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导致明朝灭亡的四个死结

导致明朝灭亡的四个死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3/12/13 22:37:37

一是皇权孤单。秦朝以来,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管理模式的中央集权,后世百代皆效法秦朝,所谓百代皆行秦政,采取皇帝和宰相分享中央权力、地方郡县管理的办法,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全面确立了人治的管理模式。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中央集权和王朝的统一。朱元璋建立明朝还是为主采取这个老办法,设丞相、设六部。胡惟庸当宰相时被朱元璋杀了,宰相制度被废除。不设宰相,那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谁来负责?朱元璋自己兼任,朱元璋成了大明公司的ceo,中央政府事无巨细,由皇帝一个人裁决,这样的情况下本应该调整嫡长子继承制度,尽量选择有才能的子嗣继承皇位,可是终明之世都没有改变。明宣宗之后,明朝大体是按照太监和内阁两套模式来帮助皇帝治国理政的,总体保持了皇权的稳定,又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但是,皇亲国戚被完全排除在外,尤其是皇族,皇族本是皇权的一部分,所谓家国天下,但皇族一律不能干政,不能对国事评头论足,也见不到皇帝,这是明朝皇权设计的最大问题。总的来说,明代的皇权高度集中,而且皇帝继承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皇位的取得只和出生有关,与才智德没有关系。制度设计上,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个单位,政府还是军队,离开了皇帝就办不了事,皇权没有受到来自太监、外戚、皇族、权臣、军队等的威胁。

但是皇帝成了真正的寡人,没有兄弟提醒、帮衬,没有皇族襄助,就靠自己的自发或自觉治理这个国家。当皇帝前作为太子一般没人抢位子,当皇帝后,一个人高高在上,埋头深宫大院,人情世故不通,一定程度上说,明朝皇帝是无手无脚又聋又瞎的怪物。所以明朝皇帝多奇葩,经常会干出一些蠢事。《皇帝的新装》不是笑话,在明朝,尤其是明末天天在上演,掩耳盗铃虽是寓言,但明朝皇帝经常干这事。这样的体制对于王朝应付复杂局面是十分不利的。明朝276年间,发生过3件大事,这3件大事都说明皇权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分别是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明末攘外安内。历史上真正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就是元朝和明朝,元朝的统治方式是很落后的,明朝一个偌大的王朝竟然很容易就被农民起义推翻,这是皇权固化的恶果。

二是分封制度拖挂明朝。明代皇族分封制,皇子长大后,除了太子,一律分封到京城之外当藩王,亲王的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儿子封郡王,以此类推,最低的爵位也有年俸200担。朱棣以后,这些藩王基本被管束,不得参与军政事务,但是俸禄很丰厚。万历皇帝的爱子朱常洵,“据说万历生前赠给他的庄田共达400万亩。由于成为众人怨望之所集,也没有人敢为他作任何辩解,说这个数字已经被极度地夸大,而且大部田土已折银每年未逾20000两”(《万历十五年》p91),这才是一个亲王,到崇祯期间,明朝已有七八十家亲王。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六子益王朱祐槟,于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南城县),到1644年,149年间,繁衍了40个郡王家族,共计数千人,这些人都是吃皇粮不干事的。崇祯年间,皇族已百万计,要花掉朝廷财政的三分之一左右。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为什么起义?没有饭吃。为什么没有饭吃?多余的钱和米都在皇族家里。这种制度朱元璋定下后,再也没有改过。崇祯皇帝省吃俭用有什么用?为什么不改?但涉及宗亲,涉及庞大的既得利益,要改谈何容易,不是给人造反的借口吗?长此以往,这个多米诺骨牌终要倒下,这个潘多拉魔盒终要打开,只是时间问题。

