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与楚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与楚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15 更新时间:2024/2/18 18:37:05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年底,楚国在基本控制了江汉平原诸国后,为了继续北上和齐国争夺霸权、扩大自己在中原诸侯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于是连续三年对齐国的重要盟友郑国用兵,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及战利品,然后又倚仗着(比齐国离郑国)距离更近的优势,伐郑行动旋来旋退,避免了和实力比自己强的齐国在战场上直接对抗,将出兵、撤军的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

楚国这种明显的‘挑衅、挖墙脚’举动,让身为‘诸侯霸主’的齐桓公无比厌烦、忌恨,可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理由大举南下攻楚,盟国们也不一定会参与齐桓公组织的伐楚之役(齐国虽然实力比楚国强,但楚国也不是软柿子,要是不顾一切发兵南下伐楚,长途跋涉之下,胜负尚未可知,搞不好齐桓公就要重蹈周昭王当年的覆辙,诸侯们也会损失惨重)。因此,齐桓公对挑衅齐国霸主地位的楚国,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好的反击办法。

[var1]

而因为之前楚国的几次北上伐郑行动,都是穿过蔡国的国土而进入郑国境内的(此时,原本是中原诸侯成员的蔡国,已经被楚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所震慑,改为亲附楚国);而郑国国君郑文公因为不堪忍受楚军的连续攻伐、几乎要和楚国进行议和(其实就是背弃郑、齐盟约,改为亲附楚国)的消息,也让齐桓公更加痛恨楚国,对“助楚为虐”的蔡国,齐桓公更是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如果能够将蔡国降服、(再次)拉入以齐国为主的中原诸侯联盟一方,如同江、黄两国一样,成为齐国的南方屏障,和楚国北上的障碍,那么对齐国来说,以后再应对楚国的挑战时,就会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而在其它中原诸侯国(比如郑国、陈国)看来,这样做的话,也会有新的盟友来协助自己抵挡楚国的攻伐(也就是代替自己受楚国压力的盾牌),当然是非常有利了。

但想要出兵伐蔡,总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不是凭借实力上的优势、和毫无道理的借口用兵于蔡(此时,中原诸国多少还要遵守周礼道义仪制,无故不兴兵,不能像楚国那样自称‘蛮夷’、凡事大多以武力解决。身为诸侯霸主的齐桓公就更加要顾及自己的颜面、爱惜羽毛,不可随便出兵征伐同为中原诸侯之列的蔡国)。

于是,为了给‘伐蔡、攻楚’的行动找到合适借口,齐桓公想出了一个有些‘不上台面’的办法,用来试探蔡国国君蔡穆侯,以便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如何开展(也趁机发泄一下私怨)。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齐桓公初建霸业、‘匡合诸侯、受命为长”的时候,蔡国为了巴结、迎奉‘诸侯之长’齐桓公,于是主动请求和齐国联姻;而齐桓公为了拉蔡国入中原诸侯联盟,对迎娶蔡国宗女之事也是主动配合。因此,经过齐、蔡两国的友好协商,齐桓公从蔡国迎娶了蔡哀侯之女、蔡穆侯之妹蔡姬,并立为侯夫人(侧夫人)。

[var1]

而因为这一次联姻,齐、蔡之间也在实际上成为了‘盟友’关系,有着礼制和道义上的同盟约定。

嫁到齐国的蔡姬活泼可爱、青春年少,因此很得已年近半百的齐桓公的喜爱,平日里对其宠溺关爱,视若珍宝;在王姬、徐嬴两位正室夫人先后离世后,齐桓公改立心爱的蔡姬为自己的第三任正室夫人。

可蔡姬恃宠而骄,经常做出一些胡闹、任性的事情来,屡屡捉弄齐桓公,不过在齐桓公的纵容下,这些玩笑事基本都没受到惩罚;这也更助长了蔡姬的气焰,最后终于搞出不可收拾的大事情来。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也就是楚成王第三次伐郑的时候,齐桓公某天忙完政事后,想要放松一下,于是便带着蔡姬外出游玩,并选择乘船戏水作为休闲方式。可蔡姬年轻淘气,又自恃有齐桓公的宠爱,于是在与齐桓公两人乘船游玩时,故意摇晃小船,以吓唬、戏弄齐桓公。

齐桓公本人并不会凫水,年纪也大了,对于蔡姬如此过分的‘戏耍’根本不敢配合,而是大惊失色、惶恐不已,于是请求蔡姬别再胡闹,停止摇晃船,把船靠岸;但蔡姬年少贪玩、又不知轻重,只知道齐桓公宠爱自己,即使玩笑再过分,也不会遭到斥责,自然不会听齐桓公的吩咐,停止‘嬉戏’。

