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孙膑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孙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12 更新时间:2024/2/17 2:14:17

[var1]

孙膑,齐国人,是孙武的后裔。《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膑生阿甄之间”,大约在今山东省东阿县、鄄城县之间的一带地方。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子同时。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暗中派人邀孙膑至魏,借故施以膑刑(去膝盖骨),并加以软禁。以后,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齐将田忌对孙膑很尊重。田忌与齐诸公子下注赛马,孙膑看到他们的马都相差不多,而马又分上中下三等,便对田忌说:我能设法使你在比赛中取得胜利,田忌于是就跟齐王及诸公子下了千金赌注。孙膑告诉田忌: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比赛的结果,田忌赢二输一,果然得到齐王的千金。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问孙膑以兵法,任为军师。孙膑在任军师期间,辅助田忌打了些胜仗。

[var1]

公元前354年,魏攻赵,包围赵的都城邯郸。次年,赵请救于齐,齐威王欲以孙膑为将军。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用“批亢捣虚”、“疾走大梁”(魏都,今河南开封市),“攻其所必救”的战法,迫使魏军回救,而在中途拦腰截击,大败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也告急于齐。齐仍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直奔大梁。庞涓闻讯即回师迎击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的军队素称慓悍勇猛,向来看不起齐军,而且齐军也早有胆怯的名声流传在外。可以利用这一情况,智取庞涓。《兵法》说,急行百里之远去争夺胜利,可能折损上将;急行五十里去争夺胜利,也不过有半数军队能按时到达。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可造十万灶生火做饭,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只造三万灶。”庞涓追踪齐军三天,看到齐行军灶锐减,大喜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怯,进入我境才三天,士卒逃亡就大半了。便决定丢下步兵,率领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军速度,天傍晚之后,魏军当至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此地道路狭窄,两旁又多天然险阻,可设伏兵。孙膑令人将道旁大树的皮削掉,在白树干上写上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令齐军万名优秀射手,挟持弩弓,埋伏于道路两旁。约定:天黑以后,看到火光举起,就一齐放箭。庞涓果然于当夜赶到此树之下,见白木上有字,就点燃火把借光阅读。几个字还未看完,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遭此突然袭击,立即大乱,各自奔逃。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临死之前满怀疾恨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var1]

地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尽破庞涓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魏在战国初期原是极为活跃的国家。经过两次军事上的失败,在东方国家中的地位出现了变化。

孙膑著书孙膑受膑刑后,以为“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汉书•艺文志》在兵权谋十三家中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是孙武,齐孙子就是孙膑。《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很受推崇的军事著作。但《孙膑兵法》失传,《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书传世的问题,存在着争论。1972年4月,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同时发现两部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从而顺利地解决了上述悬案。

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可见,孙膑研究过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荀息、孙轸(疑即先轸)。

《孙膑兵法•威王问》记“孙子出而弟子问”,孙膑似在齐威王时已有弟子。

[var1]

[var1]

孙膑说:“战胜,则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正是《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进一步说明。《孙膑兵法》:“威王问:‘以一击十,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曾见之于《孙子兵法•计篇》。

“围魏救赵”是运用《孙子兵法•虚实篇》“攻其所必救”的策略;“智取庞涓”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兵以诈立”。

春秋时期都城的人口是不多的。一般诸侯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九分之一。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最少的只有十室,普通的是百室。《战国策•赵三》记赵奢的话说,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战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普遍出现。城市的兴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并为据以抗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堡垒。交战双方,攻者以攻破城池作为胜利的标志,守者以守住城池作为不败的象征。孙膑对城市问题有专门的论述。《孙膑兵法》里有《雄牝城》一篇,阐述雄城和牝城在攻守中的特点。

“城在渒泽(小泽)之中,无亢(高)山名(大)谷,而有付丘(丘陵)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在发泽(大泽)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这一篇是从地形条件分析城池的攻守。雄城,有险可据,难攻易守;牝城,没有可据守的地形,难守易攻。孙膑这样细致分析城池的地形,显然是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当时武器不能轻易克服障碍,而攻守城池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var1]

孙膑的历史影响

孙膑在我战争事史上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把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办法,看做是兵法。他说:“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诸葛亮认为这个办法用于作战,则会“得之多于弃也。”

[var1]

南宋抗金名将吴璘跟宋高宗论“胜敌之术”,吴璘提出必须“弱者出敌,强者继之”时,宋高宗说“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居不出,我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为晋文公的称霸奠定了基础,为什么却招来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晋献公在晋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韩非子》说他“并国十七,服过三十八”。晋献公即位的时候,晋国在诸侯国之中只能算是个中等国家。但是,他在位时,却灭掉了十七个国家,将国土扩大了十几倍,同时还收服了三十八个国家,为晋文公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人物,堪称一带雄主。然而,他却招来了千古骂名,

  •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物篇——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康县岸门口镇)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

  • 假如你穿越到了秦国,你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秦国统一六国前的时代背景 [var1]说到秦国,我们一定会想到的就是“秦统一六国”。在统一之前是战国,战国时什么样的国情呢?可能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其实在战国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可以说一直都是出于一个群雄割据,战事四起的状况。积年累月的战争早已经让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哀怨载道。这个时候有人出来统一那是

  • 溯源甘谷丨甘肃甘谷毛家坪春秋秦墓(M2059)及车马坑(K201)发掘简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末年,因为秦二世残暴的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对秦朝,其中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声势最为浩大,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刘邦之所以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是因为他麾下的名将韩信,只不过后来鸟尽弓藏,刘邦还是杀掉了韩信,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韩信和萧何的故事

  • 香器历史-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普香器知识。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的局面相适应,文学、史学、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也空前地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诗的衰颓和散文的勃兴,记载历史事实、哲学思想和政论的散文,代替了诗歌的地位。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如果从诗歌到散文的发展来看,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和俸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战国时代,郡县制度普遍建立后,封君制度并未完全废除,与郡县制度相辅而行。不过,它与春秋以前的采邑制在性质上已不相同。春秋时期采邑制下的卿大夫不仅其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一样有相对的经济、政治和征兵的权力,并设有家宰和邑宰掌握其封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小国。而战国时的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的县,本有一套征赋制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谓的“量入修贼,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之数”,就是包括军备和军役在内的。晋、楚等国由于陆续设县,到了春秋后期,县的军队已成为重要成份。例如公元前520年,晋籍谈、荀、跞曾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护送周天子入王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历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历史书撰述有了新的发展,除编年体大事记外,还有比较详细记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记事体,也有着重记录贵族言语的《语》和记录贵族宗谱的《世》或《世系》,等等。《左传》和《国语》,是战国初期的重要的历史撰述。古说《左传》为孔子同时鲁人左丘明的解经之作,虽不可靠,但说《左传》全为刘歆伪造,从《国语》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