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顶级谍战,风起陇西弱爆了,电视剧永远拍不出历史的精彩

三国顶级谍战,风起陇西弱爆了,电视剧永远拍不出历史的精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39 更新时间:2024/1/23 13:03:52

黄龙二年(230年),一个叫隐蕃的青州人从曹魏叛逃到东吴。

最初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孙权的重视,哪个国家不出几个叛徒呢?或许因为犯了什么罪,又或许是怕受到什么牵连,总之这种事情并不罕见。

然而没过多久,孙权却收到了一封上书,而作者正是隐蕃。他在上书中自称叛魏归吴是出于道义,为此不惜抛家舍业,而且他还胸怀锦绣,希望求见孙权以献计献策。

孙权暗自称奇,既然毛遂自荐,或许有几分本事,于是便召隐蕃入宫。经过一番交谈,孙权发现此人对时事政务的观点颇有见地。

待隐蕃退下后,孙权立刻向自己的顾问侍中胡综询问意见。适才召见隐蕃时,胡综也在旁听,但他却对此人有些看法。

胡综认为隐蕃以夸张的言辞上书自荐是效仿东方朔,而且巧言诡辩颇似祢衡,其实际才能还不如他们。

东方朔和祢衡不能说他们无才,但也就是小聪明而已,并非什么治国良才,归根结底也就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俳优,因此他们也没得到什么重用。至于隐蕃,胡综觉得在建业给他安排个不怎么重要的职位就可以了。

不过孙权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隐蕃还是有能力的,因为在交谈中他发现隐蕃精通刑法诉讼,这一点很对提倡法术治国的孙权的胃口。

这个人在东吴没有背景,而且还是江北人,只能依附于皇权。而他又精于刑律,完全可以让他对付儒学士人。于是孙权没有听从胡综的劝告,任命隐蕃做廷尉监。

廷尉属九卿之一,专门负责司法,而廷尉监是廷尉的属官,孙权已经准备让隐蕃成为日后政治斗争的武器了。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任命正中隐蕃的下怀,因为这一切都是早有安排的。

其实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还是东吴,之前孙权听说曹魏振威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的吴质遭到朝廷猜疑,于是命胡综伪造了三封降书以栽赃吴质。不过等这三封降书在曹魏流传开后,吴质已经被召到洛阳去做侍中了。

当年曹丕是非常信任吴质的,他登基后立刻将吴质召到洛阳做北中郎将,随后又晋升为河北都督。

不过吴质出身寒门,身份上低了一筹,而他又仗着曹丕的宠信肆意妄为,得罪了不少人,弄得自己名声很差,再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曹睿登基后肯定要培养自己的班底,因此便将吴质召回中央做个闲职,继续掌握地方上的实权是不可能了。

而后来吴质去世后谥号为丑侯,得到这种恶谥,说明吴质在曹睿这里已经失宠了。

可是当初在地方掌权时吴质都没有谋反,失宠进京后怎么反而要谋反了呢?这明显不合常理,因此东吴的离间计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种有些上不得台面的诡计让曹睿非常愤恨,既然东吴先挑衅,自然是有来无往非礼也,在这一背景下,隐蕃粉墨登场。

作为一名间谍,隐蕃被曹睿寄予厚望,他希望熟悉刑律的隐蕃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东吴得到廷尉一职。到时候就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对东吴重臣进行构陷和处罚,以制造混乱。

黄龙年间的暨艳案和张温案,想必曹睿已经有所耳闻,通过这件事他对东吴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孙权和儒学士人们的斗争迟早会再次升级,孙权需要的正是隐蕃这种人。

隐蕃确实没有辜负曹睿的期望,他的行动比较成功,虽然暂时还没做到廷尉,但被任命为廷尉监,也算成功了一半,而且他的顶头上司廷尉郝普非常看好他,并认为他有王佐之才。

郝普是蜀汉降臣,对于和他身份类似的隐蕃,郝普自然会产生亲近感,再加上隐蕃确实有才能,因此郝普已经隐隐有把他当做自己接班人培养的打算了。

不过隐蕃的本事不光是能取得上级的信任,他的社交才能更是厉害,此人口才出众,人缘极佳,很快就成了大家争相结交的人物。

太常潘濬之子潘翥与隐蕃来往密切,并赠送给他不少钱粮。不仅如此,与隐蕃友善的还不乏一些大人物,比如左将军朱据和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的代表。

