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决心
商人赚钱靠什么?信息差。信息差越大,商人利润就越丰厚。吕不韦就是商人中的佼佼者。他本来是韩国阳翟的商人,来往于各国之间,以贱买贵卖的方式很快就积累了千金财富。
成功的商人手中是不会留死钱的,吕不韦有了钱就想干票大的,说白了就是投机。哪种投机能让财富迅速暴涨?风险大的。买地、开店这些商业活动在他心里是常规操作,可以发财但不能暴富。
吕不韦想要以十倍资本去撬动万倍市场,那就要去找风险最大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政治投机,“小者谋家,大者谋国”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商人中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有很多先例,比如范蠡。
这事说起来简单,但可操作的空间很小。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关键,要能四两拨千斤。在吕不韦心里,他其实有答案。他深谙低买高卖之道,要想利润最大,一是要找到信息差大的好货,二是要抢占先机。
[var1]
二、谋划
吕不韦可谓是眼光独到,他没有像其他商人一样去找各国丞相宠臣走关系,而是盯上了在他国做人质的各国王室公子。在那个时候,六国都在搞合纵连横,所以国家之间的信任需要以人质来保证。
这些人在别人看来是被自己国家抛弃的烂石头,但在吕不韦看来是能淘到金子的沙子。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父亲都是大王,所以他们身上有不确定的继承权。之所以说是不确定,是因为影响继承权的变动因素很多。
吕不韦在谋划好了第一步后,下一步是缩小“货物”的范围。他继续往来于各国之间做买卖,但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他把获取到的信息都集中起来研究,希望找出哪里的“货物”最值得投资。
对大量信息的整合以及自己商人的直觉,吕不韦最后把目光放在秦国。原因有三,一是他看到了秦国实力最强,二是秦国太子年迈而没有立世子,三是秦国太子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无子。
这所有的巧合组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就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比起其他国家,投资秦国的风险最小,利润最高。在确定了这个方向后,吕不韦便开始规划第三步,寻找具体的“货物”。
这件事也简单,吕不韦打听到秦国有个叫异人的公子正在赵国做人质,他立刻前往邯郸进行实地考察。
[var1]
三、考察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中间儿子,母亲身份也低贱,所以不被父亲宠爱,很早就在赵国做人质。吕不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接触异人,看看这件“货物”是优质还是劣质。
他打听到异人在赵国的这些年里过得并不顺心,因为秦赵经常摩擦,导致异人的生活非常艰难。吕不韦就找了个机会和异人搭上话,经过几次交谈后,他发现这就是自己心中的理想“货物”。
慢慢地,他开始关心起异人的生活,时不时给他送去生活用品和钱。异人也将吕不韦视为知己,将自己的生世和秦国王室的一些信息告诉吕不韦。吕不韦定下进货目标后,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让异人上自己的船。
经过他的观察,他发现此人非常好色,而且在邯郸没有家室。找准别人的弱点下钩子,投其所好,这是投机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吕不韦斥重金在本地物色了一个女人,名为赵姬,是邯郸很有名气的歌妓,长的非常漂亮。
由吕不韦牵线,在他谋划的各种巧合下,成功地把赵姬推销给了异人。这场交易让吕不韦拿到了异人的两个保证,一是赵姬永为正妻,二是赵姬生的儿子必须是世子。
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既让异人死心塌地和自己绑在一条船上,又把自己与赵姬的关系与未来的秦国绑在一起。当然,这些保证暂时都是虚的,吕不韦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实的。
[var1]
四、成事
想把这事做实,异人未来必须能当上秦王,而这个前提是异人必须被立为世子,异人要想被立为世子必须找到当前秦国太子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
理清了这些关系后,吕不韦就带着他大多数的财产去秦国打通关系。做大生意的人都明白先亏后得的道理。他这次把目标放在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身上,因为这是最能接近华阳夫人的人。
