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再次丢人现眼,文聘在“睡梦”中将其轻松击败!

孙权再次丢人现眼,文聘在“睡梦”中将其轻松击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30 更新时间:2023/12/19 21:13:41

就在东吴于黄初四年(223年)挫败了曹丕第一次南征后没过多久,孙权又收到了一份大礼。这一年年底,蜀汉使者邓芝到访,吴蜀双方彻底和解。

孙权在钢丝上走了好几年,经过连续的苦战,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那段时期,东吴的外交状况大为改善。

之后,随着曹丕发动的两次广陵之役接连宣告失败,孙权声望日隆。

当年周瑜和鲁肃为他规划的帝王之业,孙权始终没有忘记,如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机已经愈发成熟。虽然进取中原尚遥不可及,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个皇帝还是可以的,想必两位英杰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吧。

其实,目前孙权已经具备了称帝的基本条件,论实力他坐拥三州,又有山河之固,兵马不下十余万;论外部环境吴蜀已经重新结盟,而曹丕去世后曹魏内部不稳,已经不足为虑,至少孙权是这么想的。

他曾对诸葛瑾发表过一番“高论”,认为曹睿登基后采取的一系列收买人心之举都是因为他威信不足所致,此时曹魏主少国疑,曹丕本来就不如曹操,而曹睿更是差得远了。

其实这不过是孙权的错觉而已,从实际表现来看,曹睿是要胜过父亲曹丕的。况且他登基时已超过二十岁了,并非幼主,并非主少国疑。

事实上在曹睿的统治下,实权重臣们虽不敢说能百分百精诚合作,但一致对外是没问题的。

而更搞笑的是,孙权这次预测错误后来竟让他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他本以为多人辅政的格局会出大问题,但曹魏那些托孤重臣们并未如他所想像陈余张耳一般生出内讧,偏偏是后来司马懿和曹爽的二人辅政出了问题。

因此孙权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在自己托孤时更进一步搞出了一个五人辅政,而最终的结果也远超孙权的预料。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了,眼下孙权可不管这么多,为了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他需要一场大胜,而处于权力交接动荡期的曹魏就是最好的讨伐对象。

这几年在军事和外交领域接连不断的胜利让孙权过于膨胀了,其实取得的这些成绩主要是因为吕蒙陆逊等名将的奋斗,再加上一些天时地利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他一下子就开窍了,盲目自信与过于轻敌终将令其付出代价。

在具体策略方面,进攻合肥难度太大不做考虑,而进攻徐州的方案也拿出来讨论过,最后达成共识并不可行,因此本次北伐只有荆州一个选项了。

孙权倒也没有自大到要攻克襄阳,当初曹丕主动毁掉襄阳城防诱他来攻,孙权曾经吃过亏。如今襄阳恢复了防御,就没那么容易打了,因此孙权将目光转向了江夏。

江夏核心地区虽然为东吴所占,但是曹魏始终维持着在江夏北部的存在,这令孙权头疼不已。要知道此时东吴的都城武昌就在江夏,国都附近长期驻扎着敌军是他难以接受的。

早先孙曹蜜月期间,驻守北江夏的文聘多次对关羽进行袭扰,这在当时是孙权喜闻乐见的,而双方关系破裂后这份威胁落在自己头上时,孙权可就笑不出来了。

之前曹真和夏侯尚进攻江陵时,为阻碍东吴沿着沔水一线抄了魏军后路,文聘曾进兵沔口(即夏口)和石梵(今湖北天门市东南),这导致东吴在给江陵解围时只能采取直接的手段而无法围魏救赵。

那一次文聘立有大功,曹丕对其进行嘉奖,封为后将军、新野侯,此人在北江夏虎视眈眈,令孙权坐卧不宁。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决定不好高骛远,襄阳不作为短期目标,先把曹魏赶出江夏再说。而这一计划如果能成功,孙权称帝的所有准备就都完成了。

可惜的是,孙权最终连这个“小目标”都未能实现。

为了迷惑对手,孙权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方案,命诸葛瑾率领偏师进攻襄阳以为疑兵,自己则率领主力五万大军对魏属北江夏的治所石阳(今湖北应城市一带)发起进攻。

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大军进至石阳,将文聘重重包围。

孙权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曹魏对此确实没有防备,而且八月份这个时间点选择得也算不错,两个月前曹丕刚刚去世,正是发起进攻的好时机,都到了三国时期了,“师不伐丧”这种理论早就不合时宜了,根本没人顾及这些。

