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还要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说起,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可是在任用谁守街亭这个问题上,却出现了许多分歧。诸葛亮的意见是任用马谡,其他人却都持反对意见,包括王平在内的众多将领都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魏延。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叮嘱过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在众多人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力排众议任用马谡呢?事实上,诸葛亮任用马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彼时的蜀汉政权主要有三个派系,分别是荆州、东州和益州派。诸葛亮和马谡同属荆州派,从集团利益的考虑,他没有不用自己人的道理;第二,马谡在军事和战略上都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而且马谡又深通兵法,至于他是不是纸上谈兵,总要拉出来溜溜才知道吧。
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起初是将马谡作为接班人培养的,马谡只有立了功,才能立威,有了功劳和威望,他才有份量和话语权,所以立功的机会诸葛亮当然要留给马谡。有此三点,换成谁都没有不用马谡的道理,这也是人之常情。尽管诸葛亮在书中,近乎于神,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人都有缺点和弱点,缺点可以改,但是弱点却无法更改。远近亲疏,任人唯亲就是人性的弱点。正因为诸葛亮有了这样的弱点,他才会犯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缺点,他不听众人的意见,最终酿成了大错,在不得已之下,才挥泪斩马谡。
而自此后,诸葛亮纠正了自己的缺点,在军事上几乎没再犯错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启示,也是一个教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些错误无关痛痒,而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将会后悔终生。“君子之所以明,善听也”,只有多听,多学,多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才不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