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北宋只逃出赵构一人,却能保半壁江山,南明有更多宗室却不能

为何北宋只逃出赵构一人,却能保半壁江山,南明有更多宗室却不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63 更新时间:2024/2/2 14:25:52

一、继承人虽多,但在继承皇位上,各方势力产生了分歧

有时候继承人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在靖康之难之后,徽钦二宗和所有的皇族都被俘虏压往了北方,就只有康王赵构这一位皇族逃了出来,他的合法性毋庸置疑。在国家危亡的时候,越快选定皇帝,就能更快地稳定人心,这样才能一致对外消除外在威胁。

但南明情况就不太一样,由于崇祯的皇子都没能逃出来。在没有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一些藩王就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在这关键的时刻,南京和其附近的大臣、勋贵、太监还有拥兵自重的将领,没想着为了江山社稷快点确立继承人选,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拥立哪位藩王继位的问题上展开了一系列钩心斗角的争执。

从封建礼教来说,按照血统亲近来说,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这三位最具有资格,其中福王朱由崧又处于优先地位。如果按这样尽快定下由福王继位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情了,但偏偏有人不满意,江南士绅中的一些东林党人却为了自己的私利,极力反对福王继位。原因就是在此之前东林党人的力争,万历想要立朱常洵(朱由崧的父亲)为太子的图谋成了泡影,他们害怕朱由崧继位后重翻旧案,导致他们在政治上失势。于是他们到处以“立贤”的名义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一度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也偏向了他们。

东林党人就这样一搅局,导致关键性人物史可法也开始摇摆起来。最后好不容易商量出来迎立桂王,让潞王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接统兵马。但就在南京礼部准备乘舆法物前往广西迎接桂王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守备凤阳太监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准备拥立福王。这一变故使得南京大臣措手不及,因为他们没有兵权,也只能同意福王继位。绕了一大圈还是福王继位,但情形却和最初完全不一样了。不是耽误的时间,就折腾这么久,直接导致的就是各方势力离心离德,而且福王也对史可法等人产生了心理芥蒂。由于是三镇总兵拥立继位的,在政治上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话语权,加上有兵权在手,使得他们拥有了更大的权力。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弘光朝廷党争激化,武将跋扈,最后导致后来的灭亡。

二、内部不团结,文臣党争,武将拥兵自重

明朝后期党争严重,导致很多事情都不能得到处理。这一现象也延续到了南明,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占领北京的满清,也不是遍地的农民起义。他们只关心自身利益,如果一件事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不管是否正确,都要进行反对。这样就导致刚成立的南明内部不能团结一致,一直处于内耗当中。

而武将拥兵自重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外不行对内却很在行。打不赢满清和农民军,他们就跑,他们不仅会跑也会对自己的子民痛下杀手,为了钱粮和地盘,到处烧杀抢掠,而朝廷却完全控制不了他们。本应该团结一致对外的将领,为了权力却先对自己动手了,比如左良玉在武昌率三十万军队,以“清君侧”的名义,进攻弘光朝廷。导致南明两面受敌,江北四镇一触即溃。

而南宋却不一样,虽然也有过苗刘兵变,但绝大部分军队都是听命于朝廷的。而且以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为首的中兴四将全力抵挡金军南下,并在军事上从防守逐渐变成了进攻。

三、决策错误,借虏平寇无异于与虎谋皮

在李自成山海关被击败后,中原大地实际上就有了三股大势力。分别是南明、农民军(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有满清,这里面满清实力最强。按照三足鼎立,应该两弱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一强。但弘光朝廷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满清入关最多也只是像之前一样劫掠一番就走,并且帮他们打败了农民军,完全没意识到最大的威胁是满清。于是在满清占领北京,并且因为发布剃发令导致畿南、山东和豫东等地百姓起兵与之对抗之时,弘光朝廷却完全没有任何动静。此时得到满清因为根军地不稳,并且需要养精蓄锐,没有精力和时间南下,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这些地区权力处于真空状态下。弘光朝廷如果在这段时间发兵占领一些地方,或派遣人员来组织这些地区的反抗活动,都可以给南明更多生存时间,但他们却按兵不动,看着清廷稳定了后方。

在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开始,民族矛盾应该是大于阶级矛盾的,况且农民军刚败,急需一个强力外援,如果这个时候南明能放下矛盾与之联合,是很可能挡住满清南下脚步的。但弘光朝廷却认为农民军是最大的威胁,把借虏平寇作为基本国策。等到满清收拾了农民军,下一个就轮到了他们,弘光朝廷也在不到一年就覆灭,之后的隆武和永历也不过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

综上:明朝末年时社会矛盾已经很激烈了,各种问题都急需解决,就像一个老人快要去世,但继承人们又没有能力还想着内斗,那等老人去世后,他们也守不住家业。而北宋更像是一个中年人,突然有一天暴毙,但还有唯一的继承人在,并且有不少人愿意去辅佐,这样才得以保住家业。

