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毛立平:林则徐人生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毛立平:林则徐人生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8 更新时间:2024/2/8 2:48:23

导读:1850年11月22日,清代名臣林则徐病逝。本期视频便聚焦于林则徐晚年的人生轨迹,讲述了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视频/立平】

【内容提要】

很多人的书房和办公室都会悬挂一些字画和对联,来彰显主人的品味和进行自我激励。有一副对联流传至今入选率很高,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第一次缴烟斗争就取得了胜利,在上一集节目当中我们详细讲了缴烟的过程,一共收缴鸦片一万九千箱,计重两百多万斤。他本想将缴获的鸦片运回北京让皇帝亲自处理,但道光皇帝表示长途运输消耗民力,下令就在当地销毁。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虎门销烟了。

其实在销毁鸦片之前,林则徐曾广为征询销毁鸦片的最佳办法。之前他在湖广禁烟的时候,就曾经把收缴上来的鸦片浇上桐油,然后用火烧毁。但林则徐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焚烧时必然有一些油脂残渣渗入到土地当中,有人在之后竟然掘地取土,然后再从土里提炼出毒品,跟我们现在地沟油的操作有些类似,所以林则徐觉得不能再用烧毁的方式了。

最后,他决定采取浸化的办法,就是在水中撒入盐,将鸦片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再投入石灰搅拌,利用化学反应来销毁鸦片。这在当时是最快速有效,也最适合大规模销毁鸦片的方式了。

虎门海口位于广州东南一百多里。林则徐在这里的海滩上挖了两个大池子,池子前边有涵洞通海,打开涵洞就可以把销毁的鸦片渣沫排放到海里,涵洞后面有水沟,可以引水进来把池子冲洗干净。

销烟这天,虎门海滩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百姓,林则徐首先祭告了海神,请海神原谅他将这些不洁之物排入大海,之后一声令下就把石灰倒入了已经在池内浸化了半天的一百七十箱鸦片当中。一时之间池子上烟雾腾天,观看的群众呼声鼎沸。一池鸦片销毁之后就再倒入一池,整个销烟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星期之久,而林则徐则坚持每天亲自到场监督,保证销烟的有序进行。

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禁烟运动的巅峰,也是林则徐的人生巅峰。

虎门销烟浮雕

当道光皇帝批阅完林则徐销烟的奏报时,也是欣喜万分,当即批复:“可称大快人心事!”为了表示对林则徐工作的支持,他下令林则徐实任两广总督,就是让他稳定地继续留在两广处理禁烟事宜,并做好地方的安定工作。

道光虽然是个缺乏政治远见的皇帝,但他也感到随着鸦片被销毁,利益被截断,英国人可能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因此命令林则徐要注意整顿水师,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他并没有真正预计到英国会大举派兵侵华。实际上,就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表示由他负责交出鸦片的时候,林则徐就掉入了英国人的陷阱。

本来,根据当时清朝的规定,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只许与清朝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作交易,而不许另觅别的贸易伙伴,也不得与清朝官员打交道,一切需要官方说明的事情,都由行商代为禀告。清朝制定这种规则的目的在于:

第二,可以保持“天朝”官员的颜面,让他们免于与“蛮夷”来接触。

道光以来,行商们为每一艘入口的外国商船都出具了绝无走私鸦片的担保,这显然是糊弄官府的鬼话。因此,我们前边讲过,林则徐在刚到广州的时候是让行商转告洋商,让他们交出鸦片。这就是遵循了清朝官员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惯例。

但是外国商人早就习惯了中国官员雷声大雨点小的恫吓,根本无动于衷。林则徐无奈,只能拿行商问罪,说即将把一两个行商开刀问斩,这样才使得洋商同意交出了最初的一千多箱鸦片。林则徐又采取进一步行动,封锁了商馆、断绝了贸易,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才答应由他负责交出所有的鸦片。

当时义律的介入,无疑是所有洋商的福音,等于是英国政府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英国政府无疑是会保证英国商人的利益。于是,商人们纷纷交出了手中的鸦片,以至于有些商人还将在路上没有运到的鸦片数量也报了上去。不仅英国商人,其他国家的商人也把自己的鸦片交给了义律,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小账户挂在大帐户上沾点光。所以,当林则徐接到义律表示愿意交出鸦片的禀帖时,他可能是松了一口气,但其实,他掉进了英国人的陷阱,此后他要面对的,就不是十三行的商人,也不是各国的洋商,而是直接面对了英国政府。

