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

“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534 更新时间:2024/2/18 18:37:29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国”。根据正史记载,三国中要数魏国所辖地域最广,势力也最大。

不过,我们要知道,魏国并不是最先成气候的政权,还在刘备为了能够拥有一块存身之地在大半个中国来回奔波之时,还在曹操挟持汉献帝发出号令东征西讨时,孙策就在江东地区形成了稳定的政权关系,并于公元198年(汉建安三年)被朝廷封为“吴侯”,此刻,已经形成了实质性和事实上的东吴政权。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八年之后,发生了给后世文人骚客提供了无数创作题材的“赤壁之战”。

刘备与孙权联合将号称80万大军的曹操军队打败,将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一分为三,刘备以荆州南部五郡为据点形成了向西发展的态势,曹操因战败不得不退回长江北岸暂时偃旗息鼓,东吴依旧守着江东并开始向南扩展。

至此,三国鼎足之势逐渐形成,直至魏蜀吴三位皇帝上位,这一基本的边界格局也没有太大变化。

要知道,东吴早在公元198年就确定了局部政权地位,并且在诸侯争霸之时拥有响当当的名头,可谓是乱世之中的“绝对主力”。赤壁之战前,说是刘备和孙权联兵,其实从势力上来分析,刘备连一万兵马都凑不齐,其实就是“依附”于孙权。

而随着时态的发展,东吴政权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尤其在“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我们不妨从头捯饬捯饬,从东吴集团开始崛起时讲起。

东吴集团的崛起

东吴的天下其实大部分是孙坚和孙策两父子打下的,孙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守业者。

若是没有锐意进取的孙坚和足智多谋的孙策,东吴恐怕也不会形成气候。孙坚被称之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可见后世对其的评价非常客观。

孙家世代为官,孙坚十七岁时就成为县吏,有一次与父亲外出,遇到盗贼抢劫,别人都退居三舍,唯恐避而不及,孙坚却主动出击,并以雷厉风行的举动吓跑了盗贼。此举令孙坚名声大震。

乱世出英雄。孙坚在29岁时率领军队开始与黄巾军作战,打仗根本不顾生死,因而屡立战功。

公元189年,董卓作乱,天下兵马纷纷起兵讨伐,孙坚拥兵响应,逼死王睿,杀掉张咨,震惊南阳郡官员,因而得到了所需的兵马和辎重。

两年后,孙坚击退胡轸,斩杀华雄(注意,历史上,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威望更胜。董卓听说了孙坚的故事,非常害怕,想和孙坚结为亲家,被孙坚严辞拒绝。

我们想一下,连当时权倾朝野的董卓都主动巴结孙坚,你说孙坚在当时的名号响不响?

之后,孙坚大败董卓,又将吕布击败。你看看孙坚的实力,能够将三国第一大将吕布干翻,难道不会在当时留下赫赫战名吗?

要知道,孙坚的部队是当时征讨董卓的群雄中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硬刚、且取得胜利的队伍,你不得不佩服孙坚真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

不幸的是,孙坚在追讨黄祖时,意外中箭身亡,年仅36岁。之后,孙策继承父业,也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和智慧,被称为“江东小霸王”。

孙策在袁术、袁绍、曹操等众多势力强劲的诸侯之中崛起,将江东吞并,连曹操也自叹不如,不想和孙策“争锋”了,并愿意将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

从这一细节分析,孙策在当时的名气也是很响亮的。

或许是天妒英才,孙策在一次狩猎时中箭受重伤。孙策立即安排后世,将位置传给弟弟孙权,并交代众臣,说,孙权打仗不如孙策,而守国保地,孙权却是有一套。

或许是孙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或许是孙权太听孙策的话,自孙权当权后,就以长江为屏障,尤其在赤壁之战后,没有主动向北、向西进攻过。

赤壁之战背后的争论

看多了演义版本的赤壁之战,总是会想起“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想起“借东风”的诸葛亮。其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或者是穿针引线者,其实是鲁肃

彼时,荆州之地成为曹操和孙权眼中的香饽饽,都想将其纳入怀中,两支军队开始在荆州附近集结,随时开战。

但在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却一直在争论不休,作为主公的孙权也是左右摇摆,没有最终拿定主意。

作为主战派的鲁肃意识到,曹操若是将镇守荆州的刘琮击败,那么,江东也就岌岌可危。

若是刘备被曹操消灭——虽然刘备的势力还不是很大,但其也算是曹操钦点的“英雄”啊!影响力大呀——孙权就因得不到外部支持而逐渐势孤,同样不利于东吴的发展。

所以,鲁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抵御南下的曹操。刘备一听有这个好消息,哪还不乐坏了?立即派出全权代表诸葛亮出使东吴,为了今后的利益争取分一杯羹。

孙权的政权内部依旧在争论,孙权自己也犹豫不决。眼看着大好机会就要从眼前流失,此刻,赤壁之战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周瑜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上,舌战群儒的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的水军都督周瑜。周瑜从小与孙策交好,对孙权也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二心。

周瑜在朝堂之上,对南下的曹操做出了必然会失败的四点分析,一是曹操西边有马超随时攻击的隐患,二是北方军队不适合舟船水战,三是冬季兵草匮乏,补给不足,四是北方将士不服水土,随时会生发疾病。

意气风发的周瑜以一番有理有据的言论,说服了孙权,也让主和派哑口无言。

事实证明,周瑜的分析非常正确,还得到了印证,曹操的军队多数因患病而非战斗性减员,结果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不得不退回江北。咱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赤壁之战后的局势,就会发现。