于是,正在兴头上的蔡姬就是不肯听从齐桓公的请求,停止摇船,反而更加兴高采烈地晃动船只;这让堂堂‘诸侯霸主’、号令天下的齐桓公更加受到惊吓,几乎要从船上掉下去,只得紧紧抓住船帮,勉强维持平衡,防止掉下船,就连脸色也吓得煞白煞白(没想到诸侯霸主也有今天的狼狈样子)。

[var1]

直到蔡姬玩得尽兴了,才像没事人一样地将船靠岸,自顾自地欢快下船而去,而将手脚酸软、心惊胆战的齐桓公一个人给留在船上;最后,还是齐桓公的侍从们上船,七脚八手将国君慢慢扶下来,在岸边休养了好久,才恢复了常态。

经过此事后,齐桓公对虽活泼可爱、但恃宠而骄、又不知轻重的蔡姬充满了怒气(诸侯霸主要是不小心因为夫人的戏弄而落水淹死,那可就太丢脸了),决定要好好地惩治处罚她一下,以免蔡姬将来会因为得宠而更加过分,搞出什么别的胡闹事情来。

正好,因为之前所说的——楚国几次伐郑都是由蔡国过境,蔡人还明着接近亲附楚国,已经有改投楚国的企图,齐桓公正想寻找个理由,召集诸侯盟国们出兵问罪蔡国;而蔡姬的这一次淘气任性,恰好就给了齐桓公一个试探、观望蔡国后续行动的机会,看一看蔡国的反应究竟如何。

于是,齐桓公便以蔡姬‘刁蛮任性、不敬国君’为由,将其大大斥责一番,随即勒令其马上返回蔡国,好好在母国反思、悔过,直到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得到齐桓公的原谅后,才能返回齐国。

齐桓公此举,就是要以赶走蔡姬为幌子,来试探蔡国对此事的反应;假如蔡穆侯接到被赶回蔡国的妹妹蔡姬后,诚惶诚恐、小心翼翼,赶紧派人前来道歉,并好好教导妹妹思过,那么就可以断定蔡国还是畏惧、忌惮齐国,和楚国的接近只是保护国家安全,总是可以争取回来的。

[var1]

假如蔡穆侯在蔡姬回国后并没有具体举动,而是轻描淡写地面对此事,那就是表示蔡国已经开始疏离齐国,但还没到和齐国公开闹翻的地步,只是想在齐、楚之间骑墙,保持中立;这也没关系,齐国并没有损失,接下来齐桓公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找机会找到蔡国的‘弃盟’把柄,再召集诸侯盟国们堂堂正正地伐蔡,并以此警告蔡国背后的楚国。

可齐桓公万万没想到,蔡穆侯偏偏做出了第三种反应,让齐桓公这个中原诸侯盟主大大地丢脸、颜面无存————原本齐桓公将蔡姬遣送回蔡国时,并没有明说是要休弃蔡姬,而只是让她返回蔡国反思过错,改过之后就可以接她回来;但蔡姬哭哭滴滴返回蔡国、并向兄长蔡穆侯诉苦告状后,也不知道蔡穆侯是怎么想的,居然没过几天就自作主张把蔡姬给改嫁了,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蔡姬是改嫁给谁,但按照蔡穆侯这样的奇葩操作,很有可能就是改嫁给了楚国王族,甚至就是楚成王本人。

虽然齐桓公把蔡姬给赶回了母国,但并没有休弃蔡姬,所以从礼法上来说,蔡姬目前还是齐桓公的合法夫人(而且是正室);但蔡穆侯的无脑做法(指不和齐桓公沟通解释,就将妹妹给改嫁了),不但让齐桓公在天下诸侯面前大丢其脸(老婆都改嫁给别人了,还有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人,诸侯霸主颜面何存),同时也让齐、蔡两国之间因为联姻而达成的盟约和道义关系统统被推翻。

(蔡穆侯和蔡姬之父蔡哀侯,就是被楚国扣押软禁、在楚国闷闷不乐地住了九年后,死在了楚国;也不知蔡穆侯还要和楚国继续接近干什么,难道是‘感谢’楚国关了老爹,让他提前继位么)。

