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华夏最长的朝代,800年周朝历史中一共有多少君主?

华夏最长的朝代,800年周朝历史中一共有多少君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25 更新时间:2024/1/16 1:55:36

具体君王顺序如下:

第一位、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文王是周朝实际的奠基者。姬昌原为商朝的诸侯,被商朝封西伯。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

在任期间,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同时他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第二位、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二个儿子,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因为周朝是在周武王姬发手中建立的,所以周朝是从周武王算起。周武王姬发继承王位后,继续任用姜太公为军师,并且还重用其弟周公等人治理国家,周国在这些人的辅佐治理下,周国实力迅速壮大,国力日渐昌盛。为日后讨伐纣王,灭商建周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

同时,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大力推行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来控制着国家,这三项制度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

攻克殷商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周武王

第三位、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是周武王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为王后邑姜。周成王在位22年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大部分功绩是在他的皇叔周公旦的辅佐下完成。周成王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统治中国、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

第四位、周康王

周康王姬钊是周朝第三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姬诵的儿子。

周康王公元自前1021年至前997年,共在位25年,这25年间周康王在召公奭、毕公高辅佐下,正式登基,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平定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进一步加强统治,与他父亲周成王时期合称为成康之治。

周康王在位期间政治清廉、国家安定,当时天下已经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景象,百姓生活得非常幸福。

第五位、周昭王

周昭王姬瑕,周朝第四任君主,周康王姬钊的儿子。在位二十年平定了东夷的反叛,东夷是指东方土地上各个部落,周昭王在平定这些东方部落后扩大了周朝的疆域。

除此之外周昭王三次征伐荆楚也扩大了周朝对南方的版图扩张,周昭王在第三次征伐荆楚胜利后,在回师的途中,因为运载的战利品过多,致使桥梁断裂落入水中,周昭王和周朝精锐部队全部坠江而亡。

周昭王死的时候精锐丧失,给周朝在军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周昭王在位时对鲁国的姬妃杀死兄长夺取侯位之事置之不理,致使周武王制定的宗法制受到践踏,天下开始礼崩乐坏。

第六位、周穆王

周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其在位期间,效仿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方法,制定了多达三千多条的刑罚,巩固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统治。

周穆王在位期间征战四方,使得周朝的疆域不断扩大,周穆王东征徐国胜利后巩固了对东南的统治,又西征昆仑让周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新疆地区。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见,穆王以宾相待,赐居昭宫。西王母之国大致在今天的甘肃至新疆一带。

在周穆王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续。

第七位、周恭王

周恭王姬繄扈,周穆王姬满之子,西周第六位君主。在位期间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常年征战,国家已经没有钱了,于是周恭王采取怀柔政策,不再对外发动战争,并且实行土地私有制,只要缴纳税金土地就可以交易,土地从此不再是属于周王室的了。

虽然国家没有钱了但是周王为了维持着天子的架子,既然不能给各诸侯分封财物了,那就给他们分封土地,周恭王将属于周王室的土地分封出去后,周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能供周王室支配的百姓也越来越少,周王室的衰落也从此开始。

第八位、周懿王

周懿王姬囏,周恭王姬繄扈的儿子,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生性懦弱,本来周王室在其父亲周恭王的统治上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周懿王上位后不思进取,致使周王朝的政治越来越腐败,而且面对西戎的进攻,周懿王并没有进行抵抗,而是选择了迁都逃避。

周懿王对内地纵容和对外的不抵抗政策,让周王朝进一步的衰落。

第九位、周孝王

周孝王姬辟方,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姬满的另外一个儿子,是西周第八位君主。同时他还是西周第六位君主周恭王的弟弟,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的叔父,周懿王死后其子姬燮与周懿王一样懦弱,周孝王-姬辟方,趁机抢了王位。

周王朝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整个西周时期,周王朝统治者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确定继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确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稳定。但在宗法制森严的西周,却出现了一位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周孝王,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周孝王因为违背祖制非法获得的王位,所以在史书上很少记载周孝王的历史功绩。

