单想的有些脱离时代了。在战国末期这么险恶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强秦,肯定没戏啊。
所以田单以保有两城而收复齐地,其实不过是燕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后,才可能达成的。虽然和长平之战相比都是换将,但燕国军队和秦国军队简直不是一个档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var1]
另外《史记·田单列传》的结尾是”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就完了。这也说明司马迁认为田单的事迹也就到这里了,在赵国的事迹完全没有列出来。所以这也说明了田单即使曾为赵相,但是赵国也不可能用他去指挥45万大军。
再说乐毅,乐毅确实受迫害之后就跑到了赵国,但是基本上没干啥事情,燕王不管是忌惮还是后悔,也有召回乐毅的想法并给乐毅寄书说明,乐毅的回复中说的是”今我仍义先王之恩,虽身讬外国,而心亦不敢出也。“所以他也是在燕赵两个国家都是作为客卿的,属于半退休状态,那就没法用他为将了。并且”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燕赵之间本来就容易互相攻伐,乐毅这个在双方关系都还可以的人,怎么可能为赵将并且是统帅赵国全部主力呢?
[var1]
李牧呢,确实后世对李牧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有几点我觉得需要注意一下,一个是我们判定一个人当时的地位是否重要,其实《史记》也是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有没有个列传,而李牧,只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的人,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李牧也只是在廉颇攻乐乘,跑到魏国之后,赵国才启用赵牧为将进攻燕国,以及之后才作为大将军抵御秦国的。虽然有所胜绩,但是其实也只是略微延缓了秦灭赵。而长平之战时,他只不过是”赵边地之良将“而已。
而廉颇与赵括的选择,我觉得也有赵王想复制赵奢 ”阏与之战“胜利的结果。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var1]
在这场战役前,赵奢说的就是 两军相逢勇者胜 的典故。阏与之战中就是赵军先坚壁不出,而后纵兵而出,战胜秦军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赵括没当过大将。但是赵王在秦国离间计之下,觉得赵括纸上谈兵聊的也不错,复制他 爸比 的战役总可以吧。另外确实以赵国的国力,再坚守下去,维持四十五万大军的补给也不容易。耗下去的话,弄不好也被耗死了。而且时间一长,一旦粮道被隔绝,赵军必亡。这种情况下必须换上能出击的统帅。
[var1]
当然结果也是秦国立刻暗中换上武安君白起为将,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人为军,以25000人为奇兵,遮蔽赵军后援粮道。展开了世界上最早的合围战,这比汉尼拔的小儿科要早好多年,规模也大很多。不过确实不值得骄傲,因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