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个证据表明,匈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那匈奴后裔去了哪里?

两个证据表明,匈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那匈奴后裔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40 更新时间:2024/2/10 6:49:45

8月中旬,匈奴民族留在世界上唯一可考的都城——统万城的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吸引了不少历史、考古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一个比这火热百倍的话题——西迁的匈奴末裔究竟去哪儿了?他们真的在几百年后席卷罗马帝国,成为“上帝之鞭”吗?如果不是,他们又是否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呢?

匈奴最后的都城:统万城

一、为什么匈人未必等于匈奴?

要说匈奴末裔的去处,我们首先要简单回顾公元前2世纪那场惊心动魄的汉匈战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谋划的马邑之谋失败了,汉匈立刻转向直接敌对,汉匈战争正式开始。公元前129~前119年,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汉军在正面战场对匈奴取得了辉煌胜利。终于,汉朝与西域大国乌孙的联军在公元前71年大破匈奴,彻底切断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匈奴颓败之势遂不可逆转。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深入瀚海,勒石燕然,分裂后的北匈奴被彻底击垮,其残部开始了西迁。

那么,西迁后的匈奴末裔到底去了哪里?史学界历来对此多有争论。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观点就是“匈奴与匈人同族说”,即认为公元4世纪时突然出现在东欧草原、对罗马帝国造成重大打击的匈人(Huns),其实就是匈奴人的后代。该说法最早由法国历史学家德经(Joseph de Guignes)阐发,后来还得到了德国史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等人的支持。到了晚清,出任德、奥、俄、荷四国特命公使的内阁学士洪钧得知了这个观点,在其《元史译文证补》中加以采用,该说法于是被急需自我证明的晚清民国学者广泛采纳。

汉匈战争

但在今天,“匈奴与匈人同族说”已经很难站得住脚。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二者社会形态具有巨大差异。根据《史记》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匈奴便拥有以十进法构成的金字塔型统治架构,还确立了征收劳役、租税的方法,已然搭建国家形态。而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匈人,则没有定居地和固定房屋,不进行农耕,也没有建立成型的军事组织,甚至还在利用原始的削尖的骨制箭矢作战。北匈奴人即便是在迁徙过程中社会形态产生退化,也远不至于退化至此。

第二,二者习俗具有重大差异。比如,《史记》强调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然而罗马作家普里斯库斯亲眼见过匈人王阿提拉后如此描述:“身材矮小,胸膛宽阔,脑袋很大;他的眼睛很小,胡须稀疏,散布着灰色……”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贵壮健,贱老弱”的匈奴人选出来的首领。

匈奴王金冠

不过,严谨的学者们也没有完全否定匈人与匈奴的关系。西迁的匈奴末裔的确有可能不断加入塞种人、斯基泰人、伊朗族群等新的族群,导致其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的一支最后演变为了匈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匈人的社会面貌与匈奴天差地别,已经到了即便二者同源,也没有什么意义的程度。

既然匈人很可能与匈奴没有直接关系,那么那群西迁的匈奴末裔最终到底去哪里了呢?

二、3世纪的罗马和波斯巅峰对决,匈奴末裔竟参与其中

让我们把时间拨到公元350年。此时,罗马帝国刚刚度过“三世纪危机”,国力不复极盛,但仍是地中海霸主。而在西亚,萨珊波斯兴起已有百余年,正在逐步向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进军。从公元337年开始,罗马和波斯就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罗马史学家马塞里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跟随皇帝参与了这场战争,并作为亲历者在其著作《历史》(Res Gestae)中留下了这段历史的可靠记载。

马塞里努斯记载道,公元350年,正在进攻罗马的波斯国王沙普尔二世,突然离开美索不达米亚前线,只留下大臣与罗马和谈。沙普尔二世仓促返回,前往波斯东北边境与几支游牧民族作战,“其中最强大者为希奥尼泰人(Chionitae,或译匈尼特人)”。经过8年苦战,沙普尔二世终于降伏了这些游牧民族,并说服他们帮助自己与罗马人作战。

