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西汉的外戚一度篡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
东汉建立以后,对外戚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其实外戚干政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汉建立的时候,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不久,一切制度都比较粗糙。
当时皇帝主要防备的是权臣篡位,因为很多权臣本来就是地方豪强家族的代言人。
从战国到秦国,地方豪强家族的传承奴隶制遗风,实力非常强大。
如果权臣在中央掌握实权,又能够利用地方的力量,是可以改朝换代的。
所以西汉主要是限制权臣和王爷们的力量,对于外戚并没有太重视。
这主要是皇帝即便年幼,暂时由母后和外戚大臣干政。一旦皇帝成年,就必须将权力归还给皇帝。况且太后毕竟是皇帝亲娘,而外戚只是太后的亲戚,亲戚再亲密也不如儿子,太后怎么可能不倾向于儿子?
而外戚权力主要来自于太后,太后只要稳得住,外戚篡位的可能性就不高。
同时,东汉建立以后对外戚进行限制:外戚当官的顶点就是九卿,一般就是侍中、黄门侍郎、中郎将等这些职务,不能成为最高官员。外戚原则上不能掌握重大的兵权,还不能封侯。
所以严格按照制度来,外戚的实力是有限的,不应该出现王莽篡位这种情况。
然而东汉的最大问题就是,皇帝的人丁不旺,出现了很多青黄不接情况,必须让幼年天子上位。
而幼年天子没有执政能力,也就只能依靠亲娘。但太后一般也缺乏政治能力,只能依靠外戚,所以外戚的实力不可避免抬头。
东汉第四个皇帝刘肇上位时只有9岁,无法执政,被迫由养母窦太后代为执政。
而窦太后身份特殊,大司空窦融曾孙女,家族实力强大。
第三个皇帝汉和帝给儿子埋下了一个大坑,导致窦太后和他的娘家专权多年。
窦太后权力欲望很强,而且刘肇也不是她亲生儿子,反而是情敌所生,当然没什么感情。
所以窦太后一度将刘肇软禁在皇宫内,不允许他同官员接触,完全掌握了权力。
好在刘肇有一定政治能力,13岁就夺回了权力。
这主要是外戚的实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当时还有刘姓王爷和一些有实权大臣、将军支持皇室。
所以汉和帝刘肇没有花费太大力气,就铲除了窦太后一伙外戚。
不过,由于刘肇长期被软禁宫中,只能同太监接触,于是培养了一些太监成为自己的心腹。这些太监也立下大功,随后被刘肇重用,给了一些政治权利。从此,宦官又登上东汉的权力舞台,同外戚开始争夺大权。
刘肇之后,由于皇帝经常年幼甚至是婴儿,外戚和宦官斗得非常激烈。
由于这两大政治集团的出现,皇帝已经无力同时对付他们,由此外戚专政和宦官专政已经难以阻挡,皇权则越来越弱。
但是,东汉皇帝并没有彻底失去权力,仍然掌握大部分权力,同唐朝末期皇帝是不同的,只是无力铲除两大集团而已。
最终的恶果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时代,外戚和宦官集团互相残杀,最终基本同归于尽。这两个集团互相残杀的结果是,不但国内大乱,且中央政权几乎崩溃,出现了权力真空,反而让董卓这种武将黄雀在后改朝换代。
相比起来,曹魏则不是小皇帝的问题,而是曹魏制度上没有杜绝司马懿这种权臣。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开始为官,到了曹丕时代成为头号文官,但没有兵权,还不足为患。关键曹丕没多久死了,曹叡时代为了打仗,迫不得已交给司马懿兵权,让这个家伙养成了自己的军政势力。更关键的是,曹叡看人不准,竟然将司马懿定为托孤的大臣,让他辅佐年幼的曹芳。
这等于是将曹魏的大权,交给这个虎狼之人。司马懿轻松除掉了用来限制他的另一个大臣大将军曹爽,一手把持了曹魏的军政,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可以说,是曹魏四个皇帝将司马懿推上篡位者的宝座的,怪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