被蔡穆侯的无脑作死举动给搞得怒火万丈的齐桓公,再也顾不上(或者说不想再顾念)曾经心爱的夫人蔡姬了,当即决定要出兵讨伐不知深浅、冒犯霸主威严的前任大舅子——蔡穆侯;不过,出兵伐蔡的理由,不能用蔡穆侯改嫁妹妹蔡姬、打脸自己这个(前)妹夫这么‘尴尬’的说法(那不是把丢脸事公之于众了),齐桓公思考再三,还是用“蔡国背盟、断绝与齐姻亲、助楚攻郑、自绝于中原诸侯”的理由,召集诸侯盟国们一起组织联军,随自己伐蔡(总算是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春,齐桓公以‘遏制楚国北上、讨伐蔡国背盟’的理由,亲自带领齐军南下伐蔡,另外郑、鲁、宋、陈、卫、曹、许等齐国的盟国也遵从齐桓公之命,派出军队参与伐蔡;浩浩荡荡的八国大军在齐桓公的率领下,铺天盖地向蔡国国都蔡城(河南上蔡)杀去。

[var1]

蔡国虽然在周初时是有数的诸侯大国(蔡国是周文王第三子蔡叔度的封国、周初三监之一),但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的蔡国,只是汝、淮之间的一个普通甚至羸弱的小国,怎么有实力来对抗气势汹汹的八国大军。

因此,蔡国毫无意外地在齐桓公所率联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蔡军瞬间崩溃,蔡穆侯本人仓惶出逃(《左传》是说蔡穆侯出逃,《史记》则记载蔡穆侯被联军所俘获),蔡城也被联军一举攻克。

降服了蔡国之后,齐桓公顺势再率联军往南行军,很快就抵达了楚国北部边邑陉地(河南漯河郾城区),驻军在此,并策划进一步的伐楚行动。

面对实力强大、汹涌而至的八国大军,楚成王与楚令尹子文毫无畏惧、沉着应对,要和齐国好好掰一掰手腕;楚成王一面紧急召集军队,做好了和齐国为首的联军开战的准备,一面派出使者赶赴联军的驻扎地,向齐桓公提出了严正的书面交涉:

“君上您居住在北海,我们寡君居住在南海,就算是发情的牛马在恣意地狂奔,彼此也不会有交集;没想到君上您居然不顾路途遥远,来到了我国的土地上,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后世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就是出自于这位楚使之口;而‘风’所代指的,《辞海》中的解释是——‘牝牡相诱谓之为风’;《古文观止》中则是另一种解释——‘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

我认为,还是《辞海》解释得有道理,吴楚材的解释有些太文雅了(这下大家知道电影‘英雄’中,秦军将士所高喊的‘风、风、风,大风’是个什么意思了吧)。

[var1]

楚使也是用这种有些粗鄙、甚至失礼的外交言辞,来表达对‘诸侯霸主’以及‘中原诸侯联盟’的轻视和戏谑,同时也展现了楚国的文化独立性和强硬性(人才啊,换到现在,都可以去和漂亮国打嘴仗而不落下风了)。

齐桓公当然不会亲自出面接见楚使(诸侯霸主怎么会屈尊去见一个普通的楚国使者呢,除非是楚国令尹子文前来,那还差不多),于是安排随自己一起出征的齐国国相管仲代表‘齐侯’,去接见楚使,并授意管仲用隐带威胁的言辞回复楚使说:

“当年,王室辅政大臣召康公(即召公奭)曾经奉天子诏命授予我国太公(即齐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征伐四方的权力,说‘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并赐予先君太公征伐的范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无棣)’;你们楚国也是周王室的臣子,有给天子进贡苞茅(一种用于过滤酒水的茅草)的义务,但如今楚国已经很久没有给天子进贡苞茅了,这导致天子在祭祀时不能滤酒,而缺乏应有的祭品;我们寡君就因为此事而来讨伐楚国不贡王室、不敬天子之罪;另外,当年天子周昭王南巡到达楚地后却没能回到宗周,这件事我们寡君也要向楚国问清楚!”

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四任天子,当年因为楚国对王室不恭顺、有叛逆自立的倾向,于是周昭王亲自率宗周六师南征楚国、讨伐不臣,不过却劳而无功,最后只得撤军回镐京。但就在北撤渡过汉水时,周师却遭遇舟船倾覆的意外,周昭王也因此溺水而亡。当时,王室和中原诸侯们都认为是楚人在船只上动了手脚,才导致天子意外身亡,但楚人一直都不承认,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管仲的答复,已经是杀气腾腾、责问连连,压迫感极强;可没想到这位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没留下的楚国使者,面对着在中原诸国中威名赫赫的大国国相的责问时,却一点儿都不害怕,还理直气壮地地回答说:

“没有向天子按时进贡苞茅,这确实是我们寡君的过错,以后岂敢不再供应王室;但昭王当年南巡我楚国后未能回去之事,君上您还是去问一问汉水边上的人吧,我们寡君不清楚。”

