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楚国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国,最终也是它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样的结局让很多人认为楚国当初的灭亡十分可惜,他们认为楚国并非没有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他们曾经也打败过李信所带领的二十万秦军,却在后来王翦南下灭楚的时候轻敌大意而导致了溃败,这样的灭亡是十分可惜的。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来讲,楚国的行为并不算轻敌大意,因为它的表现是必然性的,是一种由国家的基础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因素,而且楚国所奉行的制度不仅仅会影响战况,更是楚国一直以来的发展历史中最大的弊端。
[var1]
这种制度就是分治政策。
一、分治的本质
分治制度其实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度中,周天子将国家的领土以及权力分封给诸侯,同时要求诸侯为西周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楚国的分治在形式上也大致如此,楚王将国家权力分散给国内的贵族,让贵族享有极大的自治权,甚至拥有建立自己军队的实力,同时,这些贵族也要为楚国的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包括经济,军事,行政等各个方面。
所以这导致了楚国内部是四分五裂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既如此,贵族与贵族之间的掣肘就不可避免,毕竟无论哪个家族都不会任由其他的家族过度强盛,他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因此,整个楚国不可能完全凝聚在一起,贵族之间的权利争夺影响着君主的判断。
[var1]
而且楚国的军队也大部分都是由贵族出兵所组成的,这就让军队直接效忠的对象并不是君王而是贵族,如此就很容易导致人心不齐。
所以说楚国部队的短期爆发力很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战胜李信的军队,因为在短时间内,贵族可以暂时放下掣肘,将精力转放到战场上,毕竟那时的楚国也已经遭受了生存危机。
可是如果一旦时间线拉的很长,贵族之间的掣肘就一定会再次上演,所以最后一战中,楚国内部的轻敌大意完全是因为贵族之间的掣肘所导致的,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失误,而是一种制度所决定的必然。
其实不仅如此,因为分治的政策让楚国的大部分国家权力被分散,话语权掌握在贵族手中,这也阻碍了楚国的变法改革,是楚国的国家实力会一直衰弱的重要因素。
二、分治对变法的排斥
战国时代比较成功的变法都是立足在改变贵族统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上的,比如说商鞅变法和李悝变法,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贵族统治的影响,尤其是商鞅的变法,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加彻底,让国家的大部分权力都能掌握在君主的手中。
[var1]
因此,秦国的国家凝聚力很强,在李信灭楚失败之后,他们几乎可以不用任何喘息之机就发动更大规模的灭国之战,但是楚国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试问,因为分治的制度才有了贵族的兴盛,而贵族的兴盛又掌握着楚国发展的命脉,哪一个贵族又会容忍变法改革呢?
所以楚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并没有进行任何异常变法,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变法的人才,而是因为缺少变化的环境条件。
曾经吴起入楚提出过变法,可是在提出变法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贵族陷害而身首异处,再者就是屈原,屈原之所以会被楚怀王排斥,会被各个大贵族联合赶回老家,就是因为屈原提出了变法改革的措施,想要效仿秦国削弱贵族的权力。
如此的做法又怎么会得到贵族的支持呢?得不到贵族的支持又怎么可能会得到君主的支持呢?所以说分治的制度是楚国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弊端,它几乎影响着整个楚国的发展路线,让楚国只能够在一个制度的模子之下进行生存,任何想要改革的措施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也决定着战国时代的楚国不可能有大的做为。
当然也会有人说了,楚国不是在战国末期还能够打赢李信的二十万秦军吗?这又作何解释呢?其实那是因为,当时统兵作战的本身就是贵族。
[var1]
三、贵族办事才能成
当时带领楚国军队对抗秦军的是项燕,而项燕属于江东的项氏一族,本身就是楚国九大贵族之一,也位列楚国老世族之列,所以他们本身就拥有着一定的实力。
而我们常说的江东子弟兵就是项氏家族的自治军,也是直接为家族所服务的军队,其实在整个楚国部队当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他们是一只混合起来的部队,又项氏家族的亲兵,也有其他家族的人,所以当贵族们能够联合一致对外的时候,军队内部的异常声音就很少,可是如果贵族发生了掣肘,军队也就随之分散了。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王翦在灭除的时候选择的是对质措施的原因。因为王翦十分清楚楚国的内政,他明白在楚国的制度之下,各大贵族不可能彻底放下掣肘而联手,时间一长,他们之间的隔阂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贵族之间产生了裂痕,军队内部也必然会发生混乱。
当此之时,才使秦国进军楚国的最佳时机。所以说在当时楚国的内部只有贵族完全联合起来才有获胜的可能性,只不过楚国并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
因此我们说,楚国最终的灭亡是必然的,他们看似是因为战场上的轻敌大意而导致了失败,但其实这种轻敌大意是一定会发生的,除非楚国能够改善国内分治的基础政治制度,否则整个国家不可能拥有像秦国一样的凝聚能力。
[var1]
就像是西周一样,当周天子将大量的权力分封给了诸侯之后,自身对于诸侯的控制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诸侯的实力变得强大,那么周天子对他们的掌控能力也就随之降低。
楚国也是如此,当个大贵族之间的实力发展到一定地步,楚王也很难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毕竟谁都不想看着自己的竞争对手做大,谁也不想屈居人下,而且当时统兵的还是江东的项氏家族,他们本身就是贵族掣肘中的一份子,如果他们再次带领楚国军队打败秦军,那么项氏家族的实力又有谁能够遏制的了呢?
所以其他贵族对于项氏家族的限制是必然的,而一但这种限制出现,军队内部自然会不稳定,也必定会被秦军钻空子。
小结:
所以说楚国的失败其实并不值得可怜,他们在基本的政治制度的决策上就已经出现了失误,这就好比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一样,建得再高都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楚国当时能够听取吴起或者屈原的建议而进行变法改革,其实楚国最终完成统一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它本身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领土范围广,人口又多,社会生产力比其他国家更加丰富,可惜它并没有抓住机会,在自身制度的限制下只能匍匐前进,如此也只能够面临灭亡的结局。
[var1]
所以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所说的分治亡楚是十分正确的,楚国灭亡完全是因为自身的制度无法发挥真正的实力,这也确实是楚国最为可悲的地方。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