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地缘政治的失败:作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魏国为何会走向衰亡?

地缘政治的失败:作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魏国为何会走向衰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83 更新时间:2024/1/16 20:06:31

一,魏文侯的成功之道

要想了解魏国是如何衰落的,就必须先了解魏国是如何崛起的。魏的先祖为西周宗室毕公高的后代毕万,西周末期,西戎占据其封地,毕万被迫投靠于晋献公。前661年,晋献公下令毕万灭姬姓魏国,于是魏地就成为了毕万封地。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辅佐重耳有功,于是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之一。

晋国虽然是姬姓封国,但是其卿大夫没有公族。在经过曲沃之乱和骊姬之乱后,晋国的公族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史称“晋无公族”。因此,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依赖于非公族的卿大夫。

没有了公族卿大夫,晋国的旧贵族势力就非常弱小,因而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改革的先锋,推行“作爰田”、“作州兵”,也就是废除国野制度,推行土地私有化和征兵制。通过改革,晋国成为了列国之中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也是春秋时期强盛时期最长的国家。

韩赵魏三家脱胎于晋国,在制度上也继承于晋国。三晋的土地,原本就是晋国土地私有化而获得的,是改革的获利者。三家分晋后,也必须继续改革。三家分晋时 ,赵因为灭智氏贡献最大,因而所得土地最多,史称“昔者知氏之地 ,赵氏分则多十城。”可见,魏国最初并没有赵强盛。

[var1]

三家分晋初期版图

但是三晋疆域都相互分割零碎,难以彻底独立发展。加上三晋都尚未被周王承认为之后,因而三晋必须组建联盟。前425年,魏斯即位,他就是著名的魏文侯。他在外交上就建立了三晋联盟,共进共退。如此,魏国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环境了。

战国时代,有一种风气,叫做养士之风。所谓养士,就是国君或者卿大夫用大量的资金来招揽各国人才,重用人才。养士,就是后来官僚制度的滥觞,是国家控制人才选拔的开端。士,不仅未能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出谋划策,还能够镇守关边,治理地方,打击传统旧势力。战国时代第一个以国家层面开展养士活动的就是魏文侯。

[var1]

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向各国招揽人才,使得魏国成为了当时的学术中心。在文教上,魏文侯邀儒家弟子子夏来西河讲学,于是李悝、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翟璜等也随后到达了魏国。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在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李悝,他是儒家弟子,同时也是三晋法家的先驱人物。为了富国强兵,魏文侯提拔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于是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招揽人才;进一步推行土地私有化,实行精耕细作(尽地力)、平抑物价(平籴法)等。军事上建立“武卒”制,也就是建立常规军,进行正规的训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魏国很快就一跃为当时最强的国家。

[var1]

在军事上,魏文侯重用吴起、乐羊等将领。吴起原本是卫国人,精通兵法,魏文侯大胆用,让他镇守西河。吴起不仅成功守住了西河,还多次击败秦国,夺取了关中大片土地。而乐羊则灭了中山国,使得魏国的飞地嵌入了赵国深处。在地方治理上,魏文侯采用西门豹治理邺,使得邺成为了魏国的经济重镇。当时人称魏国“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二,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

魏文侯时代,魏国的坚持的扩张方向就是西部,也就是秦国方面。对于魏国来说,秦国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能够成功消灭秦国,那么魏国就没有了东进中原的后顾之忧。

前413年,吴起带领魏军突破秦国西河防线,进入了关中腹地,兵临雍城,秦国有了灭国的危机。这时候,齐、楚两国就趁机进攻魏国的飞地。消息传来,魏文侯选择忽视齐、楚的进攻反而下令魏军加紧进攻秦国。不久,魏国就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从此魏国占据关中泾河以东长达80年。

[var1]

魏国的强盛

直到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魏文侯才让三晋联盟进攻齐国,一战而斩首3万,齐国被迫割地求和,魏国又在东方获得了大片土地。后来,魏文侯又带领三晋军队击溃楚军,其中原的土地基本沦陷,连南阳也没有守住。在这样的情况下,韩赵两国纷纷迁都中原,赵国于前386年迁都邯郸,韩国则迁都新郑。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魏文侯的政策,也就是联合三晋,主攻秦国。该时期,吴起镇守西河,与秦军发生了注城之战、武城之战、阴晋之战等,秦国精锐尽灭。此后,魏武侯将国家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开始进行争霸中原的战争。

