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现在的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撰写《史记》和《汉书》的两位史学家对韩信的评价有所不同。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很高,认为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班固则对韩信评价不是很高,而且还是汉王朝的反叛者。
韩信不光是关联成语故事最多的人多,用现在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韩信,可谓韩信是楚汉跳槽大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既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民谚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韩信是在秦二世二年,弃楚投汉另择明主的。据史书记载,那位 饭信 的漂母透露出了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我们可以推断出,韩信是韩国庶王孙。但是有史学家认为,这里所说的王孙只是一种尊称。韩信是否为王孙难以定论,但是我们可以认为,他不仅有相当的教育背景,而且还熟读过兵书。
由于韩信从小就受到了教育,所以韩信少有大志。在秦二世二年,项梁的起义军渡过了淮水,韩信成为项梁下属的一名亲兵。后来项梁兵败战死,韩信就归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执戟卫士。韩信为了求得项羽的重用,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总是没有被项羽采,项羽一直不把韩信放在眼里。后来,韩信觉得项羽是不会重用自己的,于是选择跳槽,弃楚投汉。
无论如何,亭长毕竟很长时间都在帮助韩信,而且逼走韩信是亭长妻子的主意。但是韩信不想到别人当年的好意,一语否认了亭长对自己的一切帮助还刻意贬低对方的人品,彻底寒了对方的心,失去了和亭长成为至交好友的机会。
蒯通曾经担任过韩信的谋士,在楚汉争霸的那段岁月,蒯通根据当时的情况给韩信建议:韩信现在功高震主,应该趁这个机会背叛刘邦,自立为王,但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后来,吕后和萧何设置圈套抓捕了韩信,要将他处死,韩信恼怒地说:“我真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这一句话给蒯通带来了大祸,刘邦要将蒯通处死。幸亏蒯通聪明:当时我是韩信的谋士,忠于韩信是我的职责所在,现在你们怎么能杀我呢?”刘邦才刀下留人。
现在我们明白了韩信为什么没什么真心朋友了吧。你想想,韩信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他对别人说的话,经常是表露对其他人的怨恨与不满,往往是他的一句话不经意就伤了别人的心,有失去了和别人成为至交好友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