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即位伊始,晋文公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可偏偏遗漏了介子推

即位伊始,晋文公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可偏偏遗漏了介子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39 更新时间:2024/2/27 17:35:13

[var1]

“足下”,是古代以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若问出处,相关史料和笔记会道出一个与介子推有关的故事。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斯时,晋国公子重耳为了活命,被迫出逃在外达十九年,期间,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一次,重耳饿得几乎晕厥过去,侍服一旁的介子推见状,便悄悄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炖煮成汤给重耳充饥。重耳得知内情,大为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当上君主,定要好好报答。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成了著名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即位伊始,晋文公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可偏偏遗漏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更不屑与那些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为伍,于是,带着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自是内疚,随即派人劝说介子推出山为官。但介子推心意已决,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试图以此逼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宁死不从,愣是紧抱着一棵柳树和母亲被山火活活烧死。看到柳树下介子推和母亲的尸体,晋文公伤心不已,命人砍下那棵柳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当看到木屐时,晋文公都会伤感道:“悲夫,足下!”

上述为故事梗概,不同版本,有不同情节和渲染,但基本上都以此为“足下”的出处,并延伸出“寒食节”和“清明插柳”的由来。

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的《琐语》:“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履。每怀从亡之功,辄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

后来,南朝宋人刘敬叔所著的《异苑》,以及南朝梁人殷芸所著的《小说》也都有收录。《琐语》为散文集,《异苑》为笔记小说,《小说》则是野史杂记,三本书皆为文学作品,这不得不令人对它的史实性产生疑问。

但这并非向壁虚造,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以及成书于西汉的《史记》,虽然也提到介子推,但都没有他被烧死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是这样记载的:“……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说的意思是,介子推“于是隐居而死。晋文公派人寻找他,找不到,就把绵上的田封给他,说:‘用此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以表彰好人。’”如若按照这个记载,介子推似乎一直隐居到老死,可谓寿终正寝。如果不存在被烧死,那砍树削履、“悲夫足下”也就无由而谈了,因此,有人认为“足下”与介子推无关。

现可查到的“足下”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说的意思是,现在您虽然强大,但不如智伯;韩、魏虽然弱小,还不至于他们当年在晋阳城下那般困境。这里的“足下”,指的是秦昭王,是下称上的敬辞。

战国以后,不仅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也可互称“足下”。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为秦末汉初人,曹丘对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还把我排斥在外呢?”

一般说来,一个词的诞生和被接受,必先经过口头语言的认同再到书面语言的约定,由此可证,“足下”一词至少在战国、甚至于春秋时代已被广泛使用。

关于“足下”的释义,东汉才女蔡文姫之父蔡邕,有一个极简又在理的说法:“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敬辞。

正如纠缠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没多大意思一样,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介子推故事是否与“足下”有关已不重要,故事本身传达的,是一种忠君爱国的政治抱负,以及功成身退的隐士精神,这是那个时代的标榜。

(本篇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六国攻秦,五国投降,一国坚持却被盟友偷袭,诸侯合纵就这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迅速崛起,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成了与齐并强的超级大国,强大了之后怎么办?自然是向东发展,与中原诸蛮夏(秦对中原诸侯的蔑称)争夺天下,这一来兵锋甚猛,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继位仅仅五年,就夺回河西,并在河东建立重要的战略据点,这样一来,中原就

  • 蜀汉本可统一天下!因诸葛亮最不该杀这几位大将!来看看都是谁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不杀哪三个人蜀汉不会灭亡,诸葛亮一生中错杀哪2个蜀汉大将,诸葛亮治理蜀汉有哪些政策

    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毕竟年纪大了,一个人支撑蜀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带兵打仗除了要有好谋士以外还要有好将领,蜀汉的失败和将领离不开关系。诸葛亮在掌权期间斩杀了蜀国三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如果他们还活着,蜀汉的结局可能会发生变化,不知道孔明先生有没有后悔杀掉他们。一、纸上谈兵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非常顺利,是

  • 成语高手韩信,是跳槽达人更是中国最有故事的男人,却没真心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是现在的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撰写《史记》和《汉书》的两位史学家对韩信的评价有所不同。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很高,认为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班固则对韩信评价不是很高,而且还是汉王朝的反叛者。韩信不光是关联成语故事最多的人多,用现在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韩信

  • 勾践父王之墓,从古至今接连被盗,发掘现场惊现8米长盗洞 第二部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青膏泥是一种颗粒很细的粘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英石,这种材质密度很大,能够很好的隔绝水分起到密封的作用,如此规模浩大的工程,说明古墓的规格绝对不一般。然而,让考古人员绝望的是,除了事先发现的三个道路又出现了七个巨大的道洞,几个圆形道洞一字排开,分布在风土的东西向中轴线

  • 史上唯一被腰斩的公主!刽子手都不忍下手!汉武帝为何如此狠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武帝腰斩女儿后悔吗,刘陵公主与汉武帝,历史上汉武帝杀了多少人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古代公主即便是犯了错,最多也就杀头,为何这位公主会被实行腰斩这种刑罚,当皇帝的是不是太残忍了点?这位公主到底是谁?为什么皇帝要痛下杀手?其实这位公主曾经受过汉武帝刘彻的宠爱,本来是掌上明珠的他却因为他人的诬蔑让刘彻起了疑心,最后被腰斩了。这位公主就是汉武帝的长女——卫长公主。这位长

  • 刘备未见过诸葛亮,却甘心三顾茅庐,揭秘诸葛亮究竟因何而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的画面,刘备和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的形象

    刘备有魅力,诸葛亮有才华,时间久了就聊上了,不一定每次都是刘备上门,诸葛亮也到刘备那里去过,只不过相对而言诸葛亮身份比较低,在出师表上肯定要突出先帝的礼贤下士和自己感念于这份君臣情义,所以只说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两个人当时应该是没有那种明确的君臣关系的,毕竟刘备从属于刘表,刘表死后从属于刘琦,他自己

  • 濮上之战齐国获胜,历史会如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而周公的预言可以说是相当准确,齐国很快就在齐桓公时代,在诸侯之中取得了霸主地位。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虽然说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仲出色的治国才能。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齐国如果本身没有足够强大的国力。[var1]那管仲能力再强,能够取得的成就也是有限的。齐国的强大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 屈原2363周年诞辰,秭归推出“正月初七”文化品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通讯员 周华山 邹媛屈原自述寅年寅月寅日出生,郭沫若先生推算为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人民将正月初七作为纪念屈原的重要日子,每逢正月初七,屈氏后裔们自发聚于凤凰山屈原祠、乐平里屈原庙前,以拜寿之礼纪念屈原,以证“屈原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var1]癸卯年正月初七(2023年1月2

  • 刘备入川,庞统的上策可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蜀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在此时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城时,。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

  • 解州燕池与晋国的“支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郅氏祖本是晋南汾河小国,后为晋国所灭,后并入晋国,人称“荀氏”。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夫,名叫“荀息”。,是荀氏后裔。我们知道的著名成语是“错路灭虢”,讲的是晋国借用豫国的方式攻打虢国。这件事发生在晋献公时期,而制定这个计划的人就是荀息。晋献公死后,将太子奚齐托付给荀息。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