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小股东难管,派系林立,职业经理人拿生命在打工

春秋战国:小股东难管,派系林立,职业经理人拿生命在打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539 更新时间:2023/12/19 20:04:08

究其根源,现代商业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打工人”在躺平的同时,都向往遥远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认为那个年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礼贤下士、人才辈出,仿佛凭着自己的满腹经纶、超前认知,一定能在齐桓公、晋文公这些诸侯手下大展拳脚、出将拜相(脑补网络小爽文的常见剧情)。

[var1]

穿越剧经典《寻秦记》(战国时期)

可现实真的会这么美好吗?

如果说春秋五霸以及其余140多个小诸侯国都是一家家公司,老曹可以断言:

任何一个老板来管这些公司,都要自闭!

任何一个打工人来这些公司上班,都得骂娘!

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想来干番大事业,都得拿命来搏!

春秋各国的由来--周氏集团的代理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着各个氏族部落干翻了商朝,给前朝氏族、亲信骨干都封了爵位、划了封地,形成了最初的71个诸侯国。

这里面,有自己的家族成员,比如鲁国、燕国、虢国、虞国、召国、卫国,都是姬姓。

有集团的高管,比如总经理姜子牙的吕姓封在齐国、车队队长(给周天子养马)的嬴氏封在秦国。

还有商业合作伙伴,舜的后代封在陈国、夏的后代封在杞国、的后代封在蓟国。

[var1]

西周分封图

根据最早的约定,各诸侯国只有封地的使用权,封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周天子。

所以《诗经》上才会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谓“天下共王”,全天下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什么齐桓公、晋文公都只是周天子封的爵位。

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齐、秦、楚、晋、吴、越也不能称为“国”,只能叫“封地”,类似于早期希腊的各个城邦,都是周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单位。只是后世为了方便表述,就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春秋各国。

也就是说,各个诸侯国其实都只是“周氏集团”的代理商,获得了周氏集团的区域代理(封地)和品牌授权(爵位),当然你也得按时交品牌加盟费(朝觐进贡),并且严格遵守爵位等级。

[var1]

周氏集团的核心产品就是从大禹手上传下来的“九鼎”,象征王权

当然,也有不服管的刺头儿。

比如华南代理商楚武王熊通,眼见其他各国国君都是省级代理、市级代理(公爵、伯爵),唯独自己是个小小的县级代理(子爵),越想面子上越挂不住,跳出来喊道“我蛮夷也,不以中国之号谥”,自己给自己封王,成了春秋时代独一份的“王爵”。

[var1]

楚武王熊通像。一看这哥们气性就大,还得有人给他拍胸口消气

这位楚武王的五世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成语“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他)。

这个孙子就更生猛,直接贱兮兮地向周氏集团打听象征王权的九鼎的尺寸、工艺、制造配方,摆明了是想自立门户。结果只得到了一个字的回复“滚”。

这就是历史典故“问鼎中原”的由来。

[var1]

楚庄王一鸣惊人后,问周朝九鼎的尺寸、重量,搬不搬得走

理论上,春秋各国作为周氏集团的代理商,只要周天子不高兴,随时可以收回他们的代理权。但事实上随着诸侯不断强大、周朝不断衰弱,周天子对各国的控制也就名存实亡。

于是周天子和各路诸侯也达成了长达300年的默契:只要各路诸侯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王”、按时进贡、积极出兵帮周天子打蛮夷(这里的蛮夷也包括楚国,还打了不止一次,但一直也没打服),周天子也就默认你们也算一国之君,在自己的封地上按君主的规格进行管理。

[var1]

这张图楚国看了要骂娘,自己居然被归为“南蛮”

靠着这种默契,整个周朝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根源,以“分封制”(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世袭制”(爵位、封地乃至官职世袭)和“等级制”(有爵位就有官当,没爵位基本躺平)为特点的统治制度,合称“周礼”。

[var1]

周天子订立的“周礼”,自然也就被各诸侯国沿袭,也成为了各家公司内部治理混乱的根源。

各国国君的心病--小股东分钱又分权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看做一家公司,那么公司的股权就是土地,拥有封地的就是股东,股东的分红就是食邑(封地的纳税)。