第十位、周夷王

周夷王姬燮,周孝王死后,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的儿子姬燮在诸侯的拥立下又重新继承了王位,为西周第九代君主。

姬燮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听信谗言,烹杀齐哀公;出兵讨伐太原之戎。公元前878年,周夷王去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

第十一位、周厉王

周厉王姬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厉王继位的时候周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周厉王为了改变这一颓势实行了非常严厉的法家制度,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实行了严厉的改革。并出现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人人自危的情况。

但是由于改革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激起了大量民众的反叛,周厉王在叛军的攻击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躲了起来。周厉王在位期间军事得到了提升,打败了屡次进犯的淮夷,震慑了四方蛮夷。

第十二位、周宣王

周宣王姬静,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等,陆续讨伐猃狁国、西戎国、淮夷国、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第十三位、周幽王

周幽王姬宫湦,周宣王姬静之子,是周朝第十二位君王,也是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烽火戏诸侯》的君主,其在位期间沉迷于美色不理国政,他将国家大事都交给奸臣虢石父处理,虢石父一边阿谀奉承周幽王,一边压迫百姓,致使民怨沸腾。

周幽王因为宠幸褒姒,因此废除了王后申后,并且还要加害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改立褒姒所生之子为太子,于是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众叛亲离的周幽王最后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下。至此西周灭亡。

周幽王

接下来是东周的君主

东周第一位、周平王

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为东周的第一任君王。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在其外公和众多诸侯的拥立下继承了王位,周平王继位后由于犬戎之难,只得迁都洛邑,周平王迁都后成为了东周的第一任君王。

周平王在位时周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并起,春秋战国也由此开始,因为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打败犬戎,并且还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于是,周平王将秦国提升为诸侯国的地位,秦国也从周平王开始逐渐崛起,秦国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是因为得到了周平王的支持。

可以说是周平王间接的促成了战国后期秦朝嬴政的一统六合,称霸天下。

东周第二位、周桓王

周桓王姬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是东周第二任君主。

周桓王即位后,天下诸侯早已不服周王室,与周邻近的郑国因为不服周桓王,周桓王联合其他诸侯讨伐郑国。

双方交战的时候,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周桓王大败而归,自此周王室就形同虚设,郑庄公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周桓王之后东周相继有

周庄王姬佗,东周第三任君主。

周僖王姬胡,东周第四任君主。

周惠王姬阆,东周第五任君主。

周襄王姬郑,东周第六任君主。

周顷王姬壬臣,东周第七任君主。

周匡王姬班,东周第八位君主。

周定王姬瑜, 东周第九位君主。

周简王姬夷,东周第十位君主。

周灵王姬泄心,东周第十一代君主

周景王姬贵,东周第十二任君主

周悼王姬猛,东周第十三任君主

周敬王姬匄,东周第十四任君主。

周元王姬仁,东周第十五任君主。

周贞王姬介,东周第十六任君主。

周哀王姬去疾,东周第十七任君主。

周思王姬叔,东周第十八任君主。

周考王姬嵬,东周第十九任君主。

周威烈王姬午,东周第二十任君主。

周安王姬骄,东周第二十一任君主。

周烈王姬喜,东周第二十二任君主。

周显王,姬扁,东周第二十三任君主。

周慎靓王姬定,东周第二十四任君主。

周赧王姬延, 东周第二十五任君主,也是周朝最后一位帝王。

东周后面的历代君王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帝位已经形同虚设,天下诸侯不再朝贡周天子,周王室的土地也不过百里之地,周顷王安葬其父周襄王的时候都还是向鲁国借的钱。

周景王时期已经沦落到连吃饭的碗都需要向诸侯国去借的地步了。

更多文章

  • 一场换妻丑闻,如何导致晋国两大家族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之后,诞生所谓的六卿。后来的晋国实际上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是由六卿共同制定,六卿的和睦也决定了晋国的强弱,六卿和睦,楚、齐、秦、戎狄都不会对晋国造成威胁,而一旦六卿不睦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失败,比如邲之战、迁延之役。六卿之位由十一家卿族把持,这些家族之间也在博弈、竞争。他们的博弈为晋国的强盛

