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的身世之谜

孔子的身世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51 更新时间:2024/1/24 5:20:07

[var1]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孔子问他父亲的坟墓在什么地方,但是母亲颜征在不愿告诉他。为什么颜征在不愿告诉孔子?这是因为“叔梁纥与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换句话说,孔子是“私生子”。汉朝时候的郑玄为《礼记·檀弓》作注时也认为,孔丘的父亲和颜氏野合而生下孔子,颜氏感到可耻而没有告诉孔子,孔子后来也对自己的出身情况讳莫如深。“孔丘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出生前,其父母曾在山东曲阜的尼丘山祈祷。故而孔子出世后,取名丘,字仲尼。

[var1]

圣人孔子竟然是“野合”而生?这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吗?有人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产生这个看法的原因即是读这句“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父之衢”的时候在“墓”字的后面断句了。古文断句是不打标点的,那么同样一段文字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举人在《檀弓》中,把“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父之衢”连起来念,“墓”字后面不断句,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看法,即孔丘在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掉了,后来孔母也去世了。孔子想将父母合葬,但是不清楚埋在鲁城外东南部的父亲墓是“丘”葬,还是安葬深埋的。所谓“丘”葬就是浅埋的,它是一种过渡性的坟墓,可以改葬,而深埋的坟墓则是正规的坟墓,不能改葬了。对于这样一个大事,孔子自然十分慎重,他为此特地拜访了一位老人,打听到父亲的坟墓是“浅埋的”,孔子这才把父亲的骨殖迁过来,和自己的母亲合葬在防地。因此,在整个事件中,根本就不存在“母讳之”的问题。孔子是正式婚姻的结晶,不是私生子。这个举人认为,自从司马迁以来,读者都把“不知其父墓”断为一句,因此才造成了后世这样大的疑案。

[var1]

也有说法认为,孔子父母正式结过婚,但是年龄差距太大了,所以被时人称为野合。《孔子世家》记述,叔梁纥原来的妻子是鲁国的施氏,生的9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他又娶妻,生下男孩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于是他就求婚于颜氏。颜氏在姊妹中最小,她遵从父亲的命令,与叔梁纥完婚。既然颜氏与叔梁纥成婚是明媒正娶,为什么还会有野合的现象呢?唐朝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征在(颜氏)少,非当壮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也就是说,当时男人30岁称“壮”,女子15岁及笄,头发上首次戴簪,才准许结婚。叔梁纥老了,颜征在还年少,并不是壮年初笄,所以叫“野合”。

[var1]

有人认为,古代婚嫁时的礼品很多,一样礼也没有,就被别人说成是私奔野合。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一书中则认为这种说法是有破绽的,《孔子世家》已经说得很明白,颜征在是听从父亲意见后而出嫁的,既然是从父命的正式婚姻,怎么会产生六礼不备的情况呢?(当然,孔子父亲当时是否因为经济原因而缺礼,世俗是否因为其礼未备遂起流言,“孔丘是野合而生”,我们无从得知。)梁玉绳进一步认为,所谓野合是因为这对夫妇曾经“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因而被演绎成“野合”。颜征在向尼山祷告,祈求神灵降福给她儿子,当时叫“野合”,这种现象在后代也有,例如安禄山的母亲向轧荤山祷告生安禄山。“春秋公羊学家,所谓圣人皆感天而生,此即野合而生也。”根据现在存在的尼山以及孔子“生而首上玗顶”、如尼山之形的说法,乃至庙内至今还供奉着的叔梁纥、颜征在、孔子、孔子之孔鲤、孔子之孙孔伋的牌位。崔适在《史记探源》中写道:此文疑作“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也就是说颜征在在尼丘山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因此被称为“野合”。

[var1]

关于“野合”,现代学者从婚姻制度方面进行考察得出下面的看法。他们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早已经是男权的社会,但是原始社会所遗留下的偶婚制对当时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野合之风不仅在春秋时代没有消失,实际上在战国时代也时有发生。这反映了时代的婚姻痕迹。或许,孔子对这种野合风俗很不提倡,感觉这是很不文明的,所以他才千方百计地将自己死去的父亲母亲合葬在一起,作为一夫一妻的标志。这种行为与孔子提倡“礼教”以及其他的倡导文明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var1]

孔子的身世到底怎样?大多数人都将孔子乃“野合而生”看作是可信的,但是更具体的,迄今仍众说纷纭,还有待于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更多文章

  • 抵御土匪侵犯的韩小汪、六上三勇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小汪,魏县回隆镇韩小汪土匪韩桂枝,河北省魏县韩小汪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大名、魏县一带匪患严重。这里西与河南彰德府临漳县、安阳县相邻、东与山东东昌府接壤,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贼、匪众多,治安向来难治。在此情形之下,各村为了自保,自行组织民团,抵御盗匪,涌现出不少勇士。魏县回隆镇附近在史料上有记载的乡贤勇士有清朝咸丰年间韩小汪的史振山、史振海兄弟和六上