魏国想要争霸中原,就必须要吞并卫国。而恰恰赵国也想吞并卫国,于是两国在卫国问题上矛盾很大,甚至兵戎相见。前383年,两国争夺卫国和大战,三晋联盟瓦解。此后,齐、楚趁机向三晋进攻,魏赵两国又认识到局势严重,于是再次联合,击溃了齐国。但最终,魏赵又因为卫国发生大战,三晋联盟最终还是瓦解了。

[var1]

赵魏争夺卫国,反映了两国的重心都已经开始向中原转移,这就是三晋联盟瓦解,魏国四面树敌的原因。由于魏武侯在中原的战争过多,导致占领的中山没有得到消化,最终复国。同样,由于争霸于中原,魏武侯忽视了对秦国的继续进攻,秦献公得以暗中恢复元气,为后来的秦孝公变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魏武侯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又忽视了国家内部的建设,国内的保守势力开始抬头,新兴势力遭到排挤,人才开始流失。前387年,公叔痤以谗言诬陷吴起,吴起遭到了猜忌,被迫投奔楚国。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使得楚国很快强大起来,“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前383年,魏赵大战,楚悼王趁机进攻魏国,导致魏国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可见,人才的流失已经开始给魏国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人才流失的加速和霸业衰落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即位。当时,魏国主要有两大基地,一是以山西高原为核心的地区,这里有河东、河西、河外等地,二是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内之地。两大地区被韩国隔开,难以统筹。其西部地区是魏国的根基,但是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东部地区位于黄淮平原,交通方便,粮食产量高。

魏惠王决定继续转变国家扩张方针,将重心转移到中原。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大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这里水网密布,有河道联系着黄河、济水、淮河等,后来魏国又在此修建了鸿沟,沟通了南北水运。此后的2000年,开封就一直是北方的水运枢纽。

[var1]

大梁的位置

魏惠王有心争霸中原,但是人才流失问题却更严重了。魏国贵族公叔痤多次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但均被拒绝。前362年,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在秦国进行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当时,魏惠王重用庞涓,而其同门师兄孙膑却遭到了排挤,甚至落入狱中,遭到了酷刑。最终,孙膑被齐国救走,成为了齐国的军师。以上两位人才的流失,是魏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前354年和前341年,魏国和齐国发生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精锐被齐国消灭,魏国称霸中原的梦想破裂,而指导两大战役的齐国军师就是孙膑。在两大战役中,商鞅又带领秦国军队在背后进攻魏国,收复了西河,夺取了函谷关。而楚国不甘示弱,也趁机北上进攻魏国,夺取了八城。从此,魏国的生存环境就更加险恶了。前334年,魏国和齐国在“徐州相王”,标志着魏国霸业彻底失败。

[var1]

魏国从此成为了秦、楚、齐进攻的首要对象,处于四战之地。此后的列国兴起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斗争,秦国为连横的核心,齐楚为合纵的盟主,而魏国处于三国之间摇摆不定。由于大国地位丧失,魏国的人才也进一步流出,在战国后期,从魏国流出的重要人才还有张仪、范雎、公孙衍、魏章、尉缭子等,他们最终都为秦国服务,将魏国一步步逼入深渊。

综上所述,魏国在战国时代的失败主要在于三点。一,战略重心东移过早,忽视了对关中的经营。如果魏国能够先灭秦再迁都争霸,那么就不会有多少后顾之忧了。二,三晋同盟未能维持。由于东出中原,于是和赵国发生了矛盾,导致三晋关系破裂。魏国应该让赵国吞并卫国,如此四面受敌的就是赵国,而三晋关系也不会过早破裂。三,改革后期乏力,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人才为他国服务,加速了自己的衰亡。如果魏武侯、魏惠王有魏文侯的胸襟,不仅吴起、商鞅、孙膑、张仪不会流失,还会吸引更多人才来魏国,那结局就不同了。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羑里之囚:商朝之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约公元前1060年,西伯侯姬昌在周国广施仁政,引起纣王的猜忌,被纣王捉拿,囚于羑(yǒu)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史称“羑里之囚”。西伯侯姬昌是统领西部诸侯的首领,与诸侯鄂侯与鬼侯合称“三公”。姬昌德才兼备,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还自愿割让周国洛河西岸的土地,请求纣王取消炮烙之刑,获得了民心。此外,他

