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3/12/14 20:06:11

雍正初年,清朝面临着财政危机,边境叛乱,再加上政权之争,雍正皇帝采用了一系列果断严酷的政策。

雍正初年,为了巩固帝位,皇帝将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其他皇子,或是圈禁或是削去宗籍,同时重用亲信隆科多和年羹,主管人事,目的就是进一步排除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

经过六七年的过渡,雍正皇帝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权威之后,也将许许多多前朝的官员和人才,打击殆尽,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雍正七年,京杭大运河河道淤堵,北方粮食安全危机,再加上西北战事爆发,朝廷却已无人可用。

就连雍正本人也感叹,人才凋敝,这时候,任保和殿大学士的张廷玉站了出来,保举一人,堪当大任,此人就是现在被关在死牢里面的一代名臣——章佳·阿克敦。

官宦世家,科举取士

阿克敦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官至顺治一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家的国防部长,而且父亲是上三旗正黄旗出身,身份显赫,按理说,阿克敦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不用考科举进入官场。

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顺治到康熙的政权过渡,也充满了政治斗争,再加上满清刚刚入关的特殊时期,可以说百废待兴,国家正是用人之时。

如果重用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汉人,则有颠覆政权的担忧,那这个时候,朝廷就想培养一批八旗子弟去读书,自己人治理朝政,就更加放心一些。

按当时的规矩,八旗子弟是可以世袭爵位的,当然没有世袭也可以花钱买官,但是父亲的官再大,按照此法得到官位,也只能从品阶很低的武官干起。

跟父亲不同,阿克敦出生后被定为正蓝旗,为满洲下三旗,极大地限制了官位起点,喜欢读书的阿克敦不想走老路,因为那样做官,起点太低,他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科举取士。

阿克敦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中举,四十八年己丑科成联捷进士,清朝科举难度不低,像他这样,前一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的,就叫做“连捷”进士,这充分说明阿克敦的文化水平不低。

当然,满族人跟汉人比,参加的科举考试不是一个难度,但在康熙皇帝眼中,已经是自己人当中的凤毛麟角了,再加上阿克敦的出身,很快他就得到了重用。

因为文化水平高,阿克敦主要的工作是编修,也就是常说的在中央部门给皇帝写材料,深得皇帝的喜爱。

康熙五十二年,他被皇帝派到河南地方担任乡试考官,第二年,阿克敦回京述职,康熙皇帝特别嘉奖,破格提升他做侍讲学士,主要负责编修史书,并向皇帝讲授经史子集,成为御前文学红人。

康熙五十六年,皇帝又将外交大事交给他处理,这个时期,朝鲜国向清朝称臣,国王任免丧葬,一切都要经过清廷的颁授,阿克敦就是作为外交大使,多次出使韩国的。

在这几年中,作为中央官员的阿克敦谨言慎行,深得康熙嘉许,连连升迁,先是入阁成为内阁学士进一步锻炼,后改派到兵部担任侍郎一职,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于阿克敦,是当做重臣来培养的,所以才让他在偏向文化、军事等不同岗位锻炼。

到了雍正即位之后,阿克敦已经成为翰林院首席学士,担任康熙皇帝实录的副总裁,也就是修订康熙皇帝史书的二把手,足见其地位之高。

雍正正式登基,册封阿克敦为翰林院大学士,人事隶属关系在礼部,职位是侍郎,相当于礼部副部长,从二品官职,并且兼任兵部侍郎,雍正四年,他被正式调到兵部,并兼任国子监祭酒。

一个文官出身的八旗子弟,重用可以,为什么会从礼部调到兵部呢?原来,雍正一朝,西北战事频繁,打仗不单单是打打杀杀,还有有后勤补给和外交谈判,阿克敦早年锻炼出来的外交才能和文化管理技能,就派上大用场了。

