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是伪命题?成功一次就灭亡

为何说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是伪命题?成功一次就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96 更新时间:2024/1/20 5:34:37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有个著名的梗,说两宋一共319年期间,一共发生了439次起义(也有说433次和434次的),竟然无一成功!

@万事之始 确实没有仔细查看两宋是否真的发生了这么多次起义,其实也没必要查看,因为在两宋时期,真正能够称得上起义的其实并不多,仅有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真宗时期的益州王均起义;宋徽宗时期的方腊起义和南宋高宗时期的钟相、杨幺起义才能够被称之为起义。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上述起义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口号来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以及建立了政权,而其他的都是一些为了寻求活路而发生的民变或者兵变,哪怕强盛一时的宋江皆是如此。

但 @万事之始 在本文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要讨论”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这个梗究竟要表达些什么?

很显然,“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无论任何王朝,只要在他们的任期内有一次起义成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灭亡了。

因此,任何一个王朝,他们都经受不起任何一次起义的成功,秦朝如此、隋唐如此,宋朝自然也不能免。

可能,可能啊!这个梗的发明者认为,“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难道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清明吗?难道不能说明宋朝的科技发达吗?难道不是宋朝的人民日子过得好吗?难道不是说明宋朝的政治制度好吗?不然,为何发生了这么多次起义竟然无一成功?

可惜, @万事之始 怀着好奇的心理仔细查找了历代王朝起义的次数,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数据也未必准确),即,历朝历代发生起义最多的朝代恰恰是宋朝,几乎每年都有一次,甚至更多。这恰恰和这个梗的发明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宋朝不仅没有做到政治清明,人民生活美满,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反而是边疆局势动荡,赋税沉重,积贫积弱,导致农民起义频繁。他们所标榜的“高薪养廉”不仅没能做到“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反而是“文官爱财、武官怕死”,财政压力巨大,收支失衡,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全部都压在了老百姓头上。

宋徽宗像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了,宋朝也不是没有优点。

它惩五代之乱世,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了从唐朝时期就祸乱天下的藩镇制度,把军权收回国有。

它广开言路,对儒教、道教和佛教一视同仁;它在政治上比较开明,鼓励上书言事,无论说得对错都能善待,甚至立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它为了拉拢士大夫阶层,大量使用了恩荫制度,使得士大夫基层家中的男性无论大小都有个官做;它为了不擅开战争,不惜以“岁币”这种形式换来国家边疆的安宁;它为了使国内稳定,每逢叛乱或者民变,总会把大量的精壮俘虏编为禁军等等。

这些政策看似“宽仁”,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一些问题,不至于激化矛盾,但实质就是大宋王朝从上至下的懒政。长此以往,其弊端就不断暴露出来。

大量的恩荫制度造成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是官,是个官就需要国家花钱来养。可钱从哪里出呢?自然是转嫁到农民身上的。

大量的禁军被安置在首都开封附近,据说全盛时期达到了惊人的80余万人,每年花费在食物、军备以及军饷和年节赏赐上面的金钱无法计数。可钱从哪里出呢?自然是转嫁到农民身上的。

更有甚至,为了让这些禁军吃得少点,不至于粮食不够吃,就采取了不训练的方式。这些举措就像在“养猪”,但又不能养肥。可部队总得动起来啊?于是,另一套策略出台了,那就是换防制度,于是乎,,北宋的军队总是在不断地换防与被换防中被反复折腾。这样一支部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对辽国和西夏采取的“岁币”政策看似在短期内换取了边疆的短暂和平,但这种行为却被辽国和西夏视为“示弱”,尤其是西夏的李元昊,更是贪得无厌屡屡施展讹诈策略,“岁币”连年上涨,把北宋变成了了屡屡被薅羊毛的那只肥羊。可这些被薅走的羊毛出在谁的身上呢?自然是被转嫁到农民身上。

在这种“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座大山的压榨之下,宋朝的农民生活之苦可想而知。这也是虽然宋朝在表面上看一片繁荣,但却大大小小的起义接连不断的原因。

北宋末期的方腊起义给了北宋统治者沉重的一击。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北宋的其他帝王所用仅限于“冗兵”、“冗官”、“冗费”这三个层面上,农民虽然困苦,但多少还有些活路的话,那么,在宋徽宗时期,事情发生了大变化,即,宋朝出现了一位只会玩,不会做皇帝的皇帝。

