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手握最优质资源,袁术缘何在汉末群雄中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手握最优质资源,袁术缘何在汉末群雄中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84 更新时间:2024/2/10 6:52:13

汉末乱世之初,最有可能成就霸业的,不是曹操刘备,更不是少年儿童孙权,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相较之下,作为嫡子袁术的优势更加明显,手握最优资源,但最终却落魄而亡。

到底袁术做了什么,才会在汉末群雄逐鹿中以开局优势而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一、早年的袁术

袁术的出身无需多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可谓大汉最顶级的世家。袁术年轻时“以侠气闻”,大概就是混社会的,顶级的出身去混社会,自然应者影从,“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不学好。后来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收敛了脾性,折节下士,再加上家里的关系,被举孝廉,除郎中,开始入仕为官。有袁氏这个大背景再,自然是一路青云,外放锻炼,入朝高升,至二千石高位,历任河南尹、折冲校尉,到中平六年(189年),已是虎贲中郎将,主掌虎贲宿卫,成为皇帝的近臣。

也是在这年,大将军何进被宦官骗入宫中杀死,袁术火杀皇宫,攻入皇城诛杀宦官。后董卓入京掌握了大权,欲行伊尹霍光之事,废立皇帝,为拉拢袁氏,拜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不敢附从,又担心董卓为祸牵连到自己,于是逃至南阳。

直到此时,袁术的行为,中规中矩,一个典型的“官N代”的成长轨迹。如果不是遇到乱世,他大概也会泯然众人,成为数千年以来藉藉无名的高官之一。

是乱世给了他出彩的机会,也助长了他的野心,最终诸侯们联手一通群殴,落魄而亡。

二、乱世之初袁术的优势

从董卓废立天子,诸侯矫诏起兵开始,大汉正式进入诸侯割据的乱世,而袁术在一开始就掌握了最优质资源,成为实力强劲的诸侯。

那么袁术的优势何在?

第一,官职居众人之首

诸侯起兵时,袁术为后将军,这是重号将军,权力大,地位高。大汉不常置将军,多是临时设置,汉灵帝以来虽频繁封将军,但还不是将军泛滥的时候,所以袁术的这个朝廷明文敕封的合法的正牌后将军,含金量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是中央管辖。诸侯起兵的时候,其余人都是地方官,唯有袁术兼任中央官职,居众人之首。所以后来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后,袁绍自号车骑将军,故意压袁术一头。

第二,实力排在前列

初平元年(190年),诸侯讨董开始,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响应,一路北上,先逼死荆州刺史王叡(王睿),后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此时正在南阳,因其出身和地位,一向不被士人待见的孙坚选择依附袁术,把南阳交到袁术手上(得据其郡)。南阳是大汉第一郡,光武帝的老家,领三十七县(侯国),黄巾起义以来虽屡经战火,依旧有“户口数百万”,不亚于一些贫瘠州。

后董卓以刘表为荆州刺史,为了安抚袁术,于是表其为南阳太守,不管朝廷同意不同意吧,好歹这个太守之位不是自领的,皇帝失势的情况下,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据南阳。

有了这么一块富饶之地,还有孙坚这样的猛将附之尾骥,任其驱使,袁术一跃而成关东实力排在前列的诸侯。同为一郡太守,袁术的实力超过袁绍、张邈、桥瑁同级人物,也要超过刘岱、孔伷两位刺史,仅在冀州牧韩馥之下。

但和韩馥一样,袁术未能发挥好本身的优势,一步步走向失败。

第三,始终占据富庶之地

大汉的最富庶的地方在哪?豫、兖、冀、青为主,此外还包括三辅(京兆、扶风、冯翊)、三河(河南、河内、河东)、江淮之间(徐州、庐江、九江),外加一个南阳。长江以南被视为蛮夷之地,凉州西北、幽州、并州时刻被异族威胁,是负担,益州的天府之国的名声还未传出。而袁术起家之地是南阳,后孙坚为接替孔伷为豫州刺史,所以豫州可算作他的地盘,后来至寿春,又占据九江、庐江。

所以说,袁术尽管屡次失败,但始终都占据着富庶之地,随时都有东山再起的本钱,但可惜的是,他未能有效利用这些,于是逐渐衰落。

三、袁术败亡的原因

那么,掌握了优势资源,实力雄厚的袁术,为何在短短几年间就败亡?