另外从这个方向发起进攻,虽然没有沔水这样的大河,但普通河道还是有的。随州、安陆一带,有一条沔水的支流涢水(今府河),沿着涢水进发便能抵达石阳。

然而古代涢水和今天有所不同,当时府河下游河道弯曲狭窄,宣泄不畅,建国后湖北省政府对其进行治理,使其河道被改变,从此不再是汉水支流而成了长江的支流。

因此在三国时期,涢水这样的小河是无法令东吴的大型战舰通行的,不过八月份距离冬天还有一段时间,正是水位较高的时候,走走运粮船想必还是可以的。

听闻文聘被围的消息,曹魏朝堂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朝议,绝大多数人都主张发兵救援,唯有魏明帝曹睿镇定自若。

他表示:“东吴军队以水师强大著称,这次却敢于放弃自己的优势,不过是趁我们不备搞偷袭罢了。如今文聘已经和孙权进入相持状态,吴军作为进攻方又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必不长久。”

曹睿判断文聘足以抵挡吴军,即使发兵支援,顶多就是加快吴军撤退的速度,而东吴毕竟有五万大军,想占些大便宜没那么容易,因此出兵意义不大。

而襄阳那边就不一样了,这一路人马力量比较薄弱,是更好的进攻目标,于是曹睿命司马懿率军前往襄阳支援。

此时曹睿刚刚登上皇位不过两个月,面对危机却能如此镇静,足以体现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高素质,孙权确实是低估他了。而这次牛刀小试,也为一年多以后他从容不迫地挫败了蜀汉的第一次北伐打下了基础。

此时孙权大军已经围攻了二十余日,文聘正在苦苦坚守,而就在这时,孙权却突然撤兵了。

关于这一点,《魏略》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据《魏略》记载,吴军刚到时正天降大雨,城池为雨水损坏,而吴军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修缮城防。最后文聘来了个空城计,自己躲起来睡大觉,反而让孙权摸不清虚实撤退了。

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魏略)

这种说法和三国志文聘本传有所不同,我认为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首先文聘作为主帅,大敌当前却躲在府中,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即使他有什么计策,骗骗孙权也就罢了,有什么必要连手下都瞒着呢?难道他就不怕军队因士气崩溃一哄而散吗?

退一步讲,即便文聘真的成功实施了空城计,也顶多只能瞒过孙权一时,岂有长达二十多天都反应不过来的道理呢?

总之,睡神文聘以空城计退敌的故事可信度不高,这里还是应该以三国志正史为准。

其实《魏略》这段记载倒也不是全无意义,因为它将孙权真正退兵的原因点出来了,那就是他担心曹魏大批援兵已经赶到。

孙权的怀疑不无道理,因为曹魏的援兵确实到了,只不过远比他想象得要少得多。

在曹魏中央收到东吴来犯的消息之前,曾派治书侍御史荀禹到前线去劳军,没想到这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竟然改变了历史。

有些人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只言片语,但他们做的事却有重大的意义,荀禹正是这样一位不甘寂寞的人。

当时荀禹手下军队只有一千人,这么点兵力到了石阳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他一路上利用钦差的权力在各县征调人手,扩充了自己的队伍。

但尽管如此,荀禹的人马还是和孙权的五万大军相差甚远,于是当他赶到石阳时,为了避免被对方看破底细,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正面战场上,而是悄悄登上山顶,趁夜色点起了大量的火把。

结果这一下就把孙权给镇住了。本来就久攻不下,打了二十多天毫无进展,如今敌方援军已至,不撤退还等什么呢?

其实这是孙权的老毛病了,他实在是谨慎得有些过头了。

当初第一次攻打合肥时他就中了蒋济的虚张声势之计被吓退,这次还是同样的结果。

到底在怕什么呢?先探探虚实再做决定不好吗?为将者需谨慎确实没错,但也没必要太过疑神疑鬼,如果能冷静下来派人一探究竟,待得知荀禹的底细后发起进攻必然大获全胜,那将是一次成功的围点打援。

孙权撤退后,文聘率军出城追击,取得了一场小胜,孙权这次趁火打劫宣告失败。

不过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由于孙权这一路主力人马已经撤兵,诸葛瑾在襄阳进行牵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只能跟着撤退。

诸葛瑾不知道的是,司马懿早就在等这一刻了,他趁东吴撤军时发起突击,一举将其击溃。一番激战后,吴军被斩首一千多人,大将张霸也被当场斩杀。

这是司马懿军事生涯的起点,从此他将踏上一条辉煌之路,成为曹魏又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只不过数年后当他遇到一生中最强的对手诸葛亮时,才发现此人远比其兄厉害得多。

黄初七年孙权这次为称帝进行的努力就这样草草收尾了,不光目标完全没能达成,自己还沦为笑柄。

其实指挥千军万马临阵破敌虽然对每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但这却并不是一个君主必备的技能。

作为国君,能够任用贤才即可。将前线交给那些军事天赋过硬的将领,自己则只需坐镇后方为他们提供支持,这才是明君所为。单从这一点来看,曹睿比孙权以及他父亲曹丕要强得多。

