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让人产生怀疑的是《刺客列传》。在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荆轲刺秦之事。由于事情发生在秦宫廷之中,对秦朝来说又不是什么值得到处宣讲的好事,因此流传不广,甚至在《史记》出来之前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发生过此事。因此,《史记》为了论证其真实性,特地讲述了故事传承线索:最初可追溯到秦始皇的太医、刺秦事件当事人之一、用药囊击打荆轲的夏无且。秦亡之后,他和公孙季功、董生交游,告诉二人此事细节;然后此两人再转述给作者,也就是文中的太史公。由此,刺秦才成为历史定论。
事件传承虽很明确,但就是时间上有问题。荆轲刺秦发生在前227年,到司马谈去世,嘱咐司马迁以后完成《史记》(前110)都已间隔了117年。夏无且能在殿上伺候秦始皇,当时至少也是个中青年学术专家,年岁已然不小,能和他交游的公孙季功、董生,从理论上来看也不会是什么小年轻。这么推算下来,说打探到这段往事的“太史公”是司马谈,已经比较勉强,必须要夏、公孙、董三个口述者每人都活到高寿,并且日常专喜结交忘年交才有可能。要说是交游之人是司马迁,可能性微乎其微。
《 荆 轲 刺 秦 王 》画像石
[var1]
而《郦生陆贾列传》的疑点也是如此。在这篇传记的赞中,太史公又主动说,外界都传说郦食其是等刘邦已经平定三秦后才投靠革命,错啦,我有一手口述资料证明他是老革命,这可都是平原君儿子告诉我的!(“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所谓平原君子,就是在这篇传记中出现过,和郦家陆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原君朱建之子。此人在汉文帝六年(前174)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无礼,为维护国家尊严与匈奴人对骂而被害。此事发生后几十年司马迁才出生,要与他交好、听他“具论之”的太史公是司马迁,那真就得见鬼了,因此只可能是司马谈。
据历史学家李长之的看法,除了这两篇传记之外,《孝景本纪》《律书》《晋世家》《老庄申韩列传》《李斯列传》《日者列传》六篇很可能也是司马谈所撰。他认为《孝景本纪》《老庄申韩列传》《律书》在学术思想上,更接近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日者列传》截止于贾谊死,贾谊之后就没有记载,和司马迁生平不符,可能为其父所做;而《晋世家》《李斯列传》中,即便是可避讳之处也不讳“谈”字,和其他篇章中,除非改了“谈”字会伤害文义才不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有可能也是司马谈所著。
不过,李长之也强调,时隔千年,资料匮乏,这些观点也只能说是可能性很大的推论而已。也有可能是司马谈出了一版初稿,然后经过司马迁的润色和借题发挥,比如《晋世家》和《李斯列传》,从中人们依然可以读出对主君忌刻的反讽、愤慨,这种让人抓不到把柄的痛骂风格,只有经历过李陵事件的司马迁才能挥洒自如,而比较难以想象生涯平平无奇的司马谈需要如此舒愤懑;至于《刺客列传》,就算归功于司马谈的收集,但其中“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慷慨之情的细节描写,恐怕也只有司马迁才能刻画得出。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史记》“谈、迁”著作的争论集讼千年不断,但就气度和文字而言,还是得佩服司马迁,将他署名为第一作者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