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姬(217年-268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
王元姬出身于东海书香门第的王氏,祖父王朗、父亲王肃都是著名的经学家,王朗官至司徒,封兰陵侯,王肃为中领军,袭封兰陵侯。
王元姬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尤其精通丧服礼仪,只要是有文义的,看了一遍,一定能记在心中。
九岁时,遇到母亲羊氏生病,王元姬不离左右地侍奉母亲,很长时间衣不解带。
而且,她非常懂事,常常是父母还没有吩咐,她就已经顺承其意去做事了,举止行为十分适当。
因此,父母就让她管理家事,她总是处理得合情合理。
王朗非常喜爱她,说:“使我们家兴盛起来的,一定是这个女孩,可惜她不是男子。”
司马昭与王元姬生育了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以及其他三个儿子和京兆公主。
景王司马师没有儿子,就把司马攸过继为子。
司马攸(246年-283年),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昭次子。
司马攸年幼时就十分聪明,成年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善好施,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一时成为当时的模范,其才能和威望都都超过哥哥司马炎。
祖父司马懿也很器重他,曾带着他出征太尉王凌的叛乱,战后获封长乐亭侯。
司马攸十岁时,司马师病逝,他在葬礼上非常悲伤,感动了左右的人,受到称赞,之后袭封舞阳侯,又在另外的宅第侍奉母亲羊徽瑜(景献皇后,司马师第三任妻子),以孝顺闻名。
后来,司马攸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治军恩威并重,很有声望。
司马昭恢复五等爵制度后,司马攸被改封为安昌县侯,迁任卫将军。
司马昭非常喜爱司马攸,常常说:“天下本是景王的天下,我不过是代理宰相之位,我死之后,大业应该归于司马攸。”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昭嫡长子。
司马炎最初因为父亲司马昭的功勋而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后迎立常道乡公曹奂为魏元帝,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司马炎相貌奇异,手长头发长,长发垂直了可以拖到地面,双手下垂超过膝盖。
有一次,司马炎与尚书仆射裴秀谈论,假装漫不经心地问他:“人能不能看相?”
裴秀说:“这个我略知一二。”
司马炎微微一笑,说:“那你能不能看看我呢?”
当下就把自己奇异的相貌展示给裴秀。
裴秀一看,震惊万分,从此就归顺了司马炎。
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羊祜的堂弟羊琇,也是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因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关系亲密。
有一次,在接筵同坐的时候,羊琇对司马炎说:“如果你富贵受到重用,我任中领军、中护军各十年。”
司马炎以为他开玩笑,不以为意,就同意了他的话。
但羊琇却不是说着玩的,从此就为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所应减损和补益之处,让司马炎都预先记住,以备晋王司马昭询问时回答,助其取得储位。
司马昭因为喜爱司马攸,一直想立他为世子,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山涛说:“废弃长子而立幼子,违背礼义不吉祥。”
贾充说:“中抚军有君主的德行,不可让别人代替。”
何曾、裴秀也说:“中抚军聪慧过人,神明而威武,有超越世人的奇才,已经享有极高的声望。而且,他有这样天生的标记,绝不是人臣的相貌,那是天生的帝王仪容啊。”
司马昭因此才拿定了主意,八月初三,任命司马炎辅佐相国事宜。
九月初一,任命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二十日,立为世子。
司马炎任抚军大将军后,任命羊琇为抚军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