362~363年罗马-波斯战争局势图

如果以“匈人不等于匈奴人”为前提,上述记载中的希奥尼泰人就很有可能是西迁的匈奴末裔。问题的关键隐藏在中国史书中。根据《魏书》记载,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4世纪中期左右征服了河中地区(大致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为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粟特人:“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高宗(北魏高宗,于公元452年登基)初,栗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而希奥尼泰人刚好在同时期活跃于河中地区,再加上其族群发音与匈奴相似,社会习俗和战斗习惯也与匈奴相似,这种程度的巧合不是偶然,希奥尼泰人很可能就是西迁的匈奴末裔。

那么,希奥尼泰人最终又去哪儿了呢?

这个问题极为复杂,牵扯到中亚许多游牧民族的关系。一种较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希奥尼泰人就是后来一度统治了西北印度的寄多罗人。但综合各方观点来看,希奥尼泰人更有可能是此后击败寄多罗人、一度在中亚建立空前帝国的嚈

[yàn]哒人。公元6世纪,嚈哒帝国在萨珊波斯和新兴的突厥人的夹击下崩溃,嚈哒人或西迁,或融入当地,渐渐难以辨识。这或许就是西迁匈奴人最终的结局。

嚈哒帝国极盛的版图

三、匈奴末裔在与罗马的作战中实际表现如何?

不过,即便匈人与匈奴没有直接关系,罗马仍然与正儿八经的匈奴战士交过手。那么,希奥尼泰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表现如何?沙普尔二世在获得希奥尼泰人支持后,决定凭借骑兵优势,通过北线快速迂回穿插,攻击叙利亚等富庶省份。

然而,希奥尼泰的王子在阿米达要塞下不幸战死,愤怒的希奥尼泰人发起了惨烈的攻城战。当时身处城中的马塞里努斯记载道:“攻城时,城下布满了密集的骑兵,举目所及,一望无边。”不过,游牧骑兵显然不擅长要塞攻坚,希奥尼泰人的弓箭终究难以抗衡罗马人的机械武器,加之罗马人居高临下占据地利优势,攻坚战最终以希奥尼泰人的惨败告终。后来,波斯军队经过了长达两个半月的围城才攻陷阿米达要塞,这也导致他们的奇袭失败了。

嚈哒银碗上的骑士

可以看到,有限的史料没有描述希奥尼泰人在野战中的风采,唯一的详细战例却是游牧民族最不擅长的攻城战。在擅长工事和器械的罗马人面前,希奥尼泰人遭到惨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即便是接纳了逃亡汉人,初步掌握攻城技术的匈奴帝国,也很少有正面攻破汉朝边郡的战例,往往只能劫掠农村,或攻破单一的烽燧、城障。而历经200余年西迁,刚在河中地区站稳脚跟的希奥尼泰人,则更不能奢望在攻城战中击败罗马人了。

罗马要塞遗址

文史君说

内亚草原历来是骑马游牧民族的大熔炉,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骑马游牧民族的族群迁徙往往呈现为撞球式驱逐和雪球式吞并两种。前者仅仅是将敌对族群驱逐,自己占据其留下的水草丰美之地。后者则不断裹挟、吞并敌对族群,在迁徙途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匈奴西迁无疑属于雪球式吞并。在这个持续几百年的过程中,匈奴末裔发挥了令人惊叹的毅力,他们从漠北草原辗转西域,最后在河中地区稍稍安脚,可不久又卷入了罗马与波斯的战争等。即便西迁匈奴=希奥尼泰=嚈哒成立,该族群至迟在6世纪也已经分崩离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或许就是草原战士的宿命吧。

参考文献

刘衍钢:《罗马帝国的梦魇:马塞里努斯笔下的东方战争与东方蛮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马小鹤:《馨孽(Khingila)与那色波王(nspk MLK')考》,《欧亚学刊》2003年。