而国子监祭酒,主管一个国家最高学府的课程和考试纲领制定,则由于阿克敦科举出身,又有监考经历,再加上常年担任翰林院大学士,所以责无旁贷。

官运亨通,雍正继续重用

阿克敦的官运远比我们想的要好,他不仅仅是在康熙朝不断晋升,在雍正一朝也被皇帝委以大任,此时正值两广总督轮值,雍正就把在兵部任事已久的阿克敦,委派为新的代理总督,按当时惯例,两广总督自然而然兼任广州将军。

一直在中央发展的阿克敦,这是第一次出京任职,一上任就是封疆大吏,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两广总督的地位。

两广总督一职,首次设立于明朝,清朝沿袭这一制度,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广西和广东两省的军务、政务,两广地区毗邻南海,农业、商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人口众多,因为地处中国最南端,能在此主政,可以说是国家的肱骨之臣。

作为临时的代理总督,阿克敦并没有走马观花的去做官,他深知,在雍正皇帝的勤俭执政方针之下,自己的任务恰恰是检查地方政治,看看有没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之处。

果不其然,阿克敦发现当地总兵等官员,任人唯亲,借权索贿,于是毫不留情的上报朝廷,请朝廷换用新人担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不过他不在乎得罪人,尤其是在得到皇帝的嘉奖之后,阿克敦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正值当地一次水利工程溃堤,阿克敦与当地巡抚共同治理,巡抚主张从百姓中抽捐集资,用来修固堤坝。

深知无官不贪的阿克敦,不同意巡抚的办法,他认为江水总会决堤,不可能一劳永逸,研究之后,他主张,重点加固容易溃堤之处,劳力则由附近农民按亩平分,既省工,又省钱。

这一次治理河堤事件,让雍正皇帝看到了阿克敦的治水才能。

在两广期间,阿克敦还干了很多事,在很多岗位上都有所建树,根据朝廷的安排,他还代理过广东巡抚,广西巡抚,都能有所建树,雍正皇帝派他巡视两广的效果达到了。

由于得罪的人太多,阿克敦在这次外派中,也被当地官员弹劾,说他治理贼寇不严,与强盗分赃,还贪污广东海关的白银损耗,以权谋私,向暹罗国进口船只索贿,包庇下属贪污受贿。

一个人弹劾,皇帝不信,很多人弹劾效果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雍正皇帝素来以勤政著称,几乎所有奏折都亲自批示,这些弹劾文件当然都被他看在眼里,也不能说全是诬陷,可能是出于帝王之术吧,阿克敦最后被召回京,判“斩监候”。

千里马遇伯乐,绝处逢生

被关到监狱里的阿克敦,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帝王的考验,还是兔死狗烹,但是从堂堂中央大员到封疆大吏,现而今沦为阶下囚,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伴君如伴虎。

可是命运还是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雍正七年,阿克敦突然被召出狱,被任命为江南河道督修,疏通京杭大运河北段淤堵,并叮嘱他戴罪立功。

原来,就在他入狱期间,负责为北京运送粮食的帝国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出现了问题,被雍正杀的所剩无几的官场,已经没有了可用之人,正在这关键时刻,大学士张廷玉,向皇帝推荐了被判秋后处斩的阿克敦。

这时候雍正皇帝想起了阿克敦在广州的治水报告,意识到这是一个堪当大任的忠臣,于是立刻将其召来,把这样一件大事放到了他的肩上。

临危受命的阿克敦,在感恩涕零皇帝和张廷玉的同时,马不停蹄地赶赴河道工程现场,这一次他依旧没有辜负所有人对他的期待,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他本人再一次回到了仕途的快车道上。

雍正九年,西北准噶尔部叛乱,皇帝一面派兵征讨,一面派人和谈,这个和谈的人就是阿克敦,不过也不能上来就和谈,所以他以协办军务的身份出征,目的就是了解对手,为和谈做准备。

其实两方打仗无非是为了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领土划分,这个问题谈妥了,战争就能避免,打仗毕竟劳民伤财,雍正克勤克俭,不希望扩大战事。