吕不韦靠着金钱开道和华阳夫人姐姐接上头,并告诉她利害关系,大意是她能有今日的富贵全靠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等到其年老色衰,必定无法保全富贵,现在在赵国的人质异人资质很好,不妨收其为子,以保将来。这一番话着实就打动了对方。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华阳夫人的姐姐进宫也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华阳夫人,后者一听也觉得确实有道理,于是经常向安国君提出想收异人为子的意思,安国君也是同意了。
等到秦赵开战,吕不韦施计让异人逃回秦国,并经过一番安排,使得华阳夫人非常喜欢异人。异人成为世子这件事就坐实了。到了这里,吕不韦的投机计划基本已经完成,唯一的不确定性就是时间。这是场政治投机,所有的投机活动在收益没有放到自己口袋里之前都是有风险的。
现在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安国君年纪大了可能撑不到他继承王位,二是华阳夫人可能不受宠,三是异人可能不受宠。前两个都不是吕不韦可以控制的,他能控制的就是异人,尽量督促其向贤明君主的标准发展。
吕不韦的运气非常好,他不可控的风险都没有发生,他可控的风险都在消失。老天爷也没有让他等太久,不久以后安国君就做了秦王,只是他只做了三天就死了,异人继位为秦王。
吕不韦估计也没有想到,这次投机的收益来得这么快。继位后的异人,履行自己之前的承诺,立赵姬为王后,立其子嬴政为太子。为了回报吕不韦的谋划,让他做丞相,并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至此,吕不韦这一场大投机算是成功落地。
[var1]
五、后话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吕不韦的这笔政治投机,从有投机意愿到获得回报,每一步都是精心规划,其中有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尤其是最重要的三步:找到异人,利用赵姬拉异人上船,利用华阳夫人推异人上位。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他的投机目标“立国家之主”进行的,环环相扣,没有多余的步骤。我觉得有两句话非常适合形容他,一句是“事在人为”,另一句是“谋事在人”。
大家都知道,吕不韦最后是被逼自杀,结局虽然很坏,但评价一个人不是由结局来决定的。吕不韦前半生最大的亮点是“奇货可居”,后半生最大的亮点是“吕氏春秋”。“奇货可居”是他为自己谋划,“吕氏春秋”是他为国家谋划,任意一个都足以让他载入史册。
他这一生唯一能被人诟病的就是与赵姬不清不楚的关系,按理说像他这样精明的商人,在赵姬当了太后以后就应该与她保持适当的距离。但他没有,这是他后半生的第一个错误。
在权力斗争中他显得很愚钝,他不明白他和赵姬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嬴政的关系。与赵姬走得越近,也就离嬴政越远。等到他明白这件事想抽身时,又作出了他后半生的第二个错误决定,把嫪毐推了出去。
嫪毐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不学无术狂妄自大的社会混子,他和赵姬的奸情东窗事发是迟早的事。其实如果吕不韦能一开始时就斩断与赵姬的暧昧之情,也不会有后来的事,赵姬就算是太后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嫪毐事发之后,吕不韦受到牵连,被迫辞职退休。
在退休的这段时间里,六国都纷纷派使臣邀请吕不韦做官,吕不韦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刻意避开。这是他后半生犯的第三个错误,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
作为商人,他可能觉得礼尚往来是必要的,别国来人问候,他就应该以礼招待。但他没有考虑到远在咸阳的嬴政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这事直接把吕不韦推向了嬴政和帝国的对立面。权力游戏中从来就只有斗争,那是和商人秉持的合作共赢的观念截然不同的。
吕不韦死了,他因为女人而成事,也因为女人而败事。他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的评价不高,主要是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和他与太后的关系。但我要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倾尽全力的人,一个为了国家而肝脑涂地的人,一个好人,一个忠臣。他虽然私德有亏,但于国问心无愧。
[var1]
----------------------------
“我是【太史迁】,一个把历史当成做事讲的人。喜欢的话,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