皇帝寄情于山水,大臣们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为了巴结这位书画字三绝的皇帝,另一个把农民推向深渊的政策出台了,那就是“花石纲”。终于,这场造就了东南十几个州的浩劫把方腊逼反了。

虽然方腊起义最后被宋徽宗派去的童贯率领着关西五路兵马给平息了,但对宋朝东南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为日后南宋时期的钟相、杨幺起义埋下了伏笔。

既然如此,那么,北宋为何没有被更大的农民起义推翻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金朝。

幽云十六州是宋朝开国以来永远的痛苦。为了夺回北方的地利,宋朝自开国时期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都功亏一篑。可在北宋末期,一个机会来了,那就是北方的金国意欲联合北宋一同灭辽,给出的代价就是在灭辽后把幽云十六州交给宋朝。

先不说这个“跨海联金”的策略是否高明,但毕竟是北宋一次难得的“雄起”,值得鼓励。可惜,由于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个渣渣,不开战还好,一开战,北宋军队就在金国军队那些虎狼面前露了怯。既然北宋军队的战力如此之低下,那金国自然就没有继续履约的必要了。本来以为你是一只虎,原来却是一只猫。那就对不起了,对付完了辽国后,下一个对付的就是你了!

金国对北宋的攻击,使得本来非常严重的内部阶级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致对外的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这给了本来摇摇欲坠的北宋统治带来了难得的缓冲机遇。可是,由于北宋最高统治者的不作为,以及北宋军队的战五渣,在对抗金国的战争中几乎毫无作为。更有甚至,连北宋花大力气培养的军队在战斗前竟然要以赏军为开战的条件,否则一切免谈。

当得知没有赏钱的时候,赴援的河东弓弩手们一哄而散,把率军赴援的北宋名将种师道陷入了绝地。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的军民对这个朝廷是没有任何的归属感的,北宋所谓的“宽仁养士”,期望在缓急时刻得到军民助力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他们所谓的“宽仁”其实不是爱民,而是在“诱民”,想要通过“诱民以利”来为他们效力。可事实证明,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们错得一塌糊涂。

宋朝南渡后,由于客观的需要,对军队的掌控程度有所降低,这就涌现出了岳飞韩世忠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大将。南宋也正是依靠着这批将领们的效力得以偏安。

但由于国土的缩小,资源更少,南宋朝廷所获得的收入自然就低。可由于南宋朝廷给予士大夫群体的待遇并没有降低,这就更加增加了南宋农民们的负担。

在南宋初期,由于抵抗北方金国的需要,南宋军民尚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可随着岳飞的死去,宋金和议,战争停止,民族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阶级矛盾又开始浮现。于是乎,一轮新的农民起义又开始爆发。

而此时,北方的蒙古兴起,本来骁勇善战的金国也像之前的辽国那样也开始了腐化,军队也开始不堪一击起来。而此时,南宋则犯了他第二个大错误,那就是“联元灭金”。在灭金之后,南宋虽然报了一箭之仇,但失去了战略缓冲区,将直接面对蒙元的铁蹄。于是乎,本来阶级矛盾恶化的南宋再一次出现了和北宋“联金灭辽”之后的局面,由阶级矛盾又变成了民族矛盾。

南北两宋之所以没有被农民起义推翻,其实是沾了金朝和元朝这两个他极其不想沾的光。换句话说,就是北宋和南宋还没来得及被农民起义推翻,就先被金朝和元朝给灭亡了。

在北宋和南宋后期,汉人和女真人以及蒙古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两宋时期的国内阶级矛盾,才使得它们躲过了被起义军推翻的命运(当然了,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民族矛盾。)。这才是“两宋319年发生439次起义无一成功”的真正原因,而绝非宋朝的什么好政策。

宋高宗赵构像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朝与秦朝,历史的巧合与相似,令后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历史上隋朝和秦朝的共同点,秦朝和隋朝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550年的时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开启的秦汉440年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高峰。然后重新分裂,进入了魏晋南北朝360年战乱动荡时期,最终隋文帝杨坚消灭南方陈朝,统一南北方,重新建立大一统的隋王朝,进入了历时320年的隋唐盛世,迎来了封建王朝的巅峰

