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若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若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931 更新时间:2024/1/19 12:15:07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早已经不是一派祥和的模样,政权割据,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始终不太平。当时,最强大的三股势力分别是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孙权成为了政治舞台最中心的人物,成为了天下众多眼睛的目光汇聚之处。

这三足鼎立的架势虽然维持了许久,但是没有维持到最后,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蜀汉政权在这个世界上烟消云散。其实,当时蜀国有一员大将,名叫魏延,如果魏延不死,也许最后蜀国不会被魏国灭掉。蜀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微的?魏延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回三国时代,去感受那个时候的血雨腥风吧。

屡立战功,封为将军

在刘备刚刚筹备蜀汉后备力量的时候,魏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出生贫寒,是农民家庭的孩子,自小没有读过几天书,反而酷爱舞刀弄枪。小时候,他帮着家里上山砍柴时,就常常自己背地里用砍柴刀挥舞。

后来长大些,魏延的父亲发现儿子在武学一道上确实还挺有天赋,就把他送到了一个武功师傅那儿,嘱咐魏延好好学习。在这里,魏延不仅学习到了武艺,还从师傅的兵书上摸索出了许多行军用兵的道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魏延长大成人了,他参加了蜀汉的军队,想要在军队中大放异彩。为什么会选择跟随刘备呢?因为魏延认为,刘备打出的旗号才是天下正统,他虽然是个粗人,但是也知道维护皇室正统血脉的重要性。对于刘皇叔,魏延是深信不疑的。

就这样,魏延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在赤壁之战中,魏延表现非常神勇,刘备注意到了魏延的存在,觉得此人大有可为。于是,刘备将魏延带在身边,给了他许多历练的机会。魏延也很争气,不断进步,一点儿也没让刘备失望。

慢慢地,魏延成为了刘备的心腹大将,成为了军中数一数二的人才。回想起自己参军时候的目标,魏延感到非常满意,自己真的做到了当初的设想,正在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理想,光复汉室,辅佐正统。

与人不和,惨被杀掉

魏延在刘备麾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个人一直在给他使绊子,他也一直对这个人看不顺眼,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是朝中的长史,属于是地位非常高的文官,在杨仪眼中,魏延狂妄自大,思想和行为都十分怪异,很是让人看不起。察觉到杨仪的敌意之后,魏延自然也不会与之交好,反而处处与杨仪作对。

一来二去,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但矛盾的真正爆发,还是在一次撤军命令的执行过程当中。当时,魏延带着大批军队挥师北伐,丞相诸葛亮在蜀中病重。经过仔细思量,为了求全,诸葛亮下令让魏延撤军,回到大本营之中。而杨仪,正好领命去召回魏延。

可魏延是什么人呢?性格古怪,狂妄自大,一意孤行,他看到诸葛亮的撤军命令,根本不当一回事,反而是我行我素地继续行军。当天晚上,杨仪来到魏延的军帐,耐着性子劝魏延见好就收,不要一意孤行。

面对杨仪的好言相劝,魏延非但不领情,还恶语相向,命令下面的军士将杨仪给赶了出去。杨仪气不过,可又不好当场发作,只好第二天等魏延冷静下来之后再去劝他。没想到,魏延仍然十分固执,不听命令。

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魏延的抵抗,杨仪也发了火。他二人本来就有矛盾,这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杨仪下令,将魏延处死,违令者等同于违反丞相命令,视为谋反。强势的命令一出来,原本还想劝杨仪消消气的众人,都不敢再说话了。

就这样,一代大将魏延,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有人为他可惜吗?当然有,但是那些为他可惜的人也清楚,魏延抗命,本来就是犯了极大的错,就算被处死,也没冤枉了他。所以,魏延的死,就这样渐渐被人们遗忘。

后世曾有人说过,魏延是死于谋反,但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魏延是死于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不管原因是什么,错了就是错了,人没了,也再也挽回不了了。

如果不死,蜀国不灭

后面的人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设:如果魏延不死,蜀国是不是就不会被魏国灭掉?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历史迷的回答都是,魏延不死,蜀国不灭。魏延在后世,名声虽然比不上五虎将,但是他的实力可不一定比五虎将弱。魏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有高超的武艺和技战术,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如果魏延还在,魏国一定会对蜀国有诸多忌惮,绝不敢轻举妄动,也不会对蜀国先下手为强。等待就意味着,魏国一定会贻误战机,失去了大好机会,此后的魏国就算反应过来想攻打蜀国,也不一定就会那么顺利和成功。

当然,假设只能是假设,魏延不会死而复生,蜀国也不会逃开被灭亡的命运。只是后世喜欢蜀汉的人,难免在提到魏延的时候,多了几分感慨和惋惜。只能说,失去魏延,蜀汉也失去了自己的依仗,失去了自己的福气。