其实,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刘备,刘备分享战利品的同时还向孙权“借荆州”,实际上获得了荆州五郡的占领权,为进军川蜀奠定了基础。而孙权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逐渐暗淡的东吴政权

赤壁之战后,看似三个政权形成了鼎足之势,但却消耗了东吴大量的人力物力,战场上胜利了,地盘却没有增加多少,人口反而因战争消耗了不少。

之后,孙权又听信了鲁肃的建议向北攻打合肥,周瑜花费了一年时间攻打江陵,成果均不尽人意。反而让旁边的刘备坐收渔翁之利,进而发展壮大。

再看东吴这边,周瑜正准备进攻川蜀,却不幸染病身故,年仅36岁。

周瑜死后,东吴朝中再无一人能够令文臣武将拜服,东吴再想主动起兵,却没有合适的大将,敏而不谋的孙权也就暂时放弃了主动出击的心思,而是倚仗长江为屏障做起了守势。

之后几年的东吴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使得孙权顾此失彼,将心思花在调和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间的矛盾中。

谁想,这二宫争霸,一争就是八年,将发展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孙权再也顾不上北上争取利益了,逐渐沦为三国争霸中的陪衬。

孙权去世后的两位皇帝也不争气,辅佐大臣也是各怀心思,争权夺利,过多的内耗使得东吴各级阶层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情对外征战?

虽然东吴是三国最后一个被西晋灭亡的国家,却掩盖不了其从三国主角沦为配角的命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穿越”的王莽,绝美的金错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穿越的王莽,王莽金错刀真品图片,金错刀

    说到王莽,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恐怕就是“他是不是现代的穿越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通过一件文物来和大家聊一聊。王莽作为一代枭雄,他不仅成功地篡夺了西汉的政权,而且还利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他建立的“新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人就是在联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后,觉得王莽有很多的执政措施不仅让人觉

  • ‘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与楚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国楚国粮食大战,齐国楚国谁更强,楚国打得过齐国吗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年底,楚国在基本控制了江汉平原诸国后,为了继续北上和齐国争夺霸权、扩大自己在中原诸侯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于是连续三年对齐国的重要盟友郑国用兵,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及战利品,然后又倚仗着(比齐国离郑国)距离更近的优势,伐郑行动旋来旋退,避免了和实力比自己强的齐国在战场上直接对抗,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还有多少人知道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这样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公元前36年,陈汤出使西域,自作主张大败匈奴郅支单于后上书朝廷的所言,但在近代历史中,中华民族却饱受了异族带来了无数屈辱,如今再回想起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不禁让我们血脉偾张,豪情万丈。而陈汤究竟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让我们成为旁观者,站在历史的长

  • 《商君书》到底是干嘛用的,个人的敲门砖,秦国的虎狼之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那一年,商鞅还叫公孙鞅,他身无长物,怀揣三块砖头游走天下。这三块砖头是专用的敲门砖,分别是天道、王道和霸道。只要其中一块能敲开君王的大门,就能够带来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男人,也可以在人世间建功立业,达到人生的巅峰。所以对于公孙鞅来说,什么王侯霸业,什么黎民疾苦,统统不算什么,

  • 貂蝉被曹操送给关羽后,为何第二天便自尽了?你看关羽对她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貂蝉怀了董卓的孩子吗,貂蝉为什么喜欢赵子龙,貂蝉曹操

    貂蝉的来历大部分人了解三国,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而在三国演义中,貂蝉被称为天下第一美女,连吕布和董卓都拜倒于她的石榴裙下,搅动了天下风云!吕布败亡以后,貂蝉失去了踪迹,于是不少人都非常好奇,貂蝉去哪里了?貂蝉究竟是何来历?为啥这么神秘?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是被创作出来的人物,在正史中,根本没有貂

  • “战国四公子”豢养数以千计门客,对迟滞秦国统一是否起到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四公子的历史地位,秦国门客,战国七雄秦国的实力多强

    “战国四公子”真的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本文带您从门客制度与战场功绩,剖析“战国四公子”真实的历史地位。(原创作者:多臻贵)[var1]战国四公子士族发展与经济繁荣促成门客制度!周朝尊崇“礼法”治国,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家产再由其余诸子辅佐,维持家族凝聚力并共同接受知识传承,随着家族

  •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没人能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先,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儿子有25位。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诸侯中,曹操的子嗣确实较多,比如刘备只有刘禅、刘理、刘永等几个儿子。但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曹操的儿子无法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就第一点来说,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操只有5个儿

  • 武安君白起、李牧结局相同,两人为何都不敢反抗?反抗能活下来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安君白起生平,武安君李牧之死,李牧被封武安君

    [var1] 这四大名将经常被人拿来比较,其中比较最多的是白起和李牧,两人同为武安君,战场上也从无败绩,结局更是惊人的相似,令人痛惜。 武安君,胜利的代名词 白起和李牧,都被各自的君王封为武安君。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 《史记正义》记载了白起获封武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真是楚国统一了六国,会发生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答案是开历史倒车,又一个小周朝。楚虽三户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大家族,即屈、景、昭三家,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即使楚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知道韩信的统兵能力是哪里学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统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科班出身时代武将比如田忌、赵括、孙膑、庞涓、项羽、杨家将、戚继光、抗倭援朝李如松这些都是科班出身读过军事学院的。第二种就是一刀一枪拼杀从死人堆里活下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比如杀神白起、李牧、樊哙、曹参、龙沮、俞大猷这些都是靠打怪升级成长的。然而韩信却不属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