以此为分析标准,春秋各国和后世历朝历代是截然不同的公司性质。

自秦朝废分封、设郡县以来,自汉高祖“白马之盟”以后,各朝各代基本上就都是“家族独资公司”。

[var1]

汉高祖白马之盟,与众臣约定:异姓不得为王

汉朝是刘家的、唐朝是李家的、宋朝是赵家的,就算皇室的孩子越生越多、小股东越来越多也没关系,因为皇帝才是工商注册上唯一的股东,又是法人代表兼董事长,其他家族股东持有的都是“干股”,只有分红权没有表决权,甚至连受法律保护的占有权都没有(作为惩罚,中央政府可以随时收回皇族成员的封地)。

说白了,就是一家“一人有限企业”,只不过这一个人代持了其他家族成员的股权。

并且,为防止小股东乱政,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有非常严格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皇族成员不但禁止干预朝政,往往自己封地的大小官吏都是朝廷委派的),可以视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雏形。这些内容在后面的系列中再与大家详细分享。

因此,虽然封建王朝还是非常有历史局限性的“家天下”的理念,但由于“单一家族持股”、“小股东分钱不分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三项制度,并不影响他们做大做强,万国来贺。

[var1]

日本学者绘制的唐朝全盛时期叠加的疆域图

而春秋各国则都是“家族合资公司”,国君的家族是大股东,卿、大夫的家族是小股东。

春秋各国的“卿大夫”,跟古装剧里乾隆肉麻地叫和珅“爱卿”的那个“卿”可不同,不仅是一种官职和地位,更是一种世袭罔替的贵族身份。士就是普通的贵族阶层,卿大夫则是贵族阶层里面的“大宗”。

[var1]

周朝的世袭制与等级制

这些卿大夫持有的可不是只有分红权、随时可以收回的“干股”,他们实实在在地拥有封地和食邑,封地的大小官员由自己任命、封地的事务由自己管理,是铁打的“工商注册股”。

不仅如此,因为周朝森严的“世袭制”和“等级制”,平民基本上没有当官的机会,各诸侯国的核心权利都由这些卿大夫瓜分了。公司的高级管理职位,什么司徒、司马、司空,基本上都被卿大夫给占了;公司的中层管理职位,基本上也是由卿大夫举荐的士(底层贵族)担任。

[var1]

入主董事会,操控管理层,这是多少小股东梦寐以求的“壮举”

卿大夫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族兵和死士)。国君想收回我的爵位和封地,那你得先问问我的“族中弟子”和“三千门客”答不答应。

[var1]

春秋时代晋国晚期的卿大夫分封图,晋公室的自有土地只剩中心一点点

这种待遇,后世的权臣们听了都要嫉妒死了,只想跟皇帝说:麻烦您以后叫我的时候,把“爱卿”的“爱”字去掉,我不配。

春秋各国卿大夫产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家族成员继承股权成为小股东。比如鲁国,鲁桓公死后,嫡子继承国君之位,另外三子形成三大宗族“三桓”,成为鲁国实际控制人。

有的是大股东对公司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的,比如齐国。齐桓公非常赏识田完,命他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田氏世袭职位又与吕氏联姻,成为一手遮天的实权派。

还有老板给创业伙伴分配股权的,比如晋国。晋文公重耳敕封拥立有功的功臣,逐渐形成魏家、韩家、赵家、智家、中行家、范家六大家族,轮番把持朝政。

[var1]

晋国六卿都是当年跟着晋文公流亡、并拥立他夺回政权的铁杆。

咋看起来,这种多个股东的合资公司,看起来似乎比后代的“一人有限公司”更开放、更先进、更科学,但由于缺乏对小股东权利的约束,更缺少所有权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反倒乱象丛生,成为打工人的噩梦。

官位世袭--打工人只能一辈子打工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常识。

股东虽然是公司的主人,但不能直接干涉日常经营,只能通过召开股东会来对重大事项行使表决权。

日常经营由股东会授权给董事会,再由董事会来聘用总经理等管理层。

这就是一个企业的“顶层设计”。

[var1]

公司治理的“三会一层”

