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收复了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他的后代怎么样了

收复了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他的后代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4/1/18 14:47:09

19世纪70年代,彼时的清朝,内忧外患、满目疮痍。外有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虎视眈眈;内有“中亚屠夫”阿古柏,狼子野心、蛰伏边境。

面对这样焦灼的情况,清朝各派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朝上,一大臣说:“现如今最重要的是海上的那些国家,他们更为贪婪,对于我国的侵害会更严重,而新疆等地本就荒芜,即便被侵略,对于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仅仅是九牛一毛。”

此话一出,许多人纷纷附和称是。

左宗棠此时站出来,怒声说道:“此言毫无根据!但凡是我大清疆域,都同等重要。与其让新疆被分裂出去,倒不如我们用兵力镇压,从而守住我们的每一块领土!”

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极其沉重有力,深深地砸在了朝堂之上的每一个人的心里。

“可是…”有人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今的我们,将经费都放置在了海军上,哪里还有充足的金钱和兵力守住新疆呢?”

左宗棠驳道:“只要我们愿意守,根本不需要分散海军的兵力,只靠我们原有的队伍,足够与那些蛮夷一战了。”

“哪里有那么简单?”又一个声音传过来,“进攻新疆背后的势力,说到底还是那些西方列强,尤其是那沙俄和英国,如果我们得罪了他们,只怕他们的进攻会更加激烈,到那时候,新疆和海岸,我们一个都守不住啊。”

“不必再说!”慈禧太后从高处传来,“海上要守,陆地也要守!”

虽然慈禧太后本人顽固守旧,但左宗棠的军事实力,她也曾听说过,她决定相信左宗棠的建议。乱嚷嚷的朝堂瞬间变得安静,人们都望向高处的皇位,等待着老佛爷下一步的指示。

“左宗棠,命你为钦差大臣,总督新疆军务,势必守住新疆。”

这便是近代清朝有名的“海塞之争”。

而事情的矛盾,来源于应该守海洋还是守新疆的分歧。李鸿章坚决认为,国家的危机集中在海上,应该将镇守内陆的兵力集中于海上,从而更好地抵御西方各国列强的入侵;而反驳李鸿章观点的左宗棠,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收复新疆刻不容缓。

最终,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廷在权衡过后,支持了左宗棠的观点,并派左宗棠出征新疆。

那一年,左宗棠64岁。

【少年意气,最终威名远扬】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民家中。年少时,天资聪颖的他认真读书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他逐渐培养出远大的志向。

15岁时,左宗棠到长沙府进行府试,最终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但由于母亲病重,他并没有参加院试。母亲在这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不久后父亲也与世长辞。

在丁忧时,左宗棠没有放弃学习。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被读书人所不齿的杂书,例如经济、水利等著作。读完这些书之后,左宗棠对当时流行的“经世致用”一词,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

之后,左宗棠与一位经世致用的著名学者在长沙交流,这位学者名叫贺长龄,二人相谈甚欢,贺长龄认为此人不同寻常,于是给了他超乎常人的对待礼仪。

丁忧结束后,左宗棠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中间几次考试偶有失利,但最终也如愿以偿,在会试中考取了第十五名的成绩。但因为那年人数超额,左宗棠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入仕,于是他一怒之下,决定回家潜心于学问。

可命运之神怎会让这样的人就此被埋没呢?很快,属于左宗棠的时机便到来了。

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大军大张旗鼓地攻打长沙。当时以长沙的军队实力,难以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相抗争,于是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准备逃离。

在这危机关头,时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听闻了左宗棠的名号,他亲自邀请左宗棠带兵,从而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队。在多方相劝下,左宗棠由此入仕。而张亮基对左宗棠十分信任,他将当时长沙的所有兵力集中于左宗棠一人手上,并让他随意调遣。

得到如此待遇,左宗棠自然不敢松懈,他昼夜在军案前规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且积极调兵遣将,加强城内的防御,从而保证太平军攻不下长沙。

就这样,左宗棠抵挡住了太平天国三个月的攻击,最终逼得太平天国撤军而退。

在这之后,左宗棠顺利在湖南建立了一番功业,他的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都知道了湖南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将领。

后来,左宗棠跟随当时的两江总曾国藩负责军务,并很快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在这之后,左宗棠屡战屡胜,所获得的赏赐也越来越多。