经过这次失败,孙权已经意识到凭自己的能力是难有作为了,还是那句话,打仗只能交给专业人士。

如今孙权若想顺利称帝,非得陆逊出马不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说三国:三六九 小人何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何定为人邪僻,善于献媚,孙皓继位后,他便上表称自己是先帝的旧人,请求还去做内侍,回宫廷侍奉。孙皓同意了,任命他为楼下都尉,掌管买酒买粮等事务。何定独断专行,作威作福,但孙皓非常信任他,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孙皓喜欢养狗,何定就让各个将领进献名犬,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求来。一只狗价值数千

  • 西汉贾谊人生悲剧肇因探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贾谊人生悲剧肇因探赜嘉善枫泾 蔡宏伟 贾谊少有才名,经河南郡守吴公举荐,21岁时即被汉文帝征召,委以博士之职。一年后,升任太中大夫。周勃、灌婴、冯敬等一干重要大臣认为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反对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的做法。而贾谊谈论政事“乃颇疏阔”,与“守静”的文帝并不一致

  • 离谱!汉武帝打匈奴竟然是因为姐姐和亲匈奴?编剧真要多读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的姐妹中,最为后世熟知的当为平阳公主,除她之外,还有一位南宫公主也很出名。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为了边疆安宁,汉景帝不得不将亲生女儿南宫公主远嫁匈奴,以表汉朝和亲之诚意,这给幼年的刘彻造成了极大的情感伤害,以至于他后来决心向匈奴复仇。历史上的南宫公主真的和亲匈奴了吗?汉武帝大举征伐匈奴真的与

  • 任见:汉明帝带十三公主拜谒“原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第七章 丛聚而茂盛的绿叶红衣侍女——小丝公主走在稀疏的树林里,不断地向驿道上张望。初次放飞的青春靓丽的东国公主,她也没有防备,自己心里怎么忽然有个人了呢!小丝一边胡乱地行走,一边瞭望和寻觅,似乎忽然想到自己在车上让彩帕转圈的场景,脸蛋儿又热热地红了。红着脸蛋儿,去旁边植物中采撷了一把枝叶,举起来,绕

  • 他自不量力,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如果曹操不阻止早就成了刀下鬼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个人就是曹操对立面的夏侯惇,他的武力相比大家也是清楚,怎么可能能够与关羽相提并论呢。而这件事情究竟如何,还要我们仔细来看看。大家想一想,自己第一次知道夏侯惇是通过什么呢?我们不论游戏,也不说三国杀这样的卡牌,恐怕还是要说到夏侯惇吃了他自己眼睛的故事吧。说是当时,夏侯惇是在乱军打仗的过程中,被不知

  • 西楚霸王项羽为啥不称帝,而是选择和其它的诸侯一起平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用暴力推翻了这个自己讨厌了一辈子的朝代和国家,为自己的楚国人报仇雪恨,但后面项羽却是没有成为新的天下皇帝,反而是按照周武王灭商之后的传统对整个天下进行一次新的分封,这次分封的范围包括整个天下。那他为啥不称帝,而是选择和其它的诸侯一起平分天下呢?其实跟项羽的性格有关系,项羽的性格可以说本来就不是那

  • 史说三国:三七二 王濬显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典学从事何旅等人谏阻说:“胡夷互相残杀,本来是他们平时的本性,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现在是盛夏时节,如果出兵,将遇到雨季,必然要发生疾病、瘟疫,应当等到秋、冬季节再谋划这件事。”皇甫晏不听。有个叫康木子烧香的胡人说,此时出兵,必打败仗。皇甫晏认为他影响士气,扰乱军心,就杀了他。军队行进到观孤时,牙门将

  • 若是公平对决,有几人能打败赵云?数来数去仅2人,不包括关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混乱的战场上,哀嚎声与喊杀声响彻云霄,对战双方就像拉满弦的弓,撑着最后一口气在奋力搏杀,疲惫袭满

  • 他是三国顶级谋士,曾献两计,一计害惨献帝,一计险要曹操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历史的女人之三国系列第47期)历史上千年,但其中许多的转折点,有的是来自某个人人为的偶然,有的则来自历史大趋势的必然,若是趋势必然,则不过是顺势而为,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那些来自个人认为偶然因素而发生的改变,却常常令人唏嘘不已,一边为胜者赞叹,一边为败者哀叹。在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人,他谋略过

  • 十年布局,曹操如何完成篡汉的基础建设,他不想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奇怪的,打下敌人的领地,自己兼任,这很正常啊。就好像总经理,主导收购了其他公司之后,自己兼任那家公司的经理,这也是情理之中。但是问题来了,史书中忽然飞来一句,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代九州的建制。这和打垮袁绍的事件,有什么关系吗?写史书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记载呢。如果你再往下看,会发现更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