只有在这种科学的顶层设计之下,才能形成规范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体系。人才才能得到公平选拔,跨部门沟通协作才能高效。

而春秋各国,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顶层设计”,从而在经营管理上也乱作一团。

最突出的一点:作为企业运行机器的管理层就不是培养选拔的,甚至都不是作为大股东和董事长的国君能决定的,而是由小股东“瓜分”的。

春秋各国的官职,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产生:“世官”、“举荐”和“学校培养”。

首先是“世官”制,高层职位基本上世袭。

在春秋时代的宗法体系下,嫡长继承大位,庶幼辅政为大夫,大夫中之近亲或大族为卿,核心官职基本由贵族世袭。

因为遍地公卿、特权世袭,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就像一家家乌烟瘴气的小公司,每家公司动辄七八个股东,这个股东当销售副总,那个股东就当财务副总,自己当不算,还要传给自己的儿子。

其次是“举荐”制,基层职位基本上都是由身处要职的卿大夫向国君举荐或直接任命,几乎选择的都是自己宗族里的下层贵族“士”。

相当于,一个小股东当了财务副总,还要拉他亲侄子当财务总监,拉他表姑的女儿当会计,连出纳也是他儿子的同学。

[var1]

士大夫各个人模狗样,其实主要得益于“血继限界”

最后是学校培养,也分成了“国学”(贵族学校)和“乡学”(平民学校)。作为国人入仕主要途径的学校,依然等级森严,平民基本上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更难以获得上升当官的机会。(所以你现在知道了孔夫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多么具有划时代意义吧!)

[var1]

孔子讲学图

当代打工人穿越回春秋时代,如果你运气够好能够生在一个底层贵族家庭,还有机会在公司当个小吏。如果运气不够好生在一个平民家庭,那么这辈子你的主要工作就是种田。

后世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为什么牛逼?除了他开宗立派、学富五车,还在于他以一个最低级的贵族身份(士),一路爬到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的高职,实属不易。

股东分权--外聘高管如履薄冰

除了高管职位被小股东世代霸占、人事任免被小股东长期把持,春秋各国还有个突出的企业管理问题,就是小股东势力根深蒂固、派系林立,空降来的职业经理人基本被架空。

春秋各国最核心的业务部门,当然就是军队(毕竟,抢地盘是诸侯国的主营业务)。而这么核心的业务部门,并不都完全归公司管。

各诸侯国的军队构成,主要有公室军队和私属军队两种。

公室军队,就是诸侯国国君直接掌握的军队,俗称“三军”。

私属军队,就是诸侯国卿、大夫掌握的军队,包括“族兵”(贵族族人组成武装)与“采邑兵”(贵族封地征募的武装),当然还有“私蓄死士”。

[var1]

私蓄死士的传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依然盛行

比如后代广为称颂的孟尝君“门客三千”。

从传统的角度看,是孟尝君礼贤下士;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孟尝君作为齐国公司的总经理(相国),又是家族里的小股东(齐湣王的族兄弟,封地在薛邑),不想着忠君爱国、一心为公,净想着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其野心昭然若揭。

果然,等到后来孟尝君与齐湣王闹矛盾,就跑回自己的封地薛邑准备造反,后面更是果然直接带着马仔们投奔了齐国的死敌魏国。

[var1]

孟尝君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养了一批“马仔”

到了春秋末年,私属军队的数量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各国卿大夫把持军政要职,瓜分公室军队,致使“公乘无人,卒列无长”。

其中,鲁国最乱,“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家公司里有八个销售部门,大股东兼董事长管着销售一部,其他的销售部都是各个小股东自己家的人,董事长要想让这些销售部做点什么事,叫都叫不动。连发工资都是小股东到财务那领了钱,再用微信红包转给他们的,部门员工领了钱还要在微信群里排队接龙“谢谢大哥,毕生效忠大哥!”

[var1]

给钱的,就是大哥

用公司的钱,养自己的兵。这不就是现代企业管理里最忌讳的“山头文化”吗?(参考柳传志与孙宏斌的过往恩怨)

而一旦各个小股东都拥有了自己私人的业务团队,自然也就不再把公司制度放在眼里。

董事长高薪聘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的法务总监,并且在管理制度里明确:所有销售部的合同都需要法务总监审核签字。结果几个销售部总监根本不搭理他,我们的老大是公司股东,他一个外人,凭什么管我们?

