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仁义之师”的宋襄公,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仁义之师”的宋襄公,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9 更新时间:2024/1/7 19:04:3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那么在此时其中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频繁地发动战争,导致了很多的伤亡。

但是在此时期也有一个特殊的人,也就是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持比较理想和和平的态度的,所以宋襄公所领导的军队在后世是被称为仁义之师的。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一支军队,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惨败的结局,但是为什么宋襄公,最后会失败?

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所有的社会秩序都已经完全崩塌

1、宋襄公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种和平的道路,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乱世时期,战争频繁的爆发,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频繁地举行不同场次的战争,并且在其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

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此时期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联合盟友,以及一些军事战略也开始逐渐发展。这样的一种社会情况明显就是那种完全破碎的社会状况。

而这样完全破碎的社会状况,容易造成一种社会思潮,也就是重武轻的一种社会思潮。而在此时期,这样的想法并不能阻止原有的思想进行一定的进步,因为在此时期当中思想一定会获得空前的解放,故此时期,也算是武力和思想方面是进行一起发展的。

原本按照正常的社会规律,应该是进行武力上的统一,并且强大,然后再制定一种统一的秩序,这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但是宋襄公的一系列措施完全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所发展生产力的方,而且还有倒行逆施的嫌疑。因为宋襄公本人是比较崇尚礼教的那一套,也就是吸收所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完全不适用,尤其是宗法制。在社会秩序已经完全崩塌的情况下,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礼乐制,是根本没有办法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的。

由于宋襄公本人十分推崇这样的制度,所以导致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政治上的策略,以及军事的方略也都是采取这样的形式方法,所以会导致宋襄公在后来的战争之中频繁的出现失误。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再一次失败之后,应该会吸取失败的教训,并且保证下次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宋襄公本人在失败了之后又重数原来的失败导致了后面的失败根本就必不可免,所以这也是一个个人悲剧。

2、宋襄公个人仁义行为的体现

那么最典型能够体现宋襄公仁义之师的,也就是他想称霸,也就是会盟的事件。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了内乱,并且由于当时齐桓公是主要的霸主。

故此连周边的国家,因为没有一个政治上的向心力,所以也相继出现了混乱。故此霸主的职位突然空缺出来,那么此时宋襄公就想要凭自己的力量去代替齐桓公的霸主位。

但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于理想主义话,并且天中话,因为当时的宋国的国力其实并不突出,甚至可以算是弱小在一些大国当中。

当时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劝说宋襄公放弃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说,国家是非常小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如果妄自称霸,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但是当时的宋襄公根本没有听进去,并且坚持了自己的做法。所以在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开始会合诸侯,那么主要会合的是齐国和楚国的国君,然后在会上宋襄公开始以盟主自居。这个时候引起了两个大国极其不满,骨瓷这样的会合也就草草了事。

然后第二次会合是在当年的秋天,宋襄公进行了第二次的会盟。但是这一次会盟居然让楚国和齐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国家都来了,在这样的会盟当中明显是有很大的陷阱的。

当时宋襄公的哥哥劝宋襄公最好要带一定的军队去参加。因为楚国人容易说话不算话,所以为了保证宋襄公的安全,应该带一定量的军队。

但是宋襄公却说自己一开始约定的是不带军队的,如果自己擅自带了军队,那么明显是违背当时约定的内容的,会造成盟国之间都不信任。

事情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楚成带了一定量的军队去参加这次的会盟,并且在会盟的当场抓住了宋襄公,并且囚禁。最后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宋襄公最后回到了宋国。

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又发生了,就是郑国支持楚成王做霸主,这引起了宋襄公本身极大的不满,因为宋襄公想要做霸主,而此时其他国家开始支持楚国做霸主。所以当时宋襄公又做了一个极其荒谬的决定,就是去攻打郑国。

郑国与当时的楚国是处于个交好的状态,所以郑国的国君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来到了楚国,想要寻求楚国的帮助。最后,楚国派了一定的军队将当时宋国的首都发起进攻

而这个时候宋襄公担心国内会有一定的变化还是撤回当时的兵力。在这撤退的过程中,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泓水相遇。

这个时候宋襄公又再次犯了,仁义的错误。在最初的时候宋襄公是在河的对面,楚国的军队是开始想要渡河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向宋军杀过来。

本来这个时候宋襄公作出的一个正确的政策,就应该趁着楚国的军队想要渡河的过程中,在河中进行一个击杀,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政策战略。但是宋襄公却认为不应该趁着人家渡河攻打,因为自己是仁义之师。

所以等到楚国的军队过了河,有臣子说,那现在可以进攻了吧。但是宋襄公却认为应该等他们列好一定的军阵,然后等楚国的军队摆好了一定的军阵,两国之间进行一个公平正义的厮杀。

本来楚国的军队数量多,并且兵力强,再加上宋国自身的军队数量少兵力不强,就应该采取一定的兵法战略来获胜,但是宋襄公执意如此,可想而知最后战争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惨败的。

二、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任胜利的

1、怀抱仁义之心去对待战争本就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宋襄公的仁义,也就是遵循所谓的宗法制度一系列的措施。很明显,是不适用于当时的时代的,毕竟在军事上在战争中也采取这样的措施是更不适合的。

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有了战争,就一定会有杀戮,在杀戮的本质过程中,是不可能存在着任何怜悯,或者是仁义的一种态度。

这样的态度只能导致最后战争的杀戮是更为严重的。所以当时宋襄公怀抱着仁义的观念,其实对待国内的民众或者是在政治上的改革,都是有可能会成功的。

虽然说他的大部分观念是来源于西周礼法中的一系列内容,但是如果安排得当的话,的确在国内改革是可以获得一定几率的成功。

但是将此等观念运用到军事上,尤其是运用到大规模的军事上就未免有点太不适用。在军事上应该讲究的,是兵家战法之类的。

这样的观念不仅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并不适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也不适用。因为暴力才是解决问题和冲突的一个根本途径。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暴力只能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宋襄公的想法无疑是放弃了暴力的做法。