朱据和全琮可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孙权的女婿,以一个降臣的身份,能在短时间内结交到这样的人物,可见隐蕃的本事。

然而这件事是不寻常的,隐蕃的一切举动让人不禁想到一个人,他和当年的魏讽实在太像了。

一样的能言善辩,一样的善于社交。魏讽最终因叛乱未遂被杀,隐蕃会不会也有问题呢?或许他的人格魅力让大家忽视了其中的隐患,但却瞒不过所有人。

比如太子中庶子羊衜及宣诏郎杨迪坚决不和隐蕃来往。而对隐蕃有所怀疑的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潘濬。

当时潘濬正在荆州率兵讨伐武陵蛮夷,听说儿子和隐蕃来往密切后万分震怒,当即写信斥责他结交曹魏降臣的行为,并要求潘翥索回赠给隐蕃的粮饷,然后来自己这里受杖责一百。

众人都不理解潘濬的做法,认为他太上纲上线了,其实潘濬才是有大智慧的人,就如同当年识破魏讽底细的刘晔一样。

隐蕃太高调了,高调得有些不正常。一个敌国叛徒,本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可他却如此张扬,不怕被针对吗?他的行为肯定是有目的性的。

潘濬的判断非常准确,他的先见之明让自己的家族躲过了一场祸患。不过隐蕃也是个聪明人,他不知道自己这样会引起怀疑吗?

隐蕃当然知道,不过他仍要故意为之。

按照最初计划,隐蕃要先谋取到廷尉一职,然后再找机会对东吴重臣进行迫害。可是这一计划周期比较长,虽然郝普信任自己,但是想取代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于是隐蕃改变了最初的计划,他准备尽快扩大东吴内部的裂痕。

前文说到,曹魏对东吴政局必然是有一定了解的,派隐蕃来卧底,自然有激化孙权与儒学士人之间矛盾的目的。

不过孙权对儒学士人的态度在不断地摇摆修正。自从张温案后,孙权和他们的关系尚处于一个缓和期,新一轮的矛盾还没有爆发,或者说孙权还没有找到爆发的借口,于是隐蕃便来给他添上一把火。

我们可以注意到,隐蕃主要结交的人物有两类人,第一是荆州降臣(潘濬和郝普),只不过他的底细被潘濬看透了未能成功。而第二类人就是江东士族成员,而且是他们中和孙权关系最为密切的(朱据和全琮)。

孙权对江东大族是既打压又重用的,他希望能从中拉拢一些人成为自己的亲信,这样不仅能拉近和他们的关系,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集团进行分化瓦解,这就是孙权召朱据和全琮为婿的原因。

隐蕃结交的人之所以没有把江北人包括在内,就是要给孙权造成一个江东人和荆州人打成一片的印象。江北人是孙权更加信任倚重的,而和他疏远一些的人却成天混在一起,这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呢?

要知道孙权是最忌讳结党的,这些人即便和孙氏结下姻亲,却仍然显得不是那么忠诚,以孙权玩弄权术的手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而这样一来,隐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这样肯定会招致孙权的怀疑,但隐蕃的使命感让他完全顾不得这些了。

没过多久,隐蕃谋反一事就案发了。他究竟是如何暴露的呢?