  • 安徽春秋战国地理: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省境内的大大小小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徽战国时属于哪一国,战国有多少个诸侯国,安徽桐城在战国属于哪个国家

    [var1]两条河流将安徽切成三块地域:淮河以北的是皖北,长江以南的是皖南,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是皖中。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共辖宿州、淮北、蚌埠、亳州、阜阳等有5个地级市;淮河和长江之间的皖中即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别山—巢湖以北,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和安庆共5个地级市;长江以南的安徽省皖南地区涵盖了黄

  •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原来商民族是一个游牧特色的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商朝迁都详细介绍,商朝迁都到殷的时间

    一,先商的迁徙——游牧行国说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国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史记》《竹书纪年》《世本》的记载,以及甲骨文资料的佐证,商灭夏之前有十四代,这段历史被称为“先商”。先商一共迁徙了八次,《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汉代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为什

  • 晋国的邦交如何发展?谈谈春秋时期晋国邦交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时期晋国史,春秋晋国是怎么被瓜分的,晋国走向衰落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的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并非共同强盛,他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邦交关系的处置成为各个诸侯国称霸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晋国的邦交在春秋社会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邦交关系的和谐是晋国能成为春秋霸主的原因之一。春秋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晋国的邦交如何

  • 姜子牙算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营业姜子牙换了一身新衣服,在卦馆里居中而坐,卦筒子、文房四宝都摆好,他派头十足,两边摆放着凳子和椅子。卦馆外面,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姜子牙本打算用自己的老本行赚点钱,来打理自己的生活,没成想他白坐了一个多月,连进来问的人都没有,卦馆附近其它店铺的生意都红红火火,唯独他这儿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姜子

  • 不务德而勤远略-齐桓公威望的巅峰和齐国霸业的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为了迎接周天子所派出的使者周公宰孔的到来,齐桓公特地于葵丘(山东曹县邵庄镇)召开盟会,邀请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许僖公等诸侯国君前来参会,一起‘恭迎’王使。在接受了宰孔代表天子授予自己的胙肉、彤弓矢、大輅车驾等‘赐礼’后,齐桓公与诸侯们一起盟誓,约定维护‘

  • 考古学下的夏文化与夏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夏王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的嵩山至伊水、洛水流域,另外,晋南也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夏王朝的最东部边界,已经达到河南的东部与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由于夏代的文字至今尚未被发现,因此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哪一处考古学文化就是夏王朝历史的遗存。不过,启动于19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来自不同学

  • 夏朝灭亡后,其后裔都去了哪里?南方的安徽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桀奔南巢,南巢在哪里?关于夏朝的灭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但是《史记》并没有写明白桀被流放到了哪里。不过其他史料弥补了这个短缺,《尚书·商书》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竹书纪年》更是较为详细地记载:“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

  • 这是山海经中最大的谜团,日本最大的陵墓里面很可能是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早就有关于美洲大陆的记录,包括远古时期各个国家的传说和文明,都能在山海经里面找到记录,以及上古时期的各种奇珍异兽。山海经也是一本远古时期的世界地图,让你怀疑是不是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统一了天下。初看山海经,你可能觉得荒诞不解,但是看完后你会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知。[var1][var1][var1]

  •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说了什么,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视频,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

    [var1] 而在这段故事当中,蔺相如以德报怨,使廉颇认识到了错误的所在,主动赤膊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而两人最后也和好如初。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段故事的结局虽然是美好的,但两人最后的下场究竟是如何却不得而知。历史学家经过研究之后,却对两人的结局颇为惋惜。 惺惺相惜成挚友,一朝病重文相落据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