2、但是宋襄公一定的仁义观念,对于人道主义来说是有利的

宋襄公此种想法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只是说并不适用于那个时代。这样的仁义想法,其实是比较适合推动当时的人道主义发展的。

比如,宋襄公一开始采取的会盟战略,并不是因为战争或者是想要爆发战争而产生的会盟,而是仅仅想要进行和平谈判而产生的会盟。

这样的会盟对于当时的战局来说,无疑是起到一个很好的缓和作用。只可惜当时的宋国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这样的策略在当时事情就未免有点可笑。

并且秉持这样的想法,可以推动当时和平局面的发展,而这样的局面,也是当时的人民群众所希望看见了一个局面。只不过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太过于破碎,导致了这样的行为观念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地推行。

而这样的观念没有办法,但还是鉴于在那个时期每一个国家都格外地重视自己国家的安全,以及自己国家的一个基本生存问题。所以在没有解决安全和生存问题之前谈一切的东西都是谬论,都是被当时的时代所不可接受的。所以宋襄公的观念在当时其实是并不适合的。

三、总结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并不能说完全的错误,只不过仁义之师以及宋襄公本人所秉持的仁义概念,并不适合与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要做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生存和安全,但是宋襄公的观念明显是跳过了生存和安全的是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有效地保证的。

参考文献:

1、《战国史》

2、《春秋史》

3、《秦汉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早期儒家的春秋观,具体包含哪些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儒家思想是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因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并且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一直影响到如今的中国。但是早期的儒家思想发展,并不是很成熟。那么早期的儒家思想究竟是怎样的或者说早期儒家学说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尤其是早期儒家的春秋观。 一、早期的儒家思想的春秋观

  • 战国名将王翦,军事才能到底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往往容易出现一些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王翦就是这么的一个英雄性人物,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有四大名将。王翦和其他三个名将的成名其实并不一样,王翦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灭掉了很多国家。那么王翦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军事战略,为什么在他的一些军事成就当中,都是一些灭国的

  • 古代名人智慧:黎弥釜底抽薪逐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齐鲁夹谷之会,孔子辅佐鲁定公从齐人手中讨回了汶阳之田。回国之后,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司寇,负责国内治安。孔子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使鲁国社会安定,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齐鲁为紧邻,鲁国强大,首先引起了齐景公的恐慌,忙找大臣黎弥来商议怎么办。黎弥说:“鲁国目前的局面,全赖孔

  • 论“纵”与“横”的作用,实力本不强的秦国,被逼得去平定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其间,学者们多讲的是治国安民的方法,但也不缺乏平定天下的霸业之道,比如纵横家。他们以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来帮助霸主们成就一番事业,或者让弱小的诸侯获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纵横家的诸多学子中,就要属苏秦和张仪这两位兄弟最出名了。[var1]鬼谷子和纵横提到苏秦和张仪,就不能不提他俩的师傅鬼

  • 医术高超的“神医”扁鹊,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专家:不予置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医术高超,救人无数,对穷人毫不吝啬。扁鹊传播的医术经得起岁月的洗礼,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在当时,扁鹊的名声无人能及。然而,他的成就不光是“望闻问切”的医理,由于他的高超医术,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司马迁编撰《史记》时,还专门为扁鹊写了一部《扁鹊仓公列传》,由此扁鹊也

  • 魏国灭亡后,为什么吴国在昏庸的后主孙皓统治下,还能坚持15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吴国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晋国的伐吴大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司马氏篡位,需要先安内。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第二年,司马昭晋升晋王,加九锡。所谓的九锡,就是天子赏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是大臣的最高礼遇,再高就是天子仪仗了。司马昭

  • 她是一位绝代佳人,勾践复国的大功臣,结局却让人匪夷所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西施勾践吴王夫差的故事想必大家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西施在功成身退后究竟怎么样了呢?[var1]勾践对吴王夫差战败后,勾践当了夫差的奴隶,但是勾践卧薪尝胆是一心想着复仇的,吴王喜欢美女,勾践特意为吴王献上了经过训练的西施。西施在吴王夫差这里是受尽了宠爱,吴王为西施建造了春宵宫,管娃阁,灵馆等等,西施喜欢

  •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落得商鞅那样,五马分尸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些贤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论历代贤臣,有二人对秦朝功不可没,这就是商鞅和张仪二人,二人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帮助秦国在虎狼之国中脱颖而出,但是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人被五马分尸,一人却得以安享晚年,回归故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这几点原因。一心为国尽心力,利益纷争最致命在礼崩乐坏的

  • 战国七雄的七大名将:秦魏两战神,五国有名将,李牧孙膑乐毅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战神,这家伙一生经历70场各种战役,从来没有输过。据史料记载,白起一生所杀之人有100万左右,其中光长平一战就坑死赵国45万人。纵观白起的战例,打败过韩国、魏国,打得楚国被迫迁都。然而这位战神过于嗜杀成性,最后也只有落了个被迫自杀的命运。评价白起:坑杀人

  • 孟子面对这个“送命题”,是如何回答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援的本字为“爰”,在甲骨文里如右图,看上去如同一只手抓着一根棍状物,拉引另一只手。就好像有人不幸溺水,在水中浮浮沉沉,挥手挣扎之时,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手持长杆伸过去想把他拉上来的样子。所以我们今天才将帮助别人的行为称作“伸出援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和手密切相关的字。《左传》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