这种事,就又发生在我们的孔老夫子身上。

前面我们说到鲁国三位卿大夫,合称“三桓”。三桓实力之强,强到“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三桓强势之大,大到“三桓乱鲁”,国君形同虚设。

我们孔老夫子那句著名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骂他们。

要知道,孔老夫子官至鲁国大司寇(司法部长),身高一米九(《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战斗力超群(《列子说符》中就记载了孔子能徒手打开城门),手下3000个小弟、72个门徒,因为没有大贵族身份,都被这些小股东欺负得要死。

[var1]

孔子身高一米八能文能武,打得过他的说不过他,说得过他的打不过他

当代打工人穿越回去,你有孔夫子的才学吗?有孔夫子能打吗?有孔夫子那么多小弟吗?哪怕你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了高管职位,难道不会被这些小股东摁在地上摩擦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国“客卿”往往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作为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天然就是长期霸占实权的小股东(累世公卿)的死敌。

所以在诸侯国做个外聘的高管,那真的是“用生命在打工”-吴起在楚国变法,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被五马分尸。

晋、齐、鲁这三国,最后也都在卿大夫手上迎来了股东内斗、公司巨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桓乱鲁”、“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用现代企业治理的语言来说就是:

鲁国家族三个小公子又是股东又是高管,联手把董事长架空了;

齐国搞股权激励给高管田氏股权,最后被管理层方向收购了;

晋国公司的三个小股东废了大股东,然后把公司瓜分了。

所以说啊,公司乱不乱,股东说了算。问题总在前三排,根源还在主席台!

尤其是三家分晋,直接终结了春秋,迎来了战国。

三家分晋--小股东内斗、大股东出局的悲剧

晋国曾经是春秋时代毫无疑问的霸主。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春秋五霸”,晋文公都是公认的排名第一。所谓“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

[var1]

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

最强盛的时候,晋国几乎独霸北方疆土,同时压制秦、楚、齐。一直打到齐国国都临淄城下,打得“南蛮”楚国到不了中原,打得“西戎”秦国出不了函谷关。

尤其是后来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国,自秦穆公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间的二百年里,被晋国摁着打,都快打自闭了。

而且,晋国公司还大搞资本并购,相继吞并了虢国、虞国、霍国、杨国这些小公司,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建立起了自己的晋国集团,眼看就要主板上市了。

[var1]

晋国最鼎盛的疆域,把秦国和齐国挤压都都快窒息了

可谁想得到,就这么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最终会倒在股东内斗上。

公元前403年,晋国集团的三个小股东魏斯、赵籍、韩虔灭了其他的小股东,接着又废了大股东兼董事长晋悼公。接着马不停蹄地召开股东会,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决议,宣布晋国集团分立成韩、赵、魏三家新公司。

随后周威烈王也封韩赵魏为诸侯,相当于承认他们获得了周氏集团的区域品牌代理权。

自此,准上市公司晋国集团注销解散了。

[var1]

三家分晋图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开篇之作就是“三家分晋”,后世也一直把三家分晋视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为什么说三家分晋有跨越时代的意义呢?

第一,各国卿大夫的叛逆血脉瞬间觉醒,原来这样搞也行。自此之后,各国内部股东斗争从“权斗”变成了“死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第二,各国诸侯也恍然大悟--原来周天子那一套“分封制”、“等级制”不是固若金汤、不可动摇的,臣子僭位可封侯,那我努把力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当天子了?

终于,周天子与诸侯互相妥协、国君与卿大夫互相妥协的春秋时代结束了,中国历史进入了血流成河、零和游戏的战国时代。

各家公司的战略目标也从“尊王攘夷、挟天子令诸侯”,变成了“横扫六合,取天子而代之”;商业竞争也从“争霸之战”进化成了“灭国之战”。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又会进行什么样的组织变革?

各家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变革,秦国得变革为什么就能取得成功、一统天下呢?