直到平定陕西、甘肃一带的暴乱后,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到了这时,他才真正地来到了中央,成为了朝中的一名大官。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了,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这已经算是长寿。

可是,就连左宗棠也没有想到,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正是在他这一年以后。

大约十年前,面对新疆刚出现的异常情况,左宗棠就上书道:应该尽早遏制住这股侵略势力,避免以后养成祸患。但当时朝中的其他大臣对此却不以为然,只觉得左宗棠在危言耸听。

后来随着伊犁等城市被逐渐攻占下来,大家才意识到,新疆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于是,朝堂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新疆问题的讨论。

主管海军的李鸿章坚持认为,收复新疆不如抵御海上日本军队的侵略。

而左宗棠则始终只坚持一个观念:新疆必须被收复。

在朝堂上,左宗棠对那些认为“新疆无用”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并多次强调新疆作为内陆防线的重要性,最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经过一番利弊衡量后,选择支持左宗棠的观点,并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抬棺西征,带兵收复领土】

左宗棠在中年时期,曾与林则徐有过一面之缘。

那时,刚从新疆回来的林则徐知道,沙俄各国对新疆有着极大的威胁,若是新疆失守,沙俄可轻易趁虚而入,从而直击内陆。因此,在那一次见面时,林则徐对左宗棠反复强调了新疆的重要性,让左宗棠铭记在心。

如今的左宗棠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几次亲自出兵平定一方,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一次,只许胜不许败。为表出征决心,64岁的左宗棠在出征的队伍里拉了一口棺材,他想借此向众军士表达一个决心:若是此战失败,我左宗棠甘愿战死沙场。

一向用兵谨慎、图精不图多的左宗棠,这一次破天荒地召集了8万大军,并仔细地规划好了辎重粮食等,确保军队能够维持正常运作。

不仅如此,为了筹集钱财,左宗棠还亲自向相识的豪绅进行借款,有的豪绅被左宗棠爱国之心所感动,特意无偿资助了一大笔资金,还派出了一整个票号随从大军,从而保证军队的各项开支。

在准备好这些后,左宗棠开始谋划战略,之前所读过的许多兵书和自己多年带兵作战的经验告诉他,这一战必须谨慎再谨慎。

在多重考量后,左宗棠提出了两个战略:

第一个战略:“先北后南”。针对敌军势力的分布情况,以北方为主要目标,逐渐进攻南方。

第二个战略:对军队内的士兵进行调整。一是挑选出军队中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士兵进行主力军的汇编;二是对每一位士兵进行安抚,如果有不愿意出征的士兵,左宗棠会给他们一些路费,不强求他们出征;三是考虑到如今清廷国库的情况,选择速战速决而不拖延战机。

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宗棠坐镇肃州,正式出兵。

得益于左宗棠的正确战略和军队极强的作战力,清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收复了北疆和南疆的大部分土地。不仅消灭了阿古柏的政权,还将许多反叛者就地正法。

可左宗棠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这一战虽然大获全胜,但仍然存在着遗憾,伊犁等地方仍然没有得到收复,也有几个反叛者落荒而逃,下落仍然不明。

最终出于种种原因,左宗棠下令班师回朝。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使者前往沙俄,试图商议伊犁归还有关事宜,但在沙皇的软硬兼施下,使者在沙俄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原本通过战争收复的土地“交易”给俄国。

消息传回,举国哗然,使者被判罪而斩。清廷重新派遣使者前往俄国进行交涉,同时安排左宗棠再度备兵,为可能到来的战争进行准备。

已经69岁高龄的左宗棠得知此事后,更是大力准备军队,等待择日与沙俄决一死战。可没想到的是,沙俄在经历战争后,已无力再与左宗棠军队抗衡,最终沙俄选择退却一步,与清廷使者签订了条约,归还了一定领土。

无论如何,对于清廷而言,新疆的领土算是保住了。不可否认的是,新疆之所以能够得以收复,绝大部分原因源于左宗棠在战争中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在这之后,左宗棠也有过几次带兵的经历,最终于1885年病逝于福州。

一代民族英雄,带着对这个国家的遗憾而逝。

那么,左宗棠的几个后代,又是怎么样的呢?