隐蕃只是个廷尉监而已,手中没什么力量,只要他头脑正常就不会发起毫无胜算的叛乱,因此他要么是被逼无奈,要么是另有图谋。

一种观点认为隐蕃暴露一事和东吴发动的一次诈降行动有关。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命中郎将孙布对曹魏扬州刺史王凌进行诈降,骗他发兵来迎,而东吴则派大军守株待兔。这其实就是周鲂断发赚曹休的翻版,不过王凌一开始还真信了,后来发觉不对才撤了回去。

因此有人将隐蕃一案和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他这飞蛾扑火一般的叛乱是在为王凌示警。

不过我认为这有些太牵强了,没有任何史料支持这两件事有联系。

按照潘濬在外公干时给儿子写信一事来看,说明黄龙三年年初隐蕃还未暴露,那么案发时应该就是这一年下半年,倒是和诈降王凌的时间吻合。但问题是王凌发觉东吴的计谋并非由于隐蕃示警,而是另有原因。

当初王凌收到孙布的降书后,立刻去向上司扬州都督满宠请求发兵。王凌和满宠一向不和,他暗中诋毁满宠年老体衰,不堪大任,只等朝廷将他调走,自己就可以独享功劳取而代之了。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令他明知很可能中计却依然要铤而走险。

满宠深知其中有诈,因此瞒着王凌直接给孙布写信搪塞,而且在朝廷将他召回调查时特意嘱咐不要拨给王凌军队。王凌求兵不得,只好命人率步兵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孙布。

这让东吴大失所望,七百人还不够塞牙缝的,因此那支正在埋伏的大军也用不上了,孙布直接对王凌的小部队发起袭击,将其消灭大半。

由此可见,满宠的警惕才是王凌没有吃大亏的原因,跟所谓的隐蕃示警没有半点关系。

我认为隐蕃叛乱一案根本没有真凭实据,孙权很可能只是因为有所怀疑才将他拿问的。因为隐蕃并没有实际行动,按照记载,他只是“谋叛”而已。

隐蕃被捕后受尽拷打,但此人却是条硬汉,始终拒不交代自己的同党,于是孙权亲子对他进行审问:“你何必为别人承受这皮肉之苦呢?”

可隐蕃却道:“大丈夫做事岂能没有志同道合之人?死我一人即可,不必牵连他人。”结果他至死都没有再说半句话。

他早已经有所觉悟了,最初隐蕃是作为“生间”来东吴卧底的,需要活着来为国效力。而当隐蕃为了提高效率改变了计划后,他就变成了一名“死间”。

隐蕃案发后,郝普在惶恐下自尽,而朱据也被禁止出入宫殿,遭到了孙权的疏远,过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解禁,唯有全琮没有受到什么惩罚,想必是妻子孙鲁班为他求了情吧。

因此隐蕃的计划已经很成功了,他确实达到了离间东吴君臣的目的,而且在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即使死不承认也没意义了,因为他不可能再次得到信任。甚至有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变成为敌所用的“反间”。

如今诸事已毕,是该发挥一名死间最后价值的时候了。

至于隐蕃临死前说的那番话,就是为了给孙权心里留下一个疙瘩,所谓的同党一天挖不出来,孙权一天就不能安心,他对群臣的不信任感又增强了。

其实隐蕃到底还有没有同党呢?这个谜底已经被隐蕃带进坟墓里了,但没关系,只要孙权觉得有就行了。不是还有同党没被揪出来吗?那就继续深挖吧,这件事给了他动手的理由。

隐蕃作为三国时代的顶级谍报人员,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完美地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直到临死前仍然为孙权挖了个坑,他的勇气和智慧值得钦佩。

隐蕃案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此案的余波却远未平息,东吴的政治斗争很快将进一步升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重磅推荐|《不一样的楚汉争霸》有声书隆重上线,限时免费收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风起云涌的楚汉争霸,处于下风的刘邦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辅佐下,通过广泛吸纳人才,重建制度,打造出一支极具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推翻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战神项羽。这样一个出身平民、崇尚侠客精神的人,为何能反败为胜?作者潜入历史深处,用经济学视角,生动还原了刘邦和项羽两大军攻集团的生死较量。《不一样的楚