这个我们下期接着聊。

[var1]

本文是《合伙人制与组织变革:历经2000年的战略探索》的系列文章之一,后续还有视频课程上线。

如果你也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①历朝历代、各家企业是如何在生死关头做出正确战略抉择?

②大秦和华为是如何在逆境中进行股权改制和组织变革?

③如何在企业推行股权激励与合伙人制?

就请点赞关注,每周二更。

[var1]

#世袭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真的想杀司马懿吗?一旦杀了,魏国将面临4种不可控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操对他的杀意。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指狼在前进时,脸部能够正面向后而身体不动;人有“狼顾之相”,就说明此人谨小慎微,却

  • 晋、楚城濮之战,为什么战争还没开始,就对楚国不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楚成王知道,这场战争虽然准备多年,但现在估计得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楚国的令尹子玉,也就是成得臣却死活不同意撤兵。那么他为什么坚持打这一场仗呢?他说,他是为了堵住国内某些人的嘴。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原来,在攻打宋国之前,楚成王曾经让子玉他们去集合部队、精心训练,做战前准备。子玉是被举荐上来的,为了证

  • 钱其琛谈中韩建交始末:曾搭专机赴朝鲜见金日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那要是两位故友呢?在《左传·文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var1]简单的阐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的巩固与强大,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两国本就是故人一样的关联。像韩国就是如此的角色。要知道,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一共有48个,海上邻国仅有六个,这里面最近的就是

  • 孔子的潇洒,带着众弟子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完美诠释舍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让人们争论不休,不过小编看来还是时势造英雄,古往今来越是时局动荡那么出现的英雄人物就越多,每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从乱世中崛起,乱世就代表着机遇,但是光有机遇还是不够,一个英雄的造就还必须有一些个人的品质。[var1]所谓的动荡局势其实就是在说变化和

  • 孔子博物馆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济宁发布)[var1]孔子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是为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重要文化设施。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曲阜城中轴线南端,与“三孔”世界文化遗产遥相呼应。该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7万平方米,2019年

  • 战国四雄主:离统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却都与一统天下失之交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华夏文明历史上各政权分裂对抗最严重、最持久的时代之一,时势造英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var1]当时恰逢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及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能人志士辗转于各国之间,推行新的经济技术、展开举国变法。英勇善战的大将征战沙场,为守护一方国土奋勇杀敌,在群英的承托和辅佐下,涌现了

  • 奋六世之余烈,秦国历代君主都为秦统一天下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天下一统孝公变法、取西河、威服西戎、按贾谊所述上溯六世为秦孝公时期,回顾秦国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秦的崛起确始于孝公用商鞅变法。孝公继位之前,秦国与魏国反复争夺河西之地,兵祸连年。秦国丢失河西之地,国弱民穷,兵疲。秦地处西陲,山东六国视之为蛮夷,各国会盟疏远秦国。秦国存在被六国联合吞并的危

  • 刘备错过一人才被曹操重用,终成北方悍将,地位堪比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就是牵招。[var1]刘备和牵招是好朋友,历史上说刘备和牵招是“刎颈之交”,然而几经辗转后,刘备和牵招还是因为命运之轮错过了。刘备组织起了自己的队伍,却没有跟牵招联系,这导致牵招最终投靠了袁绍。牵招对袁绍忠心耿耿,就算袁绍战败而死,牵招也继续跟随袁绍的儿子袁尚,最后大势已去,曹操赏识牵招的才能,

  • 平陆太寨出土大批魏国弧裆街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物季刊》 1993年01期卫 斯(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1989年12月中旬,平陆县曹川乡太寨村因土崖自然倒塌,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的魏国货币。经笔者实地调查∶此批货币是装在一个战国晚期的绳纹灰陶罐里的,出土时陶罐已被积土压破,陶罐距地表2 米多深,系窑藏之物。经初步整理鉴定∶此批魏国货币

  • 赵国换个胡服,为何就能强大到与秦国掰手腕?考古得出全新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商鞅变法,而是让人略感困惑的胡服骑射。[var1]胡服骑射是赵国的变法主题,与魏、楚、韩、秦等国的变“法”不同,赵国的胡服骑射并不涉及政治、经济改革,而是单纯的军事变革。《史记·赵世家》曾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