三是官员俸禄微薄。明朝的官俸低薄,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什么概念,就是守法的官员如果家里多一两口人,这点工资就养不活。“在开国之初,政府厘定各种制度,其依据的原则是‘四书’上的教条,认为官员们应当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万古不磨的真理”(《万历十五年》p105)。尚书的俸银还不如一个亲王府一年开销的百分之一,而这样低的俸禄在朱元璋定下之后再也没有更改过。不能说低工资导致无官不贪,因为还有大清官海瑞。工资低,那大家都穷,甚至养不活家人,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得想办法。贪污受贿成为官场风气。有人说,公务员就是要低工资,但是要有个度。如果杭州市(2017年)的警察年收入只有12000元,那么这个城市你敢住吗?如果杭州市以这样的薪资招考警察,照样还会有很多人报考。低工资让明朝官员几乎都成为“既要当表子又要立牌坊”的阴阳人,阴阳人当政,政府能好吗?

四是纵容言官。朱元璋设立言官制度,本是纠举不法、劝诫皇帝,怕皇帝犯糊涂、怕皇帝被堵塞试听。但是发展到后面,不可收拾,打也没用,杀也没用。再说和低工资也有关,不折腾点动静,骂骂皇帝实在对不起这份俸禄。“万历的看法是,邹元标和其他冷谏者并非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这些人把正直当作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万历十五年》P69 )你骂我,我骂你,捕风捉影,人人自危。此外,军事制度落后。明朝的户籍分为军籍、民籍,军人是世袭的,一代为军,代代为军,军队有自己的土地,实行屯田。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军人的地位已经降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军户大量逃亡,土地被兼并。而武官基本没有文化,要打战临时找文官挂帅。打战必配监军,以前是太监,后来是文官。军事将领在外打战,要防止朝廷里的小人诽谤,还要防止监军打小报告,处处受到掣肘。简要来说,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皇权孤单导致的决策腐败。皇帝个人的喜好对决策具有较深的影响,皇帝名义上生杀予夺,但实际上凭皇帝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无法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这样就无法知道群臣的真正心思,无法驾驭群臣。管理是门技术活,提纲才能挈领,纲举目张,否则无法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崇祯皇帝在实际上也是昏招跌出。不要说别人来打你,别人不来打你的时候,自己内部经常斗的揭不开锅,嘉靖大礼仪之争、万历国本之争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一个组织,最大的腐败就是决策腐败。什么是决策腐败?就是遇上事情,决策集团无法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并迅速部署执行。举个例子:A、B、C三个小组都要去往一个目的地,都走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每条路都能到目的地,但他们都不知道哪个路近哪个路远,哪个好走哪个崎岖。A组的人为此走哪条路争的不可开交,一直无法成行;B组的人争争吵吵出发了,走了一段觉得不怎么对劲,又回头,回头走了一段又发现应该继续走下去,来回折腾;C组的人简单讨论征求意见后,有人拍板走第三条路。C组的人选的路不一定最好最快,但经过艰难跋涉,他们顺利抵达目的地。这时候A组的人还没有出发,B组的人还在来回折腾。中后期的明朝朝廷大体就是A或B组,皇太极的清朝,已是C组了。努尔哈赤有句名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决策迅速,目标明确,执行有力。焉能不胜?作者_朱稳贵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迫害女人的“贞节牌坊”起源于秦而大兴与明清,宋朝准许妇女休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贞节牌坊压迫女性证据,悍妻休夫,贞节牌坊宋朝

    古代对女人守节的最高“荣誉”莫过于皇家赏赐“贞节牌坊”,这个典故的起源源于秦朝,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自始至终没有立过皇后,据后世猜测,极有可能是因为其母亲赵姬和嫪毐之事对秦始皇影响太大了。秦始皇是一个女人的仇视者,视所有的女人为不洁之物,就像他的母亲一样。但是秦朝有一个女人的出现,缓解了秦始皇的这种思

  • 金朝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10万蒙古骑兵如何消灭100多万金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朝蒙古骑兵,谁带领蒙古灭金,蒙古骑兵怎么对付金朝铁浮屠的