万翔:《寄多罗人年代与族属考》,《欧亚学刊》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琵琶)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项羽自尽1300多年后,被一女子道破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假如项羽做稳了西楚霸王,中国的未来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政治上,项羽更愿意复古,所以他采用分封制度;刘邦虽然也分封了一些子弟,但是在整体上还是采用了秦始皇的制度。这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题,我更想说的是,项羽失败这一事件对中国人心理上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人记住了“成王

  • 南朝砖画上有竹林七贤“标准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嵇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视觉中国供图汉末三国的战争与动荡,除了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士大夫造成信仰的崩溃。儒家思想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在乱世中坍塌瓦解,面对荒谬的时代,一些人选择了逃避,他们隐居竹林,终日饮酒、清谈、纵歌,后人给了他们一个雅号,叫作“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 高三一轮|第7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 曹操最危急的时刻,促使吕布成功占领兖州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恰恰在这时,曹操后方出现了问题。前九江太守边让,是陈留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文采、口才都是一流,大将军何进曾征辟他为下属,孔融、蔡邕、王朗都与他关系很好,后担任九江太守。边让自恃才高,对曹操非常傲慢,尤其是曹操为了报父仇,不惜残害徐州百姓,对此,边让很是不满,曹操听说后,不禁大怒,下令将边让处

  • 在曹操对吕布最危难的时机,袁绍的帮助最终使曹操收复了兖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听说后方吃紧,赶忙率军撤回。曹军返回的路线是从郯县直接北归,曹洪率领先头部队首先赶到东平(疑为东阿之误)、范县,在当地筹措军粮,为下一步的反攻做准备。当曹操率领大军越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南)、泰山险道、顺利回到鄄城后,说道∶“吕布一下子就得到了一个州,却没有切断亢父、泰山险道,依托险阻截击我军

  • 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汉武帝只为汗血宝马?你太小瞧汉武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汉武帝派李广利等讨伐大宛的战争,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代价,可是又为改善汉与西域诸国关系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1、汉武帝伐宛原因 汉武帝的伐宛之举,并非是一次轻率的军事行动。若将史籍所载、今

  • 汉昭帝幼年登基改制图新,给汉朝一片中兴气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得父宠爱,幼年继位昭帝刘弗陵的母亲是位奇女子,她是在父亲刘彻发巡时选中的。那年,武帝车驾驰赴河间国(今河北献县东南),有个专门以望气为事的侍从奏告武帝:河间上空有祥云,此地必有奇女。武帝立即命令随行官员去寻找。一位妙龄少女被找来了。她姿色佳丽,两手握成拳状,不能伸开。可是武帝伸出手轻轻一掰,少女的两

  • 汉昭帝出生时的奇异现象是汉武帝的编造,以此完成换太子的举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钩弋夫人的手不能伸开,但武帝用手轻轻一掰,钩弋夫人的小手就张开了,里面是一支晶莹剔透玉钩。武帝大喜,当场封为“钩弋夫人”!第二,钩弋夫人见武帝的时候,武帝已经62岁了。并且和武帝春风一度就怀孕了。刘弗陵在钩弋夫人的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和上古明君帝尧一样,武帝非常开心。第三,钩弋夫人生刘弗陵不到

  • 汉宣帝在汉武帝的基础上以十二年将匈奴之患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匈奴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汉武帝中期虽然一度将匈奴的打的远遁漠北,但匈奴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后,却于汉武帝晚年再度南下,而且在此后与汉朝的战争中,竟然是败少胜多,例如赵破奴受降城之战损失两万骑兵,再如李广利天山之战三万骑兵损失六七,又有李陵浚稽山之战五千步兵败没,还有李广利的燕然山之

  • 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混乱促使刘邦转而尊崇儒学并成为祭孔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是一位起于小吏的草头天子,汉初大臣又大都来自楚地,且多为屠狗卖缯之辈,他们对儒学没有任何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儒生们不得不谨小慎微。陆贾是一个有口才的辩士,他本为楚人,一直跟随刘邦征战,他在刘邦面前称说《诗》《书》,尚不免受到刘邦的责骂;叔孙通穿着儒生服装相见时,刘邦也感到厌烦,叔孙通只好改变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