1、性格决定命运

袁术少年时“飞鹰走狗”,“后颇折节”,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颇”字,表明“折节”不是性格使然,而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说带有被迫性质,所以袁术身边留不住人才。同为袁氏子弟,袁术还是嫡子,但身边却没有几个让后人称道人物,如陈琳、许攸、荀谌、郭图、逢纪等年轻时的朋友,都选择了庶出的袁绍,可见袁术是多么不招待见。

2、施政不善

“官五代”出身,富贵公子,自不懂民间疾苦,因此得势后骄奢淫逸。初据南阳时,“户口尚数十百万”,然其“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奢恣无厌”,所以导致“百姓患之”的结果,偌大一个富庶之地,被袁术折腾的不像样。同样的,当他到寿春立足后,也是同样如此,把富庶的淮南折腾的“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资实空尽,不能自立”,连待都待不下去,只能离开。

3、四处树敌

袁术没有规划好目标,以致四处树敌。

看一看袁术的敌人都有谁。

刘表。袁术刚刚成为南阳太守,就派兵屯驻鲁阳,阻止刘表赴任,结下仇怨,后来刘表表袁术为南阳太守,算是达成谅解。初平三年,袁术又派孙坚攻取荆州,这就是结下死仇了,所以初平四年袁术才率军北上兖州,刘表后面就直接派兵断其粮道,导致袁术失败后只能另据他方。

曹操。初平三年,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鲍信、陈宫等人迎曹操入兖州。也许是看到机会,初平四年,袁术带着长安委任的兖州刺史金尚,引兵进入陈留,屯驻封丘,想要名正言顺的占据兖州。曹操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块地盘,自然不容此事发生,一番大战后,袁术败退扬州,但自此二人结仇。后来曹操迎奉天子,袁术僭越称帝,这就更是不共戴天之仇了。

袁绍。和袁绍大概是自小矛盾的积累,一个是平庸的嫡子,一个是表现优异的庶子,自小被放在一起比较,袁术自然有心理阴影。本来兄弟二人一南一北,联合起来夺取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偏偏互相看不顺眼。于是袁术北连公孙而攻袁绍,袁绍也不客气,南结刘表,派周昂攻阳城,想要夺取豫州,自此兄弟二人相爱相杀。顺便说一句,也正是有袁绍的支持,曹操才得以把袁术从兖州赶出去。

刘备。袁术占据淮南,自称“徐州伯”,明确表达自己对徐州的觊觎。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刘备接掌徐州,自然引起袁术的不满。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派兵攻徐州。此役,以刘备为吕布夺取徐州结束,袁术害得刘备丢掉好不容易得到的地盘,自然被刘备视为死敌。

吕布。吕布夺取徐州后,袁术准备僭越称帝,欲联合吕布,吕布先是同意,女儿都送出去了,又在陈珪的劝说下反悔,袁术自然觉得这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派大将张勋及投奔而来的杨奉、韩暹攻吕布,却被吕布策反杨奉二人,大败张勋。

可以说,袁术周边的诸侯,全部被他得罪,除了孙策都有开战的记载。就连孙策,等袁术死后,就派兵夺取庐江,可见其对袁术也没有好感,只是顾及名声罢了。

4、不会用人

说袁术不会用人,分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用对地方,二是无法为其所用。

袁术手下没有人才吗?绝非如此。尽管袁术麾下的人才在后世知名度不高,但还是有一些人才的。比如袁涣(这可是刘备所举荐的茂才),但袁术不听其建议。还有孙策,作战勇猛,许诺重用而食言,以致孙策离心,最后领兵下江东,脱离袁术控制。

无法为其所用的人就更多了,河内张范,避乱扬州,拒绝袁术的招纳,后来是曹操的谏议大夫、参军;陈郡何夔,避乱淮南,拒绝袁术征辟,后为魏国太仆;刘晔,这可是淮南本地人,当时还年轻,估计袁术看不上,后来是魏国大鸿胪;沛国刘馥,避乱扬州,不但不为袁术所用,还被其说服袁术部将戚继、秦翊带人投奔曹操,后为扬州刺史……所以说,不是袁术手下无人,而是其不会发现人才,不会任用人才,这才导致袁术麾下好像都是废材。

5、战略错误

作为割据诸侯,袁绍想的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夷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刘备执行的是隆中对而欲三分天下,孙权想要的是据长江天险南北分立,曹操的野心更大,“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但是袁术,始终未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在南阳时,南有刘表,北方是被董卓焚毁的河南尹,西出武关是三辅之地,东部是豫州老家,可以说,无论向那个方向扩张都能有所成就。但袁术选择高难度副本,第一个找上刘表,派孙坚攻取荆州。

攻伐刘表没什么,反正即便刘表已经得到南郡北地世族的支持,但初入荆州,威望不足,且内有叛乱,如果得到荆州,也不失为一个战略要地。但问题是,袁术没有狠下心来拿下刘表,在孙坚战死后就没有继续出兵,反而越过颍川直抵陈留,进入兖州,进入地狱级副本,与曹操袁绍争锋。然后,理所当然的失败了,又被刘表断了后路,南阳回不去了,只能跑到扬州去。

到了扬州,不思稳固豫州,也不主动过江平定江东(估计是看不上),而是觊觎徐州,先后和刘备、吕布交战,最终也未能夺取徐州。等曹操南下后,袁术就只能龟缩于无险可守的淮南。

所以,没有一个良好的战略规划,是袁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6、僭越称帝

建安元年,孙策以传国玉玺换来父亲孙坚的部曲,进兵江东。袁术见汉室衰落,得到玉玺后,自以为天命所归,于建安二年僭越称帝,建仲氏国,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百官公卿,天下为之哗然。