  • 东汉末日:董卓迁都洛阳至长安,曹操兵败诸侯壁上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董卓兵败迁都长安旧都洛阳,壁上观,曹操讨伐董卓诏书

    当时,京都中有童谣云:“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董卓偶有所闻,证诸图谶亦是汉运将终,因即思迁都长安借避兵锋。当下与公卿商议,公卿等皆不欲西迁,只是惮董卓凶威,未敢反抗,大都默默无言。时车骑将军朱儁方为河南尹,董卓因朱儁多年宿将,外示亲昵,阴实嫉忌,恐他交通关东,乃表迁朱儁为

  • 战国四公子的末日余晖:信陵君攻打管邑,却逼死了安陵人缩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信陵君打败秦国,刘邦为什么崇拜信陵君,窃符救赵后信陵君的下场

    使者进来后,传达了信陵君的指令:“您赶紧派缩高到我这来,我将提拔他为五大夫,并兼任持节尉。”[var1]当前,信陵君正率大军攻打管邑(今河南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不想遭强硬抵抗,迟迟未能攻破。正一筹莫展之际,信陵君得知安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缩高之子恰巧就是管邑的守将,所以才想调缩高到前线参战,希望他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的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白起断断续续发烧,冷一阵热一阵,病情时好时坏,他布衣散发,病体困倦,噩梦不断。[var1]长平之战,就在眼前。战国后期,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大战于长平,双方都倾注了举国之力,战争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这场战争对峙了两年之后。赵国已无力支撑,军营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

  • 韩信临终前,喊出了“3个字”,现在却成了年轻人饭桌上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临死前大喊哪三句话,韩信去世前大喊三个字,韩信临死前喊什么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功成名就的君主身边都有一个帮助其出谋划策的臣子。例如西周时期周文王身边的姜子牙,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身旁的诸葛亮等。他们个个聪明绝顶,为君主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位臣子,就是西汉刘邦身边的韩信。提起韩信,相信后世之人必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话,那

  • 纵横六国的秦始皇为何在后期单单痴迷于长生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东渡求长生,小说详细描写了秦始皇的长生之路,秦始皇灭六国时的历史地位

    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竟然在晚年开始沉醉在各种各样的炼丹寻求长生的道路上。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境呢?传说中的长生之术真的能长生吗?吃得苦中苦[var1]秦始皇嬴政出生之时的局势并不怎么乐观,他本是秦庄襄王(秦异人)和吕不韦的姬妾赵姬的儿子。要知道,秦异人最初是被当作质子送到赵国的,而吕不韦又是

  • 汉章帝时期的一次东汉宫廷丑闻如何为宦官专权打下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东汉的宫城(皇帝所在的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宫中、台阁、禁中。宫中是为宫廷提供服务的机构以及附属设施(如仓库、宿舍)所在地;台阁是中央朝廷的部分核心机构(如尚书台)所在地;禁中则是皇帝、后妃的住所,皇太后也住在禁中。按照东汉的制度,宫中、台阁、禁中之间可谓泾渭分明。除了皇帝以

  • 长平之战就是商鞅变法失败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实际上长平之战时间阔度接近三年,后期主帅赵括死亡之后还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白热战,何来的胜利,真正的历史反而是白起被秦王暗杀,原因就是白起造假。历史上关于白起的死,说法有三:第一种是白起奉劝秦王不要去打邯郸,要养精蓄锐,他年在各个击破,并对秦王说,现在去打,肯定会惨败,秦王很生气,免去白起

  • 如果汉献帝真的把曹操干掉了,其他诸侯会听命于汉献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对待汉献帝,曹操之死汉献帝下跪,曹操对汉献帝刘协怎样

    后来汉献帝想除去曹操,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如果汉献帝成功了,其他诸侯也不会听从汉献帝的!东汉王朝在董卓专权时已经名存实亡!当初何进调董卓进京,何进又过早的死去,董卓开始把持朝政,为了提高自身威望,大杀反对他的人,同时废皇帝,在立汉献帝!董卓的把持朝政,使天下诸侯不服,当然曹操和袁绍袁术也在其内,于是之

  • “春秋第一妹控”齐襄公:充满争议却又不失精彩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齐襄公剧照齐僖公临终两事齐襄公,吕氏,姓姜名诸儿,是齐僖公长子,刚出生就是太子,无可争议的齐国第一顺位继承人。齐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将齐国打造成东方的大国,在郑庄公死后齐国国力俨然已经是诸侯中首屈一指,齐僖公因此也与郑庄公、楚武王一起并列为春秋初期三小霸。前698年,齐僖公即将死去,他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