  • 中国历史上消失的十大国宝之禹铸九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第一国宝九鼎,中国历史遗失的十大国宝,禹铸九鼎原文

    传说中的九鼎九鼎传说提到大禹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我国朝代始于夏朝,而夏朝的建立就是从大禹开始的。禹铸九鼎其实源自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禹治服洪水,并被推举做了天子后,就想到再给人民做些好事。于是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何妨效仿黄帝将这许多金来铸鼎呢?后来一想

  • 虎狼之国,试论战国时期秦国的封君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周天子政权衰落,诸侯国乘机而起,或改革或征战,希望成为天下霸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其一统天下的野心也更为显著,成为其他诸侯国眼中的“虎狼之国”。秦国的强大与其相对完善的制度分不开,尤其是赏赐制度,封君制便是其中一项。春秋时期的秦国表现出

  • 为什么铁器普及之后,奴隶制社会就崩溃了,这到底是必然还是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例如一个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土地,那么他便可以土地为生产资本,雇佣别人来帮自己种地,在这一过程中他只需要提供少量粮食,便可获得一个壮劳力,而这个劳动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最后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土地的主人却依靠这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而实现了财富的进一步积累,这便是早期奴隶社会的雏形。可是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普

  • 范蠡的政商之道:时机、商机和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是时机。范蠡出身普通,和同时代出身名门的伍子胥不同,正常情况下很难接近勾践,更别说得到重用了。所以范蠡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那是勾践被夫差打败,成为吴国阶下囚的时候。在共患难的时机,范蠡去投奔勾践,并为他出谋划策就很容易得到信用和重用。[var1]其次是商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越国

  • 女皇武则天竟然是姬发后代,其祖先追溯到黄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姬发后代世系图,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芊羽和姬发定下婚约

    一代女皇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凭借计谋一步步登基,最终成为千古第一女帝,建国号为周。她为什么建号为周呢?这竟然和她武姓先祖有关。姓氏由来自古以来,华夏姓氏起源甚广,或因受封地而得姓,或由神话故事而成姓,但最开始的姓氏分为并非一个字,而分为姓和氏两个字的。最早社会,姓源于母,氏源于父。比如为大家熟

  • 地缘政治的失败:作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魏国为何会走向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魏文侯的成功之道要想了解魏国是如何衰落的,就必须先了解魏国是如何崛起的。魏的先祖为西周宗室毕公高的后代毕万,西周末期,西戎占据其封地,毕万被迫投靠于晋献公。前661年,晋献公下令毕万灭姬姓魏国,于是魏地就成为了毕万封地。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辅佐重耳有功,于是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之一。晋国虽

  • 羑里之囚:商朝之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约公元前1060年,西伯侯姬昌在周国广施仁政,引起纣王的猜忌,被纣王捉拿,囚于羑(yǒu)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史称“羑里之囚”。西伯侯姬昌是统领西部诸侯的首领,与诸侯鄂侯与鬼侯合称“三公”。姬昌德才兼备,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还自愿割让周国洛河西岸的土地,请求纣王取消炮烙之刑,获得了民心。此外,他

  • 安徽春秋战国地理: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省境内的大大小小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徽战国时属于哪一国,战国有多少个诸侯国,安徽桐城在战国属于哪个国家

    [var1]两条河流将安徽切成三块地域:淮河以北的是皖北,长江以南的是皖南,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是皖中。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共辖宿州、淮北、蚌埠、亳州、阜阳等有5个地级市;淮河和长江之间的皖中即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别山—巢湖以北,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和安庆共5个地级市;长江以南的安徽省皖南地区涵盖了黄

  •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原来商民族是一个游牧特色的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商朝迁都详细介绍,商朝迁都到殷的时间

    一,先商的迁徙——游牧行国说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国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史记》《竹书纪年》《世本》的记载,以及甲骨文资料的佐证,商灭夏之前有十四代,这段历史被称为“先商”。先商一共迁徙了八次,《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汉代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