在经过三年且战且停的争执之后,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三天的谈判,两边各执一词,没能拿出满意的结果,其实这也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阿克敦这次谈判,为清廷坚持住了底线。

雍正皇帝和准噶尔部最终也没能摊牌,双方也没有定下新的边境界限,为了牵制住对方,需要你来我往的外交谈判,和试探虚实的判断,阿克敦献言献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经过这次战争后,阿克敦再次得到升迁,军队中是代理镶蓝旗副都统,朝中则任工部侍郎职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满洲贵族军政重臣。

三朝元老,后继有人

勤政的雍正皇帝很快去世了,阿克敦被安排去保定守灵,这也是一项不错的工作,最起码可以避开京城的政权更迭,一向不参与皇位争夺的阿克敦欣然接受。

等到乾隆三年,为雍正皇帝守灵满三年的阿克敦,又被第二次派往准噶尔,依旧协办军务,

再次代表朝廷和对方谈判,终于定下了新的边境界限,前后跨越多年,经过两位皇帝努力的战事,最终经过这位外交家之手落定。

回京后,阿克敦正式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又被调到刑部、吏部,乾隆八年,正式任命为镶蓝旗都统,之后几年,他一直在京中任职,官做的也很大,一直升到了翰林院学士和刑部尚书。

本以为风平浪静,可以安享晚年的阿克敦不知道,还有一场牢狱之灾等着他。

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逝世,作为翰林院主管的阿克敦,负责为皇后撰写册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纰漏,乾隆皇帝认为,册文将“皇妣”译为“先太后”是重大错误,要召见阿克敦询问。

谁承想,阿克敦以为事情办好了,就先退朝回家了,皇帝召见不到人,再加上册文翻译不当,因而非常生气,大发雷霆,斥责阿克敦大不敬,下旨削去他的官职,并将他下狱,判斩监候。

又一次来到监狱的阿克敦心中感慨万千,自己一直谨小慎微,不可能出错,怎么一个翰林大学士就又变成阶下囚了呢?

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原来他翻译的册文,并没有错误,皇帝可能是因为关心则乱,看错了译文,乾隆知道自己错怪了好人,只好将阿克敦放了出来,并一步步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之后的七八年,对于阿克敦来说,几乎是风平浪静的,康熙十四年的时候,金川的战事平定,在朝担任协办大学士的阿克敦,因为劳苦功高加封太子少保,在乾隆多次离开京城期间,在京城中总理政事,得到皇帝的高度信任。

乾隆二十年,阿克敦申请退休,第二年去世,皇帝特别重视,把他生前的封赏一并加封,又赏赐谥号文勤。

阿克敦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从早年科举取士为康熙赏识,到雍正朝巡视边疆,刚正不阿,弹劾下狱,再到乾隆朝协办军务施展外交才华,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官至太子少保。

宦海沉浮,一生为官的阿克敦为后世所敬仰,不单单如此,阿克敦还有一个比他更加出名的儿子,那就是号称“铁将军”的阿桂,在乾隆一朝,阿桂带着家族的荣誉,还将把为国尽忠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清史稿·卷三百零三》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纪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昔日辉煌的北洋水师,为何不到七年的时间就走向全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895年2月11日的威海卫,海涛呜咽,阴云密布的刘公岛海军公所内,59岁的丁汝昌面如死灰,终于心一横,将满满一杯毒酒一饮而尽。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鸣笛,缓缓驶入威海港,刘公岛炮台升起太阳旗,至此,威海卫要塞全部陷落,清朝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也宣告全军覆灭,一代中国人的海军强国梦随

  •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如何处置他的妻儿?做法令人直呼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和雍正约定“生死不辜负”的大将军,最终却落得了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因为他所背负的92条罪名,他和他的家人都未能善终,从此再难翻身。年羹尧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自幼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出任翰林院检讨一职。这之后,他

