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严谨周密:战国秦汉时期,已有管理水利的职官与法规

严谨周密:战国秦汉时期,已有管理水利的职官与法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90 更新时间:2024/1/15 3:34:11

[var1]

一、环境与水系分布

自战国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的关中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气候是保持温暖的,处于物候时期。此外,该地区雨量充沛,植被、森林物种繁多,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var1]

二、水利职官的建置

按照性质划分,水利管理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三部分。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水利的组织管理包括一定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从技术科学的角度来说,水利的技术管理包括相关水域和水利工程的控制与运用、检查观测、维护修理与更新、防汛抢险以及现代水利管理自动化系统。而水利的经济管理则是针对水利产生的经济效益而言,它主要表现为水利的综合经营。

我国古代水利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丰富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哲学。历朝历代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的水资源环境有关外,还与水利管理密不可分。在水利管理的框架下,许多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教训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水利管理中,组织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水利形势的变化,我国古代的水利的组织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备的过程。而战国秦汉时期便是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var1]

(一)春秋以前水利职官的设置

在远古时代,国家设立了木火金水土五类职官来管理社会,其中,玄冥是掌管水利事务的职官。在夏朝,少嗥的四叔,重、该、修、熙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修和熙为水利职官。而在西周,确立了以周天子为领导的中央行政制度。

周天子下设“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来管理室的内务;另外,设“六卿"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彻执行国家政策。其中,司空是掌管土木工程的职官。

当时已经设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水利,然而这些专官只是兼掌水利工程而已,尚未以水利组织的形式出现。

[var1]

(二)战国秦汉水利职官的建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在“与水争地”的过程中对水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有关水资源管理的社会需求也得到了相应地增长,这时候不再仅仅满足于小型的排灌设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始兴起,具有组织性质的水利机构的建立提上了议程。

管子·度地》中表达了建立水利管理机构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官选拔要有一定的标准,水官必须为要熟悉水利事务的人担任;二是出现了明确的分工,水官是最高领导,大夫、大夫佐主管水利经费:设立取水左、右官各一人,主管水工,负责水利的检查与督导工作。

[var1]

除了献记载的水利职官外,考古出土的文物也可验证当时水利职官的组织化,其中,战国秦汉时期的玺印是最好的例证。

战国秦汉时期的水利职官的开始出现分化,有全面负责地方水利事务的水、河丞与取水:有全面负责土木工程建造的司工(即司空):有负责水利技术管理的水工;有负责对湖泊水泽渔业进行收税的税务官。此外,从安阳、坪都、蓟都等这些地名来看,水利职官的设置已经实现了地域化。

然而,此时的水利职官的设置为临时性的组织,并未形成固定的组织,国家也并未形成态化的管理。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管水利工程的官吏是临时性差遣;二是地方官掌管地方水利事务。

[var1]

先说临时性差遣的官吏。它与早期的军事工程有关。自战国开始,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用人工河堤构筑起了一道道军事防线,从而实现以水代兵的目的。

在秦代,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监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御史,本职工作并不包括兴修水利工程,但是为了实现军粮转运,郡监直接与灵渠开凿发生了联系,成为了这项工程临时的指挥官。

再说说地方长官掌管水利事务。《管子·度地》载:“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水官的属吏要经常巡视河堤,将情况上峰“都”反映。“都”相当于秦国的“郡”,“都"是战国时代齐国特有的地方行政组织。这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地方管理水利事务的例子。

[var1]

三、水利政策与法律

因春秋以前有关水利政策与法律记载缺乏,所以本节讨论的是春秋至战国秦汉时期的水利政策与法律。

(一)水利政策

1、农田水利政策

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工具推广,人口规模扩大,全国多数地区得到开发,人们在与水的反复争斗中形成了一定的水土资源认识。这样,灌溉农业兴起。

具有放淤灌溉性质的水利工程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丰收。因此,秦汉时期继承了这种灌溉技术,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浇灌农田的主要方式。

[var1]

2、防治水害政策

春秋以前的水利政策主要是以防止水害为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期的水利政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居民在进入原始社会公社时期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们开始从山洞中走了出来,居住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两岸。这样虽然给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是河水泛滥时带来的洪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威胁。

[var1]

春秋以后,与水争地成为了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而战国时期系统堤防的出现标志着防洪手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各国的堤防是紧密相连的,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通过大范围的筑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堤防,对于当时社会生产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堤防的系统修建,是防洪工程的一个划阶段的进步。

诚然,筑堤产生了诸多惠及民生的效果,然而黄河携带的大量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淤积成河床,最终形成了地上河,使黄河沿岸存着决堤的危险。因此,秦汉时期水灾频发,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后曾经进行过黄河堤防的整治,力图减轻河决的风险。

[var1]

此外,决堤不仅可以是黄河自身环境变化造成的,还可以是人为的。战国时期,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在筑堤方面采用了不尽相同的标准,使得堤防存在危险,为人为放水决堤创造了条件。结果,战国秦汉时期采用水攻作为战争方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var1]

