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吴国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晋国的伐吴大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司马氏篡位,需要先安内。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第二年,司马昭晋升晋王,加九锡。所谓的九锡,就是天子赏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是大臣的最高礼遇,再高就是天子仪仗了。
司马昭想做天子,自然不满足。
265年,司马昭获准使用“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等全套的天子仪仗待遇,在实际上已经跟天子无异了。此时,只需要魏帝曹奂一道禅位诏书,司马昭就可以登基称帝了。结果,司马昭突然病死。
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爵位,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var1]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即公元266年初,司马炎篡位登基,魏国灭亡。司马炎为了避免其他权臣再次效仿曹丕和他自己篡位的过程,所以,开始分封各宗室成员,让他们成为地方上维护皇室的主要力量。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司马炎的策略是错误的,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很快灭亡。
当时,吴国主政的是丞相陆恺,也主张保持和平局面。而晋国对吴则实行怀柔政策,以收买吴国将领人心为主。所以,两国最初几年相安无事。
第二阶段,司马炎开始准备平定吴国。
司马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而吴国却在孙皓的治理之下,局势混乱。晋武帝开始为平吴做准备。
269年,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跟吴国陆抗对峙。同时,他又派王濬在益州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师。
而在吴国南方,司马炎接受吴国将领的投降,派将领逐渐占据了交州的大部分地区,对吴形成包夹之势。
[var1]
司马炎就等时机成熟,准备一举灭吴了。
第三阶段,晋国西北之乱,延迟了灭吴计划。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变,第二年匈奴刘猛部也叛乱出关。
272年,司马炎派兵先平定了刘猛。
接下来的数年,鲜卑秃发树机能时降时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司马炎伐吴的大计。期间,多数是吴国主动进攻晋国。不过,除了272年,陆抗指挥的西陵之战,吴军击退了晋军,取胜之外,其他的多数是吴军败退。
274年,吴国大司马、荆州牧陆抗去世。275年,鲜卑也暂时归降。时机似乎已经成熟,所以,到了276年,羊祜提议伐吴。
不过,当时的佞臣贾充正在忙于和相对正直的侍中任凯、中书令庾纯等人内斗。贾充以西北叛乱没有完全平息为由,纠集党羽反对伐吴。羊祜的提议被搁置。
[var1]
277年,比较能折腾的秃发树机能复叛,直到279年,秃发树机能被部众所杀,西北之乱始平。第四阶段,大势已定,一举灭吴。
鲜卑之乱平定后的279年冬天,司马炎正式发动了灭吴之战。
他命贾充持节,假黄钺,任大都督之职,统领大军,齐出伐吴。
此时,贾充也早已经联合党羽构陷任恺成功,大权在握。可是,贾充担心伐吴失败,自己获罪,失去权位,所以,再次以鲜卑叛乱未彻底平定为由,反对出兵。
不过,这次司马炎坚持了伐吴的主张,告诉贾充,如果贾充不去,他就御驾亲征。
贾充无奈受命,领中军屯住襄阳,其他六路二十万晋军齐出伐吴。
280年,晋军多路并进,逼近建业,吴后主孙皓见大势已去,随即投降,吴国正式灭亡。
[var1]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乱世,终于重新一统于西晋。结论
吴国之所以能够在魏国灭亡后,继续坚持达15年之久,最初主要是因为吴国名将陆抗、陆恺在,吴国国内还算稳定。司马炎和羊祜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一举灭吴。再加上司马炎篡位后要先安抚朝臣,以及平定之后发生的西北之乱,所以,重点不在吴国。
而在陆恺、陆抗相继去世,吴国开始混乱,而晋国西北之乱平定之后,时机成熟,晋灭吴之战,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