  • 史说三国:三七五 西陵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步阐一家,自父亲步骘开始,经过兄长步协,到步阐为止,两代三人在西陵(今湖北宜昌市)经营了四十余年。步阐仓促之间接到调离西陵的命令,感到惶恐不安,担心自己有什么过失,又害怕是有人在孙皓面前诬陷,对自己不利。九月,步阐惶急之下,举西陵城投降晋国,将兄长步协的两个儿子步玑、步璿,送到晋国的首都洛阳当人质。

  • 三国名将之中,谁的箭术第一?并非是吕布,而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涌现出了许多名将。这些名将除了使用各种长短兵器上阵杀敌之外,几乎人人弓马娴熟,可以远距离射杀敌人。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众多三国名将之中,谁的箭术数第一呢? 辕门射戟忆吕布 提到三国中的箭术,三国迷们首先想到的是吕布辕门射戟。吕布辕门射戟的确体现了他的超凡箭术!袁术派大

  • 汉朝一把尺子出土, 终于知道九尺的关羽到底多高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身材高大在古代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是在人群中更为亮眼,而且在古代打仗也更为重要。在古代战场身材高大的将军,往往有着更充沛的体力和更远的攻击范围。东汉末年,三国东晋,英雄豪杰辈出,名将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武圣”关羽,在历史上的粉丝中知名度相当高。书中记载,他身长九尺。但是这个尺究竟是多少厘米呢?

  • 平陆县征集到一件西汉釉陶“池中望楼”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文物》 1985年01期卫斯平陆县征集到一件西汉釉陶“池中望楼”1982年10月,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从圣人涧大队征集到一件工艺精细的釉陶“池中望楼”(见图)。“池中望楼”通体施釉,呈黄绿色,高83厘米,分三层。第一层高29厘米,四角斜出斗拱承平檐,楼腿直插池塘之中。池塘作盘形,口外径42、内径37

  • 汉景帝共有14个儿子,汉武帝为何能继承大统,其他儿子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搜图编辑皇长子临江王刘荣,母为栗姬。皇次子河间王刘德,母为栗姬。皇三子临江王刘阏,母为栗姬。皇四子鲁王刘余,母为程姬。皇五子江都王刘非,母为程姬。皇六子长沙王刘发,母为唐姬。皇七子赵王刘彭祖,母为贾夫人。皇八子胶西王刘端,母为程姬。皇九子中山靖王刘胜,母为贾夫人。皇十子汉武帝刘彻,原封胶东王,母为王

  • 曹魏喋血沙场的六大顶级名将:一人被斩杀,其余五人死于箭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吴蜀魏三国之中曹魏名将众多,演义又是明显的尊刘抑曹,所以曹魏名将被黑和死于非命的也相对较多,今天就来盘点下三国喋血沙场的曹魏六大顶级名将:一人被斩杀,其余五人死于箭下,我们一一来看一下。夏侯渊219年汉中之战期间的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法正和黄忠的步步为营和反客为主所激怒,不顾张郃等人劝阻执意出战被黄

  • 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那他和当时的西凉太守马腾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欢迎观看今日文章,三国时期,董卓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深思熟虑之下,他便选择了拉拢韩遂和马腾。结果令人没有想到的就是等到韩遂和马腾进京后,等到的并不是董卓和他商议大事,而是董卓已经死了的消息。这个时候董卓手中的权利已经落到了李傕手中,面对赶来的马腾等人,李傕给他们封了官位。

  • 汉朝古墓出土一堆竹简,译成书后,西方专家难以置信:这绝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1983年12月到1984年初1月份,考古学家们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张家山出图了一批汉代的竹简,这批竹简所产的年代大概在西汉初年,至文帝初年的竹简。一共有一千多支,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新闻,因为这一批竹简可能远远要比文物更具考古价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的时代,汉朝继和发展了秦国的制

  • 汉末真正的boss,曹操曾是他的小弟,若他出手,历史会发生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他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割据一方的枭雄,而是一个为国家着想的能人异士。他的家族更是世代为官,非常有影响力。在黄巾军造反的时候,他是天庭中的重要骨干,当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师级干部,本来他是可以继承家业的,不过他觉得这样做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于是在比赛时经常立下赫赫战功。朝廷看到他有本事才会重用他,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