3、水运政策

战国时期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军队和人口的数量膨胀,粮食的供给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的陆运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水运成为了转运粮食的必然选择。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岭南,发动了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但由于岭南交通不便,所以亟须水运转运粮食。两汉时期,水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漕运更加频繁。

[var1]

(二)水利法律

最早的防洪法律见于春秋时期。“无曲防”是为了约束各国放水决堤造成的水灾。

战国秦汉时期的国家政权通过设置水利职官,制定水利政策与法规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形成了作用互补、成效卓著的水利管理体系,这对于推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var1]

四、总结

战国秦汉时期,国家政权通过设置水利职官,制定水利政策与法规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管理,行成了作用互补、成效卓著的水利管理体系,这对于推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生活糜烂-大唐精英沉沦,国之将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白居易琵琶行古诗全文,白居易是诗王还是诗魔,白居易

    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九老图从此“九老会”声闻天下,成为功成名就者追捧的时尚典范,后世一再被文人画士所模仿,游山水出诗集,流芳百世。玩到极致的要数长寿皇帝乾隆,多次运用官府超凡的巨能量,把九老会装点为繁荣昌盛的标志,直至升级为千叟宴,上演一出全国瞩目的大戏。

  •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为何内乱三十五年?齐桓公:都怪我没管好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一年,齐国在位的齐懿公,给自己放了个假,出去泡温泉。然而在泡温泉期间,齐懿公的两个车夫,却因为相互开玩笑吵了起来。其中一个车夫,称呼另外一人为‘断足子’。因为这个人的父亲,曾经被齐懿公从坟墓里挖出来,砍掉了双足。而另外一个人也不甘示弱,直接回敬对方为‘夺妻者’。因为对方的妻子貌美,所以

  • 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泛舟之役”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先后即位的太子奚齐与公子卓子都被大夫里克所杀,公子夷吾求得了秦国的支援回晋国即位,就是“晋惠公”。晋惠公能当上晋国国君下了两重功夫:除了重贿秦国之外,另一重功夫就是针对晋国国内的。当时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不只夷吾一个人。夷吾为了抢得先机,在贿赂秦国的同时也给里克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如果里克能迎立

  • 秦国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后来却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然还有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所做的努力,虽然《过秦论》中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并没有包含这位秦国君主,但秦国能在战国时期再次崛起却离不开秦献公所作的功绩。正是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国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为其子秦孝公继位后进行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秦献公时期的改

  • 武则天抚养一孤儿,长大为唐玄宗生7子,儿子是杨贵妃第一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虽然她的雄才伟略让人赞叹不已,但是她的冷血无情却饱受世人非议。公元655年,上官仪因废后诏书一事,被武则天灭门。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因结党私营之罪,被诛灭九族。除了朝廷忠臣,武则天对自己人也毫不手软。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第一个女儿。为了制约唐高宗,武则天不惜除掉

  • 长平惨败之后,赵国为何还能屹立不倒,仍大败诸侯军60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思想在《墨子.非乐篇》中这样说的:“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但是在战国时期,更大的恐惧还不是来自这三样,而是伤亡巨大的战争!伤亡上百万!惨烈的战国之争战国争霸时期双方的参战军队数量,以及战损的伤亡,比之春秋时期放大了许多倍。就拿“杀神”白起为例,仅白起一人

  • 武则天一生杀了多少亲生子女,以及其他近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共杀死了几个亲生子女?据记载,武则天一共杀死了3个亲生孩子,两儿一女,其中安定公主是野史记载存有争议,而其他均是正史里记载了。1、传说武则天掐死了女儿安定公主,以此嫁祸王皇后,连累萧淑妃。2、据史书《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极大可能毒死了大儿子——太子李弘,主要原因是两人意见不合,母

  • 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通过这次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在农业生产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同时魏国又在兵制改革上,凭借“兵农分离、精兵战略”的武卒制度,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这支军队自创建后就发挥出强大的战力,很快便闻名各国,名动天下,是一支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因

  • 玄甲军:大唐帝国的头号王牌部队,隋唐时期的亚洲第一强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唐玄甲军真实实力,玄甲军攻入皇宫大结局,玄甲军有多强

    公元618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趁天下大乱之机在自己的大本营太原起事,李渊刚起事时,手里可谓是拿着一手王炸,众所周知,不管干什么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特别是信得过的人才,但李渊似乎得到了上天眷顾,一出场就自带光环,李渊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那都是文武双全的优质人才,特别是上阵父子

  • 武则天四个儿子,三个非正常死亡,只有小儿子三让皇位却赢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场斗鸡揭开了皇室不可明说的隐忧公元668年,京城长安的一座王府中,聚集了一众王公大臣家的贵族子弟,他们围成一圈,时而响起阵阵喊杀声,时而又垂头丧气。他们在干什么呢?在斗鸡!谁的鸡?两位皇子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的鸡。各个贵族子弟都围在两位小王爷的身边,分别支持着他们的鸡,叫喊着,赌博着,欢快着。唐代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