    金朝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一掬细沙”用了23年填平了“大海”。第一战野狐岭之战,10万蒙古骑兵对45万金国精锐,结果,野狐岭尸横遍野,金军45万军队全灭。野狐岭围点打援,消灭大批金军。在浍河堡,激战三天后,金兵丧失了最后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亲率3000精骑突入敌阵,随即数万蒙

  • 袁崇焕到底死得冤不冤?他为什么不打皇太极?他真的卖国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袁崇焕与皇太极的较量,袁崇焕为什么不投靠皇太极,袁崇焕为何一仗不打

    但是你可知道几百年后的袁崇焕,与岳飞有着颇为相似的经历,都是精忠报国的大英雄最后又都含冤而死,但是也有人说袁崇焕的死其实一点儿也不冤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今天我们就回到明朝末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探寻袁崇焕的死亡之谜。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朝末年蓟辽督师,抗清名将,袁崇焕于公元1619年

  • 康熙欲诛杀此人九族,当看到他姓氏后却说:不能杀,杀了会有大麻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而古代的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统治着治下的子民,他们就会借用别的因素来给自己的权威增添了神秘感。比如他们会借用“鬼神之说”,把自己比喻为“天子”、“真龙”,是上天安排到地上管理人们的学说。使得百姓们对统治者们爱戴不已,忌惮着他们,对他们服从不已,从而有力地服务于统治者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鬼神

  • 人间地狱宁古塔有多恐怖?清朝囚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什么时期的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和制度等上层制度作为支撑的,这样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而在这样的上层制度之下,违反的人就会受到惩罚。在古代社会,违反的人重则斩首抄家或者灭族,即便是轻也可能是“活罪难逃”。而在众多惩罚人的“活罪”中,最是折磨和考验人的就是流放了。因为前去

  • 乾隆是如何赚钱,又是怎么花钱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平均下来,乾隆一年至少要赚一百三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十几万普通成年人的年收入(十两左右),类比到现在就是一年实现一百多“小目标”。这么看,乾隆赚钱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厉害了。那么他具体是怎么赚钱的呢?第一个渠道是地租和房租。得益于顺治、康熙时期的“圈地运动”,乾隆继承的皇帝私人庄田有132.73万亩

  • 很多清朝时期的格格们都没有子嗣,究其原因真是可叹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历代格格一览表,乾隆子嗣,子嗣不旺什么原因

    据史书记载,清朝众多的格格中活到50岁的是少之又少,不但寿命短而且往往都没有留下什么后代,这在古时候母以子贵的时代,没有留下一个孩子那是多么严重的事情。那为什么格格们都没有留下什么后代呢。事情是这样的,在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虽然是皇家的格格吧,那也只是被用来作为政治牺牲品,如果皇帝想和哪个部落什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衔是几品?和九门提督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领侍卫内大臣设立的初衷是管理侍卫,但其职责又不仅限于此,还兼有多项其他政治职能。第一是率领侍卫守卫禁中,轮流守卫的每班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一人、内大臣或散秩大臣一人统之。第二是考核侍卫和负责侍卫的升迁,前面已提及管理侍卫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管理侍卫外,领侍卫内大臣还负责侍卫考核,“凡遇五年军政之期,领侍

  • 年羹尧为什么放心让李卫和翠儿跟着自己,难道不怕被监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为了完成四爷和十三爷的交给的任务——拿到百官行述,在回京述职的路上便血洗了江夏镇,整个镇上的人几乎全被杀光,并且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然而年羹尧在回到四爷府上的时候,只是说了大概的情况,却只字不提这巨额的财宝;在回京之后先拜八阿哥码头;所以对这样的奴才不得不严加监视。但是对于年羹尧这样的性格,

  • 清朝灭亡后,一百多万的清军一夜之间消失,那他们到底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清军原先是由八旗制度组建而成的,战时为兵,农时为民,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来又组建了蒙古八旗和由明朝投降士兵组成的汉八旗,这些部队构成了清朝初期的主要兵力,特别是汉八旗,在满清入关时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后在镇压各地起义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角色,不过在乾隆中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