义律在交出鸦片的同时,还不停地写信给英国外相,呼吁武力报复,并且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侵华计划和战胜之后的勒索要求。1840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六月,英军的军舰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

中英对战,虽然林则徐没有直接向皇帝报告打了败仗,但是他在奏折中还是委婉地表示,面对英国的军舰,大清水师无法制胜,“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百无一失也。”同时,林则徐还改变了战术,在虎门派重兵布防,并且在内河演练水师,在沿岸设置炮台,如果英国军舰进入内河,就可以水陆夹击,让英国军舰处于不利的境地。

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林则徐预防的做法是对的,毕竟中英双方的武器实力相差比较远。有学者总结这种差距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中国的土炮木船与英国的船坚炮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海上战争确实很难取胜。

但是英军并没有进入内河,而是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了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直接威胁北京。这样,大臣中的一些人立即发起了对林则的攻击,说是他禁烟过激,断绝了贸易以至发生了这样的激变,还说洋人不是来打仗的,只是来诉冤的。

道光皇帝很快就相信了琦善穆彰阿等人的话,把这场激变的责任开始往林则徐身上推。他在诏书中责备林则徐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道光皇帝简单地认为,只要处理了林则徐,这场战争可能就会平息。他命令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军和谈,而英国人也表示愿意接受和谈,这就让道光帝进一步确信,这场战争就是林则徐的问题。

在此期间,林则徐也曾两次上奏,慷慨陈述了禁烟运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但这个时候的道光对林则徐的态度,和之前已经截然不同,在林则徐的奏折上批示都是“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看来道光对于到底该怎么处置林则徐心里也没个定数,朝令夕改已经成了这位皇帝的习惯。从总督大员一下降为四品官,这个处罚已经不小,但这还远远不是林则徐的人生低谷。

琦善也明白,他的任务是必须把和谈给谈成了,不能让英军再威胁到北京。所以最终只能答应了英国人的条件,以至于后来一直有人说琦善卖国,说他是接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才答应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当琦善把英国人的条件奏报给道光皇帝的时候,这个皇帝才看清楚英国人的野心原来是如此之大,作为大清皇帝怎么能答应这么屈辱的条款,于是立即处分了琦善,撕毁了和谈,决定又和林则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打吧!

随后道光帝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来对抗英国,但是奕山也很快打了败仗。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奕山只好编造说,英方其实是愿意议和的,之前的条件苛刻主要是由于他们恨之入骨的林则徐还没有受到严惩。始终看不清楚局势的道光皇帝再次相信了奕山的话,又求和心切,下旨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就这样,一心想着忠君报国、为皇帝分忧的林则徐,由最受宠爱的道光朝名臣变为一名罪人,踏上了前往伊犁的戍途。

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又接到谕旨,河南有河流决口了,要他先去开封治理水患。治河是林则徐的老本行,他接旨之后立即奔赴开封,在工地上日夜奔波,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水患给解决了。但就在河工合龙之日,道光帝的谕旨也同时下达:“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这个时候的林则徐一定是非常心寒吧,但他也只能继续踏上西行之路。途中林则徐曾因病在西安停留了三个月,夫人也是在这个时候不远万里前来送行,林则徐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然后告别夫人,由两个儿子陪同继续向伊犁行进。

林则徐“身行万里半天下”章,现存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在新疆待了三年多,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还目睹了边疆的荒凉景象。林则徐认为,要充实边防和改善边疆人民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屯田备边。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了开垦荒地的要求,布彦泰也采纳了这一建议。

从道光二十三年秋天开始,林则徐就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筑堤坝,开垦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而繁重的工程。林则徐先是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十万余,修成了一条六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之后,就为垦荒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屯田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经开垦荒地近20万亩。伊犁将军布彦泰被他的行为所打动,多次给道光帝上奏,说林则徐垦荒功劳卓著,请求宽免他的罪名,像这样能干、肯干的大臣应该重新用。道光皇帝起初对这些奏折都不予理睬。直到道光二十五年,他才终于允许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

就这样61岁的林则徐至此终于摘掉了“罪臣”的帽子,此后他也历任过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但是由于常年的辛苦劳作,他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大行了。

其实早在林则徐去世这一年的年初,道光皇帝也驾崩了,享年69岁。两人在同一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同的是林则徐因力主禁烟而成为民族英雄名传后世,道光帝则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有的内忧外患,两人都已无力顾及,只能留给继任者去接手这个烂摊子了。