结语

虽然魏延的死让很多人都惋惜,但是不得不说,魏延本人也是有责任和错误的。诸葛亮作为当时蜀汉的实际决策者,发布的命令只能遵从,魏延却胆敢公然违背,视而不见,这已经是犯了大忌。而且,魏延的为人处世也非常糟糕,与人结怨,心思难测,以至于到最后都没人为他说句话。

但魏延确乎是个人才,他一生打了许多胜仗,一路从最底层到做最优秀的将军,如果他真的还在,也许真的能保蜀汉更长时间的安宁。不过,这个假设,是永远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晋一分为三(韩赵魏),楚合三(楚吴越)为一,可惜楚国不争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晋国败在“三家分晋”,三家分晋的根源在于“曲沃代翼”。曲沃代翼使晋国走了一条和别的诸侯国不一样的路,他们大杀自己的公族,为的就是防止同宗夺权,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异姓贵族的崛起,他们不光夺了权,还将晋国的公族改成了其它姓氏。晋国分裂后,再也不能号令诸侯,取而代之的便是南方的楚国

  • 男女授受不亲,那嫂子掉河里了我救还是不救呢?孟子的回答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淳于髡这个人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打哑谜,另一个就是和人辩论。淳于髡口才很厉害,儒家的亚圣孟子差点在他手上吃亏。现在临淄都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的是:“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var1][var1]事情是这样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也周游列国,当他游历到齐国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淳于髡。准确的说是淳于髡

  • 晋国卿位争夺战,晋文公的舅舅家族最先淘汰出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而晋国政治的显著特点是“政出私门”。其国政不出於公室,而是由“六卿”分掌,这也是晋国最终被瓜分的原因所在。“六卿制度”形成了晋文公时期,早期的诸侯国都只有一支军队。作为大国的晋国,也是到晋献公(晋文公之父)时期,才开始作二军,晋献公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晋文公继位之

  • 康熙祭拜孔子不愿下跪,大臣挡住墓碑上一个字后,康熙立刻跪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不仅重用汉臣,还接纳、学习汉文化,康熙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康熙有三次途经山东泰山、曲阜等地,而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在封建时代一直被视为文化圣地,为了拉拢士大夫、文人,康熙路过曲阜时,也自然而然的要拜谒孔庙、祭奠孔子了,而且康熙祭拜之礼十分庄重,三跪

  • 中医科普209:神医扁鹊换心的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

  • 为崔杼弑其君5字接连牺牲3人,春秋时山东史官何其刚|读《史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本期讲述不惧强权、不惜生命也要维护史官尊严的齐国史官,他们为记下简单的五个字“崔杼弑其君”,接连牺牲者3人,展示了什么叫血色浪漫!齐鲁大地的山东,慷慨悲歌之士何其多也!齐国君王齐庄公非常好色,其手下大臣崔杼的妻子非常艳丽但很不检点,两人便产生了私情,崔杼知道后,非常愤怒,便设计杀死了齐庄公,立了庄公

  • 展览丨感受古老晋国的魅力,“且听凤鸣”与“盘之典”两展同时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有只鸟儿轻轻收拢翅膀,回眸凝视着六百年时光构建的家园,吟唱出一代代晋侯的喜怒哀乐。你听,有踔厉奋发的开创之艰,也有静水流深的雄才大略,还有击鼓催征的豪情霸气和岑静无妄的美好祝愿。当历史如尘,掩盖了激荡的岁月,唯有情感凝结成经典,用器物照亮古今。观鸟尊,我们因技艺卓绝的巧思精制而击节称叹;赏盘匜,我们

  • 【你好,孔子】打卡孔子博物馆 看儒家思想传承千年的奥秘(视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8日,研学体验团走进孔子博物馆。这里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孔府旧藏,承载着孔子故里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诗礼传家等内容。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韦依二审 刘娟三审 闵捷

  • 李清照状告渣男丈夫却入狱,因为孔子,揭开王莽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亲亲相隐”开始,我计划陆续写几篇文章,揭开伪穿越者王莽的画皮,让大家看一下,真正的伪君子,是怎样欺骗大家感情的,后世又如何帮他洗地,变成穿越者的。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云游列国的时候,到了楚国,他去拜访楚国当时的一个重要的官员,叫叶公,没错,就是那个叶公,被后世耻笑,当做反面教材的叶公。

  • 太子伋被杀,为什么会在卫国引起长达40年的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卫国人心里,最适合当他们国君的就是太子伋了。虽然他比较愚孝,但是这样的人比较淳朴,才会真的对百姓好。而且,在他帮助父亲辅政的那十几二十年里,也一直都是兢兢业业,深得人心。所以,卫惠公上台之后,朝堂之中就有很多人都发出了不满的声音,恨不得将卫惠公从国君的位置上拉下去。最终,实施这个想法的,是当时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