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吕布因其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很亲近。汉灵帝死后,丁原接到何进的徵召,率领军队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被任命为执金吾。适逢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入京,诱吕布杀丁原,进而吞并丁原的军队,并任命吕布为骑都尉,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吕布善长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不久又被董卓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关东军起兵讨董时,吕布亦曾参战,却因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所败,最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出手戟,又吕布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发觉,所以心中十分不安。之前,由于王允因为吕布是并州的壮士,对他以厚礼相待。自从吕布怀恨董卓后,他去见了王允,述说了董卓差点杀他的经过。王允此时正和士孙瑞、杨瓒等密谋除掉董卓,因此便让吕布作内应。吕布有些犹豫,说:“奈何是父子,怎么好下手呢?”王允说:“将军姓吕,本来就非亲生骨肉,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说什么父子!”于是吕布答应了王允,成功刺杀董卓,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三国中的他,虽不出名,却击败吕布,说明两个道理,打脸众人,而今天要说的主角,此人就是李进,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自诩“三国迷”的朋友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这可不是错别字,他的名字的确和托塔天王李靖有些像,但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曾经击败过吕布,你还别不信,这事是有史料记载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道:“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说的是吕布当时与曹操相持百余日,结果在粮尽之时选择撤退,这时李进出来将他击败。此战之后虽然没能彻底消灭吕布,但是李进击败吕布的事实不假!那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呢?
第一个道理:名气不能左右战斗的输赢
没错,这是大部分的“三国迷”都存在的认知误区,似乎吕布是三国第一武将就一定是天下无敌的,他打仗就只能是赢,不可能输。“名声”这东西本就是打出来的,从来就只能代表你过去的战绩,并不能左右未来某场战斗的结果,不然刘备为啥坐拥“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却还是不能夺得天下呢?
第二个道理:战争并不是比那边的主将的个人实力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提到的“吕布为李进所破”,这里的“吕布”和“李进”并非指的他们个人,而是代指“吕布的军队”和“李进的军队”,所以李进能够大败吕布乃是因为吕布粮食供给不足,还有可能就是兵力上的差距,两军交战,就算你主将再厉害,难道还真能以一敌万?那只怕是在说神话故事。吕布的确个人实力非常强,但即便强如吕布在粮尽之时或者在军力悬殊的情况下,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大部分自诩“三国迷”的人其实都不懂这两个道理,总以为某武将很牛,他打仗就一定会赢,如果打仗就如下“斗兽棋”那样是定死了规则的,那岂不是未打就已经知道结果了?李进虽不出名,但也能击败吕布,也说明了这两个道理,打了不少“伪三国迷”的脸。
李进,字子贤,活跃于东汉顺帝、桓帝、灵帝时期,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交州高兴郡(今广东化州)人。李进少时聪颖,自幼习武,与赵云之师童渊为好友,曾在泰山两人相邀比武,战至三天三夜,难分胜负,又与曾在万军中刺杀轲比能的韩龙相交甚厚,韩龙武艺多得李进指点。剑师史阿名传天下,曾教习曹丕剑术,目空一切,认为自身武艺已经天下第一,遂前往乘氏挑战李进,被李进三招击败。而李进不单单武艺精湛,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在东郡一带文人中多有贤名。初为郡功曹,累迁骑都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任武陵太守,在任九年,政绩显着。朝廷奖励"秩二干石,赐钱二十万。"灵帝中平年间任交趾刺史部(辖地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向朝廷奏请交趾刺史部应依中州规例贡士,交趾部的茂才应与中州茂才一样授官给禄。朝廷从其请,从此交趾人才难得与中州同选。李进此举不但对交趾士人的进取有鼓励促进作用,对岭南的文化发展、人才进入朝廷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