毛立平:林则徐人生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初年,清朝面临着财政危机,边境叛乱,再加上政权之争,雍正皇帝采用了一系列果断严酷的政策。雍正初年,为了巩固帝位,皇帝将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其他皇子,或是圈禁或是削去宗籍,同时重用亲信隆科多和年羹尧,主管人事,目的就是进一步排除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经过六七年的过渡,雍正皇帝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权威之

  • 昔日辉煌的北洋水师,为何不到七年的时间就走向全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895年2月11日的威海卫,海涛呜咽,阴云密布的刘公岛海军公所内,59岁的丁汝昌面如死灰,终于心一横,将满满一杯毒酒一饮而尽。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鸣笛,缓缓驶入威海港,刘公岛炮台升起太阳旗,至此,威海卫要塞全部陷落,清朝耗资数千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也宣告全军覆灭,一代中国人的海军强国梦随

  •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如何处置他的妻儿?做法令人直呼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和雍正约定“生死不辜负”的大将军,最终却落得了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因为他所背负的92条罪名,他和他的家人都未能善终,从此再难翻身。年羹尧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自幼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出任翰林院检讨一职。这之后,他

  • 权焰滔天的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这个人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个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人,当初仅距皇位一步之遥,无奈将皇位让给了别人,之后又好不容易成为了朝野上下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却迟迟没有称帝最后因意外死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多尔顿明明已经成为了清政府的幕后掌权者,为什么不直接取代顺治的位置称帝那?其实小编觉得这只能乖多

  • 丁宝桢杀慈禧的心腹安德海,没被她报复还受表彰,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丁宝桢杀太监安德海,慈禧为什么不杀丁宝桢,丁宝桢是林则徐女婿吗

    1869年9月16日(农历八月七日),山东巡抚丁宝桢给慈禧太后大红人——贴身太监安德海,来了个秋后问斩!霸道狠毒的慈禧惊呆了,气愤不已!可慈禧就是慈禧,老佛爷的她随即赏了丁宝桢一个“国之宝桢”的匾额。对山东巡抚进行了全国通报表彰,表彰他杀安德海杀得对,杀得好!慈禧对丁宝桢的表彰“国之宝桢”是啥意思呢

  • 在清朝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被杀头,也不愿意去宁古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看清宫古装剧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一定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中,很多犯错误的王公大臣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由此可以知道宁古塔是一个流放罪犯的地方。在清朝的法律中,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第二种大的刑法,而地处边荒的宁古塔更是流放之地中最远的地方,所以在清代,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法。可是

  • 1962年,曾国藩后人拿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李秀成被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杀了多少江西人,李秀成杀曾国藩后续,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杀了安徽多少人

    这16天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谜,人们一直想知道,在这些天里,李秀成到底招供出来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有没有投降?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应该是做出了投降的举动,然而大部分的史料都已经遗失或是被销毁,以至于当年的真相再也没有人知道。 消失的供词 之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李秀成做出了投降的举动,是因为在被俘之后,

  • 1961年溥仪参加辛亥革命50年座谈会,偶遇一白发老翁,惊呼: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1962年溥仪,溥仪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清朝溥仪的真实身份纪实

    1961年10月13日,辛亥革命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一天,礼堂聚集了一大批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及各界人士,然而,溥仪的出场还是让在场记者的镁光灯闪了起来。溥仪进场后左瞧右看,突然看到一个看上去挺眼熟的白发老翁,仔细辨认过后,溥仪不淡定了,他走上前,“奇遇啊!奇遇!”这名白发老翁叫做鹿

  • 身为康熙的祖母,尽心辅佐康熙称帝,为何死后康熙却不让其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料侦探社A1688年,孝庄太后病重,她差人唤来康熙,将自己的身后事给细细交代了个遍,然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就在她死后没多久,康熙突然下令,将祖母最爱的宫殿拆除,还不让其尸体下葬。一直到37年后,由雍正下令将其棺椁下葬,孝庄才得以入土安息。那么培养康熙成为一代明君的孝庄,为何死后停灵3

  • 和珅贪了大清半个国库,嘉庆帝在赐死他十五年后,却为他添功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罗锅和珅被赐死,乾隆知道和珅是巨贪吗,和珅赐死

    文|尼尔医生的笔记编辑|尼尔医生的笔记前言和珅此人,无论是在史书的记载中,还是在更广为人知的影视形象里:“是美是丑有争论,是忠是奸无定议。”可唯有一个“贪”字,是他身上实打实甩不脱的标签。据可考数据,和珅被抄家后,搜出了逾8亿两白花花的银子,而当时整个大清朝每年的税收才不过七八千万两。和珅的家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