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引发的怀疑:到底父子中谁写了《史记》?

荆轲刺秦引发的怀疑:到底父子中谁写了《史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74 更新时间:2024/1/15 22:48:51

最先让人产生怀疑的是《刺客列传》。在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荆轲刺秦之事。由于事情发生在秦宫廷之中,对秦朝来说又不是什么值得到处宣讲的好事,因此流传不广,甚至在《史记》出来之前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发生过此事。因此,《史记》为了论证其真实性,特地讲述了故事传承线索:最初可追溯到秦始皇的太医、刺秦事件当事人之一、用药囊击打荆轲的夏无且。秦亡之后,他和公孙季功、董生交游,告诉二人此事细节;然后此两人再转述给作者,也就是文中的太史公。由此,刺秦才成为历史定论。

事件传承虽很明确,但就是时间上有问题。荆轲刺秦发生在前227年,到司马谈去世,嘱咐司马迁以后完成《史记》(前110)都已间隔了117年。夏无且能在殿上伺候秦始皇,当时至少也是个中青年学术专家,年岁已然不小,能和他交游的公孙季功、董生,从理论上来看也不会是什么小年轻。这么推算下来,说打探到这段往事的“太史公”是司马谈,已经比较勉强,必须要夏、公孙、董三个口述者每人都活到高寿,并且日常专喜结交忘年交才有可能。要说是交游之人是司马迁,可能性微乎其微。

《 荆 轲 刺 秦 王 》画像石

[var1]

而《郦生陆贾列传》的疑点也是如此。在这篇传记的赞中,太史公又主动说,外界都传说郦食其是等刘邦已经平定三秦后才投靠革命,错啦,我有一手口述资料证明他是老革命,这可都是平原君儿子告诉我的!(“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所谓平原君子,就是在这篇传记中出现过,和郦家陆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原君朱建之子。此人在汉文帝六年(前174)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无礼,为维护国家尊严与匈奴人对骂而被害。此事发生后几十年司马迁才出生,要与他交好、听他“具论之”的太史公是司马迁,那真就得见鬼了,因此只可能是司马谈。

据历史学家李长之的看法,除了这两篇传记之外,《孝景本纪》《律书》《晋世家》《老庄申韩列传》《李斯列传》《日者列传》六篇很可能也是司马谈所撰。他认为《孝景本纪》《老庄申韩列传》《律书》在学术思想上,更接近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日者列传》截止于贾谊死,贾谊之后就没有记载,和司马迁生平不符,可能为其父所做;而《晋世家》《李斯列传》中,即便是可避讳之处也不讳“谈”字,和其他篇章中,除非改了“谈”字会伤害文义才不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有可能也是司马谈所著。

不过,李长之也强调,时隔千年,资料匮乏,这些观点也只能说是可能性很大的推论而已。也有可能是司马谈出了一版初稿,然后经过司马迁的润色和借题发挥,比如《晋世家》和《李斯列传》,从中人们依然可以读出对主君忌刻的反讽、愤慨,这种让人抓不到把柄的痛骂风格,只有经历过李陵事件的司马迁才能挥洒自如,而比较难以想象生涯平平无奇的司马谈需要如此舒愤懑;至于《刺客列传》,就算归功于司马谈的收集,但其中“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慷慨之情的细节描写,恐怕也只有司马迁才能刻画得出。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史记》“谈、迁”著作的争论集讼千年不断,但就气度和文字而言,还是得佩服司马迁,将他署名为第一作者更为合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为什么十分推崇周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所定“礼”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其嫡夫人(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父亲的权位。当然,单线的继承方式容易断裂,出现无“后子”继承的情况,并产生继统危机。作为一个补救措施,如果嫡夫人无子可以从其他诸子中选择继承人。这就是古时所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菏泽定陶不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更是发达的文化区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时期最为繁荣的当首推“陶”,即今菏泽市定陶县。陶的繁荣,至少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定陶之所以被誉为“天下之中”,成为全国性的经济都会,首先得益于它拥有发达的交通。定陶位于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之滨,水利交通便利。特别是在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起师北征,阙为流沟,”开挖了“通於商、鲁之间

  • “斯人”与“是人”谁对?孟子不可能写两个字,谁篡改了孟子本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斯”与“是”只有一个正确,另一个是篡改。孟子写了一篇《告子》,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被教材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var1]那么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

  • 湖北鄂州:吴王钓鱼台遗址保护始末(艾三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吴王大宴钓鱼台 钓鱼台,是三国孙权于公元 221 年建都武昌(今鄂州)时修建的,也称武昌钓台、吴王钓鱼台。由于这里离樊口不远,从长港游出的鳊鱼,经樊口至此汇合,孙权在这里建钓鱼台取鳊鱼大宴群臣,饮酒作乐。[var1]对此,《三国志·呈书》有记载:“孙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

  • 战国名人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乱世枭雄辈出的时代,平民百姓在乱世苦不堪言,吕不韦在乱世赚得盆满钵满。钱财越多,吕不韦对政治的渴望就越大。吕不韦一次来到赵国,恰巧遇到了秦在赵的质子子楚。子楚是秦国太子的儿子,因不受宠,便来到赵国做人质。[var1]吕不韦在子楚身上嗅到了“宝物”的味道,自此之后吕不韦和子楚来往密切,并且为子楚多方谋

  •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孔子一生想做官,但却有严格出仕从政的客观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个封建礼法(即周朝礼制)方面的大行家,孔子在名声雀起,但齐景公心动而终于未能重用的情况下,他在做什么?想什么?除了完全可以想像的继续好学不止,不断进境之外,事实上孔子在这一阶段里所做的,就是教育门徒和等候出仕这两件事。从孔子的生平来看,无论从孔子少年有“有志于学、复兴家族”之志,还是三十以后以

  • 《论语·宪问篇第44章》孔子因何严厉教训旧友原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原壤:鲁国人,孔子小时的旧友。据《礼记·檀弓下》记载,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助他料理后事,他却敲着棺材唱歌,孔子认为他不守孝道。“夷俟”的“夷”字,指箕踞,双腿分开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俟”字,指等待。“夷俟”,就是双腿分开傲慢地坐在那里等待。“孙弟”,与“逊悌”同,就是谦逊和孝悌之道。“

  • 对“分”与“合”,战国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万邦林立、一城一国的局面(执玉帛者万国),类似于希腊城邦世界。到周初还剩一千八百个部落方国。但最终这些城邦没有长期分立,而是在争斗吞并中形成了地区性王国,进而发展成统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苏美尔、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实不一样。亚非古国靠的是“神权”,中国靠的

  • 一口气看懂晋国历史!春秋时期晋国最强,为何后来却忽然解体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西周到春秋,晋国一直都是一等强国。尤其是到了春秋时代之后,晋国更是瞬间成了北方的庞然大物,称霸一方。而到了春秋中后期的时候,晋国更是拳打楚国,脚踢齐国,后头还压着一个秦国,俨然已经成了最强霸主。如果站在春秋时代的角度来看,要说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估计所有人都会一致认为是晋国,没有人会认

  • 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荆轲刺秦王的课文。说到荆轲,我会想到智勇双全。荆轲本是卫国子民,后来因各种原因搬到了燕国居住,到了燕国,荆轲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高渐离。荆轲时常和高渐离奏乐高歌。不过,荆轲究竟为何要刺杀秦王呢?[var1]秦国的渐渐强大,想要一统天下的心也越来越强烈,在秦王嬴政不断征战开始,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