  • 权焰滔天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这个人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个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人,当初仅距皇位一步之遥,无奈将皇位让给了别人,之后又好不容易成为了朝野上下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却迟迟没有称帝最后因意外死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多尔顿明明已经成为了清政府的幕后掌权者,为什么不直接取代顺治的位置称帝那?其实小编觉得这只能乖多

  • 丁宝桢杀慈禧的心腹安德海,没被她报复还受表彰,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丁宝桢杀太监安德海,慈禧为什么不杀丁宝桢,丁宝桢是林则徐女婿吗

    1869年9月16日(农历八月七日),山东巡抚丁宝桢给慈禧太后大红人——贴身太监安德海,来了个秋后问斩!霸道狠毒的慈禧惊呆了,气愤不已!可慈禧就是慈禧,老佛爷的她随即赏了丁宝桢一个“国之宝桢”的匾额。对山东巡抚进行了全国通报表彰,表彰他杀安德海杀得对,杀得好!慈禧对丁宝桢的表彰“国之宝桢”是啥意思呢

  • 在清朝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被杀头,也不愿意去宁古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看清宫古装剧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一定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中,很多犯错误的王公大臣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由此可以知道宁古塔是一个流放罪犯的地方。在清朝的法律中,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第二种大的刑法,而地处边荒的宁古塔更是流放之地中最远的地方,所以在清代,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法。可是

  • 1962年,曾国藩后人拿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李秀成被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杀了多少江西人,李秀成杀曾国藩后续,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杀了安徽多少人

    这16天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谜,人们一直想知道,在这些天里,李秀成到底招供出来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有没有投降?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应该是做出了投降的举动,然而大部分的史料都已经遗失或是被销毁,以至于当年的真相再也没有人知道。 消失的供词 之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做出了投降的举动,是因为在被俘之后,

  • 1961年溥仪参加辛亥革命50年座谈会,偶遇一白发老翁,惊呼: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1962年溥仪,溥仪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清朝溥仪的真实身份纪实

    1961年10月13日,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一天,礼堂聚集了一大批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及各界人士,然而,溥仪的出场还是让在场记者的镁光灯闪了起来。溥仪进场后左瞧右看,突然看到一个看上去挺眼熟的白发老翁,仔细辨认过后,溥仪不淡定了,他走上前,“奇遇啊!奇遇!”这名白发老翁叫做鹿

  • 身为康熙的祖母,尽心辅佐康熙称帝,为何死后康熙却不让其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料侦探社A1688年,孝庄太后病重,她差人唤来康熙,将自己的身后事给细细交代了个遍,然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就在她死后没多久,康熙突然下令,将祖母最爱的宫殿拆除,还不让其尸体下葬。一直到37年后,由雍正下令将其棺椁下葬,孝庄才得以入土安息。那么培养康熙成为一代明君的孝庄,为何死后停灵3

  • 和珅贪了大清半个国库,嘉庆帝在赐死他十五年后,却为他添功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罗锅和珅被赐死,乾隆知道和珅是巨贪吗,和珅赐死

    文|尼尔医生的笔记编辑|尼尔医生的笔记前言和珅此人,无论是在史书的记载中,还是在更广为人知的影视形象里:“是美是丑有争论,是忠是奸无定议。”可唯有一个“贪”字,是他身上实打实甩不脱的标签。据可考数据,和珅被抄家后,搜出了逾8亿两白花花的银子,而当时整个大清朝每年的税收才不过七八千万两。和珅的家私,竟

  • 历史上真正的和珅:世人皆知他贪财,却不懂他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和珅纪录片,历史上的和珅真的级别很高吗

    编辑 | 世界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都很难找到在贪污方面比和珅名气还大的人了。一方面是现在的影视剧会经常演他的故事,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和珅他本人的经历过于离奇。无论是他被老皇帝乾隆的突然重用,还是被新皇帝嘉庆的突然处死,都让人十分好奇,和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真的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