  • 为何朱棣如此偏爱朱瞻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朱棣的任上开拓了永乐盛世,为了防止其他的兄弟子侄对自己的壮举来个cosplay,大力削弱藩王们的实力。可以说建文帝没有搞定的削藩,他这个藩王出身叔叔搞定了,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 紧接着他又设立(恢复)了三个超有名的机构:锦衣卫,东厂和内阁! 在对外关系上,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 唐朝诡事录之地理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城长安县尉第一个故事中的长安县,长安县隶属于京兆府管辖,以皇城南的朱雀大街为分界线,以西为长安县,以东为万年县。类似于北京城的东西城区。《唐书·志·卷十八》记载:“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东五十四坊,万年县领之。街西五十四坊,长安县领之。京兆尹总其事。”县令为正五品上,相当于厅局级官员,所以县令

  • 为何明朝边军弃火绳枪而对三眼铳情有独钟,是三眼铳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三眼火铳,三眼铳是火门枪还是火绳枪,明朝都有火铳为什么晚清武器更差

    召王承恩对饮,少顷,易靴出中南门。手持三眼枪,杂内竖数十人,皆骑而持斧,出东华门。《明史纪事本末》从史料可见北京保卫战依然有着三眼铳活到的身影,三眼铳火门枪的一种,火门枪是由一段单向开口的金属管作为发射管,发射管的后端设置一个小孔用于点火,发射管尾端接一木棍或长矛矛杆。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发射。

  • 为何明朝大臣犯罪拿出免死金牌仍被朱元璋处死?金牌背后暗藏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比肩萧何的明朝丞相李善长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随着朱元璋集团的胜利,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部下大都被封官进爵,实现了封妻荫子的人生理想。之后,朱元璋又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赠予34位功勋显著的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一位,那李善长有如何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呢? 李善长

  • 临终前,李善长拿出丹书铁券,朱元璋笑说:你看看它背面写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善长为什么死得最惨,朱元璋和李善长,李善长免死金牌背面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园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看着天下已定,于是开始对跟随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们进行大肆封赏,很多大臣都得到了很高的地位和赏赐,但是在这些功臣中,有一个人待遇最高,超过了上面的这三个名人。 朱元璋封授他左柱国,又封他中书左丞相,这些还不够,直接给了块丹书铁券,也就是传说中的免死金

  • 中学教材删了岳飞又删《满江红》,岳飞若地下有知,定要仰天长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坚持删除岳飞、文天祥的主编余桂元 2003年之后,《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课本》中删除了岳飞、文天祥两位民族英雄。理由是今天的蒙、金都是我们的兄弟民族,大宋和蒙、金之间的战争只能算是内战,因此岳飞、文天祥算不上民族英雄。现在,岳飞的大作《满江红》也被移出中学课本,理由是并非岳飞所作,乃是托名的伪作

  • 《满江红》: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阙词却能杀千万个秦桧千万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故事的根基不是由喜剧的关键点,比如错位的误会所推动的,去掉一点所有的笑点也没有影响,可以使情节更紧凑,但不能满足贺岁的需要。 其次,在一片笑声之后,这其实是一个讲中国人价值观的故事,舍弃了正义还只是表面,万人唱满江红仍然只是形式上的,就算它得到了充分的升华和震撼,电影的内核在哪里? 最后几分钟的戏,

  • 宋理宗晚年昏招频出,这三件事儿,直接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从他于公元1224年即位开始,到公元1264年驾崩。除了上位上的不怎么光彩之外,在当皇帝的这四十年里,评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够资格的。但是在执政的最后两年,他也像许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一样,不可避免的犯下了三个错误:其一是针对帝国武将的“打算法”;其二是出于改善土地兼并所提出

  • 宋哲宗孟皇后:陷后宫前朝风云两次废黜,历南北两宋三朝终于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疫情当道,各位小伙伴都安好,活久见,大宋后宫系列回归了!南北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出了不少历史上有名的皇后,比如有两个子是帝王的杜皇后,再比如身上背负着狸猫换太子迷案、有吕武之才的宋真宗刘皇后,再比如开国勋贵之家出身的宋仁宗曹皇后,二嫁入宫,历经三朝,也是传奇。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宋哲宗的孟皇后,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