此时曹操已经稳定兖州,袁绍占据河北,在与公孙瓒的征战中已经处于优势地位,势力发展迅速。而袁术屡战屡败,不复当年盛况,这年九月,袁术攻陈国,杀陈王刘宠及国相骆俊,陈国距离颍川很近,威胁到许昌的安全,于是曹操东征袁术。袁术还没等曹操到来就先行离开,被曹操大破其将桥蕤、梁纲等,一直把袁术赶到淮河之南才返回。

从这次战争可以看出,袁术对曹操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也不知道他哪来的勇气称帝,或许是为了过把瘾就死。因为称帝,本就不得民心的袁术被天下人视为叛逆,唯一没有敌对的孙策也来信绝交,可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加速了其败亡的过程。

综合以上情况,袁术要是不失败就没天理了。苦撑两年后,袁术实在待不下去,于是想把帝位让与袁绍,建安四年,北上欲投青州袁谭,为刘备所阻,返回寿春后,穷的连口蜜汁都吃不上,呕血而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若庞士元未失,郭奉孝健存,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炎兴元年(263),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国的“收官之战”——灭蜀之战,导致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子承父业废魏元帝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天纪四年(

  • 关羽曾创造一毒辣之计,令各地将领胆寒,400年后李世民故伎重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武将之一。关羽死后,世人崇敬其忠义与绝世武艺,逐渐将其神化,尊奉他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需要指出的是,关羽能够位列“五虎上将”之首,超过同为“万人敌”的赵云、张飞、马超等人,除其武艺高超之外,还在于他拥有同样出众的统率能力,而最能体现关羽军事指挥才能的

  • 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蜀汉败亡就在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败亡在哪?恐怕许多人都会说,是因关羽之死!但实则关羽之死,只是蜀汉败亡的标志性事件。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公元214年为始,刘备一跃成为西川新主人后,先在汉中败曹操,跟着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逆转了三国。哪料公元220年,随着关羽失荆州被杀,蜀汉就衰落下去。也就是说才六七年时间,

  • 史说三国:二八八 骄傲的诸葛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恪进封阳都侯,加封丞相,兼任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东兴大捷,让诸葛恪滋生了轻敌之心,打算再度出兵,乘胜伐魏。众大臣认为,多次出征,将士已疲惫不堪,不约而同都劝谏诸葛恪。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争谏,诸葛恪却命人把他架扶出去。诸葛恪因此写了一篇文章,晓

  • 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屠夫,最终的结局如何?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世人皆知韩信受屠夫“胯下之辱”,你可知屠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生于淮阴县,早年间虽然生活窘迫,但为人却很孤傲,轻易不肯向他人表示屈服。当时的韩信在自己家乡的依靠就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韩信可怜,经常会在生活上帮衬韩信,所以韩信内心始终保持着善良。韩信的心中

  •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可运四百斤,群行可达三十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木牛流马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极为著名,在记载中其内可运‘一岁粮’也就是四百斤左右,‘一日可单行数十里,群行则可达三十里’,这在蜀地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那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好奇这种工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很有争议,因为在蜀汉消亡后木牛流马也随之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从那之后的各个朝代中都

  • 大乔和小乔在三国守寡后的私生活,在孙策和周瑜死后,她们二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信是桥,不过两人的名字已经过世,所以可以用大桥和小桥来区分。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的传记中,对二乔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从公婉八之来看,乔公的两个女儿确实都是国色。这两个女人都是美人,贤德,才貌双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诗中写道,曹操曾送大小二桥,东风不遇周郎变,铜雀春深锁二桥。苏东坡也对宫瑾留

  • 蜀国此大臣妻子去了皇宫一次,为何出宫后,刘禅急忙辩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刘琰剧照)那么,无战功无政绩的刘琰,身份为何会那么尊贵呢?说起来,刘琰本是豫州鲁国人,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便做了刘备的随从。由于两人都姓刘,追根溯源,两人都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既然同宗,刘备自然对刘琰更为亲近。刘琰虽说不会打仗,但他也有特长,就是特别会聊天,交际能力很强。再加上他

  • 三国中的蔡阳为何千里追杀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向以爱惜人才著称的曹操接受了关羽的条件。之后,关羽也确实为曹操立下了不少功劳,不过总的来说,关羽也知道自己有愧于曹操,因此才有华容道放过曹操的事情。关羽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准备向曹操辞行,而曹操也知道,这一去,云长断乎不会再回来了,于是闭门不见。关羽知道曹操心意,但坚持带着刘备的家小,去投靠刘备。

  • 战国时期的陶片出土,上写三字足以改写史书,难怪秦军打不过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后,走向了强大。从此开始秦国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不过当时的秦国也没有实力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国是不断变法图强的,所以才有了秦始皇一统六国。经过十年的征战之后,秦始皇一统六国。这时候的秦始皇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人。这样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