一番唇枪舌剑的口舌之争后,管仲和楚国使谁也驳斥、压服不了对方,于是只得草草地结束了会面,楚使随后自行回国,向楚成王复命;而齐桓公在听完管仲的回复后,决心继续以武力震慑楚国,于是率联军留驻于陉地,对楚国施以强大的军事压力。

[var1]

在齐桓公以及诸侯联军如此近距离的军事压力威胁下,楚成王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在国内进行了战前动员,预备与联军和谈不成就直接开战。经过半年的紧张对峙后,楚军也完成了军事部署,预备进行下一步行动了。

(你要问我为什么这段时间齐桓公没有趁机发动对楚国的大规模进攻,我只能说‘麻杆打狼两头怕’,齐桓公也不会轻易就将武力攻击作为第一手段使用的,还是要以和谈为上)。

齐、楚两国的下一步交锋,即将开始。

——————————————————下一篇继续

更多文章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还有多少人知道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这样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公元前36年,陈汤出使西域,自作主张大败匈奴郅支单于后上书朝廷的所言,但在近代历史中,中华民族却饱受了异族带来了无数屈辱,如今再回想起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不禁让我们血脉偾张,豪情万丈。而陈汤究竟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让我们成为旁观者,站在历史的长

  • 《商君书》到底是干嘛用的,个人的敲门砖,秦国的虎狼之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那一年,商鞅还叫公孙鞅,他身无长物,怀揣三块砖头游走天下。这三块砖头是专用的敲门砖,分别是天道、王道和霸道。只要其中一块能敲开君王的大门,就能够带来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男人,也可以在人世间建功立业,达到人生的巅峰。所以对于公孙鞅来说,什么王侯霸业,什么黎民疾苦,统统不算什么,

  • 貂蝉被曹操送给关羽后,为何第二天便自尽了?你看关羽对她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貂蝉怀了董卓的孩子吗,貂蝉为什么喜欢赵子龙,貂蝉曹操

    貂蝉的来历大部分人了解三国,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而在三国演义中,貂蝉被称为天下第一美女,连吕布和董卓都拜倒于她的石榴裙下,搅动了天下风云!吕布败亡以后,貂蝉失去了踪迹,于是不少人都非常好奇,貂蝉去哪里了?貂蝉究竟是何来历?为啥这么神秘?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是被创作出来的人物,在正史中,根本没有貂

  • “战国四公子”豢养数以千计门客,对迟滞秦国统一是否起到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四公子的历史地位,秦国门客,战国七雄秦国的实力多强

    “战国四公子”真的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本文带您从门客制度与战场功绩,剖析“战国四公子”真实的历史地位。(原创作者:多臻贵)[var1]战国四公子士族发展与经济繁荣促成门客制度!周朝尊崇“礼法”治国,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家产再由其余诸子辅佐,维持家族凝聚力并共同接受知识传承,随着家族

  •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没人能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先,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儿子有25位。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诸侯中,曹操的子嗣确实较多,比如刘备只有刘禅、刘理、刘永等几个儿子。但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曹操的儿子无法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就第一点来说,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操只有5个儿

  • 武安君白起、李牧结局相同,两人为何都不敢反抗?反抗能活下来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安君白起生平,武安君李牧之死,李牧被封武安君

    [var1] 这四大名将经常被人拿来比较,其中比较最多的是白起和李牧,两人同为武安君,战场上也从无败绩,结局更是惊人的相似,令人痛惜。 武安君,胜利的代名词 白起和李牧,都被各自的君王封为武安君。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 《史记正义》记载了白起获封武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真是楚国统一了六国,会发生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答案是开历史倒车,又一个小周朝。楚虽三户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大家族,即屈、景、昭三家,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即使楚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知道韩信的统兵能力是哪里学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统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科班出身时代武将比如田忌、赵括、孙膑、庞涓、项羽、杨家将、戚继光、抗倭援朝李如松这些都是科班出身读过军事学院的。第二种就是一刀一枪拼杀从死人堆里活下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比如杀神白起、李牧、樊哙、曹参、龙沮、俞大猷这些都是靠打怪升级成长的。然而韩信却不属于以

  • 商鞅遭车裂而死原因是 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1、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2、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3、商鞅的变法,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4、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5、

  • 李广VS卫青 司马迁究竟是否对卫青有偏见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究竟是卫青,还是李广呢?王昌龄在创作《出塞》时,并未料到后世因此争议不绝。然而,争议的肇始者或者未必是王昌龄,追朔源头大概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对卫青心存偏见而厚爱李广,大概有以下几个证据:第一,《李广列传》在《卫青列传》前,李广无论从官场职务,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