更多文章

  • 《一道密旨》: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破局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不让大厦倒下,李豫与唐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三人在密室里互相试探与商量,李豫得知李隆基当年在马嵬坡留下密旨,让心腹薛兼训带着诏书去江南,训练一千陌刀队。被李豫尊称为“尚父”的李辅国权力滔天,就连李豫想要发布命令都要李辅国先点头同意才行,李豫名为天子,实际为李辅国的提线木偶。李豫这样害怕李辅国的原因

  • 《唐朝诡事录》卢凌风为什么那么豪横!中郎将的官职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出身门阀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出身范阳卢氏,范阳卢氏乃大唐崔卢李郑中四大门阀家族之一,在唐代出过八位宰相,以儒学、礼学、书法等为家学名著于世。记得在甘棠驿中崔氏子弟曾说“四姓纵使布衣,仍笑傲公卿”,可见这四大家族影响力。官居高位首先说金吾卫,乃天子近卫,守护京城长安的军队,而卢凌风就是金吾中郎将,在唐朝

  • 为何转员制度会在宋朝开始?浅谈转员制度对维护王朝统一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它特殊在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极其繁荣的朝代,宋朝的建国方式也极其特殊。 正常的国家都会被大军压境,导致国家灭亡,而建立起新的朝代,而宋朝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在经历了陈桥兵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朝代。而在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对官员的制度进行转型与改革。吸

  • 为何宋朝两次亡于异族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北宋靖康之耻与南宋崖山之战的悲惨事件。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下包围汴京,最终攻破汴京,大肆掳掠,将宋朝皇帝及一众皇子皇孙、妃子宫女打包掳走,可谓千古惨案,北宋也就此灭亡。公元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元军包围在崖山,最终南宋军队全军覆没,南宋就此灭亡。文明高度发达的

  • 《唐朝诡事录》的背后,是太子与公主之间的政治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并非水到渠成,一帆风顺,他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睿宗,而是唐隆政变的另一位主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深知,这个年轻的小侄太过聪明果绝,合力剿杀诸韦之后,她必须对李隆基的权力加以扼制,才会赢得在朝中的主动。正因如此,在将睿宗推上皇位的第一时间,她向这位皇兄推荐的太子人选,并不是有着

  • 《唐朝诡事录》卢凌风背后的“范阳卢氏”,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诡事录范阳卢氏,范阳卢氏子孙传承世系图,卢氏范阳

    “我乃范阳卢氏。”喜欢追剧的朋友,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这是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中郎将卢凌风在自我介绍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卢凌风出身世家大族,家族背景加上自身能力,在前期一直以傲慢的形象示人,就连初见太平公主,也被其赠予“为人高傲”的评价。尽管后来被贬,但世家公子的傲气却丝毫不减,可见“

  • 事实上,元朝挖了个坑埋了自己,还准备好填土的人: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元朝呢?版图之大,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为什么只有短短的89年国祚就亡国了呢?此非天时,亦是人为也!朝政腐败国家混乱,官逼民反元朝的灭亡,在于朝政的腐败,在于对汉人的荼毒,四等等级制度,把汉人打下了深渊,南方的汉人如猪如狗,可以被其他等级的人随意宰杀,代价也只是赔偿一头羊而已,如果被杀的汉人只是一

  • 《唐朝诡事录》李约为什么要挑拨公主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诡事录的李约是谁,李约简介,李约诗词大全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想必,很多观众都没有想到,人面妖花竟然是公主用来试探洛阳官员的手段。不得不说,《人面花》案的反转来得太快。只不过,在我看来该案还不能宣布结案。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该案还存有很多疑点。就比如说,洛阳留守李约,为什么要给公主出这样的主意。他的动机何在?#唐朝诡事录#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公主

  • 《唐朝诡事录》里三胞胎、阴十郎等都不算恐怖,可怕的另有其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世上,既没有神,也没有鬼,只有装神弄鬼的人。”苏无名的这句话一开始便奠定了本剧的基调。苏无名和卢凌风联手组建“破案小组”,追踪蛛丝马迹,揭开层层迷雾,侦破一件件离奇的案件。《唐朝诡事录》虽然讲述了8个不同风格的诡异案件,可是每个案件都是幕后之人假借鬼神之名行害人之事。所以这部剧最可怕的不是那

  • 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不仅是因为“隔代亲”,好圣孙奠定基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和朱瞻基关系如何,朱棣临死前和朱瞻基的对话,朱棣对朱瞻基怎么样

    (一)为嫡长孙,出生吉兆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长子朱高炽就是指定的王位继承人,而靖难之役起于建文元年(1399),也是朱瞻基出生的时候,自1386年朱高燧(燕王三子)出生以来燕王府就没有出生过男丁了。他的出世是一种吉兆。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