【四儿四女,英才辈出】

左宗棠的一生共有四儿四女,在左宗棠逝世后,他的儿女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得益于左宗棠严格的家教,几个儿女都品行端正,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

先从左宗棠的四个儿子说起。

左宗棠的大儿子名叫左孝威,也是左宗棠最疼爱的儿子。左孝威小的时候与左宗棠一样志向远大,最终高中举人,与左宗棠一起征战,可惜在征战途中不幸感染风寒,在27岁就不幸去世。

其余三个儿子在当时都资质平平,但他们的后代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例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外科医生左景鉴,便是左宗棠次子左孝宽的孙子;三子左孝勋的孙子是当代有名的文学大家左景清;四子左孝同也在晚清政府担任江苏按察使,积极参与变法,为挽救晚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比几个儿子,左宗棠的四个女儿,其成就大多在于文学方面。

左宗棠的四个女儿,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二女儿左孝琪,因为先天残疾,她终身未嫁,但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了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中,身残志坚,笔耕不辍。

而这一切,都源于左宗棠的优良家教。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左宗棠知道,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材,于是他格外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并且严格要求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加上四儿四女自身的严于律己,这才有了他们卓越的成就。

【写在最后】

回看左宗棠的一生,无论是自身成就还是对子女的教育,都可以成为后世典范。无论是抬棺西征、白头戍边,还是严教子女、恩施并重,左宗棠无愧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我们亦可以从这位民族英雄的身上,汲取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从而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

更多文章

  • 欧洲排枪战术那么死板,为什么清朝就是找不到破解之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公元1842年,英国人带着他们的炮舰终于对清王朝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一败再败,所谓的天朝上国脸面被砸碎了个干净。而很多人在分析了清军和英军当时所用的军事装备以后,竟然惊讶地发现,清军与英军之间的武器差异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是的,当时的清军还装备着大刀长矛,还用着弓

  • 故宫一封奏折揭开康熙的真面目,专家:他就是个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说到三藩之乱,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联合发动的一场叛乱,起初他们军队进展神速,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几个省市。这场战乱长达八年之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以康熙皇帝

  • 清宫回忆录《太后与我》,揭露慈禧晚年生活,揭露晚清政治风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太后晚年生活回忆录,清宫慈禧,慈禧太后的真实经历

    德龄公主【在颐和园与太后的点点滴滴】当我们吃完饭,已经是五点半了,太后说她要沿着长廊散散步,我们都跟着她,她向我介绍那些花是她自己种的,不管什么时候太后什么地方,总有一大帮随从跟着,就与她早上去仁寿殿的时候一模一样,当我们走到长廊尽头的时候,差不多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太后命令太监把她的凳子拿到一间夏屋

  • 民国一姐宋霭龄:近代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女性,手段高明,野心勃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这人就是“民国一姐”宋霭龄,外表娴雅,实则内心城府极深,在民国使用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步步爬上人生巅峰。在形势不对时,果断出走美国,光银行里的存款就有20多亿美元。一、宋霭龄从小受到严格训练宋霭龄是宋耀如的大女儿,她还有两个妹妹,宋美龄和宋庆龄,她们两个在未来也会由宋霭龄一手扶上国母和第一夫人的位置上

  • 和珅给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对出下联,和珅立刻变了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和珅纪晓岚对对子,纪晓岚和珅最经典片段搞笑,纪晓岚和和珅在牢里对话

    在大家的印象里,和珅似乎是出身名门且仕途顺利,然而实际上和珅的家境并不是特别优厚。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参加科举结果名落孙山。他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成为了乾隆皇帝仪仗队成员。他每天察言观色,看人家皇帝喜好是什么,回家以后啊,还要把皇帝写过的诗词都要拿回来,然后呢,来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如此费劲心思,

  • 《天下长河》:康熙生母到底是谁,为何康熙一再追问祖母孝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孝庄的智慧超乎你想象,孝庄太后秘史插曲,康熙的母亲是孝庄吗

    空旷的宫门场地上,康熙皇帝为皇额娘牵马散心,因皇额娘提到董鄂妃一事追问祖母孝庄自己的皇阿玛是出家了还是死了,亲额娘是为什会暴毙?结果遭到孝庄的训斥。关于顺治皇帝是否出家我们在此不再讨论,因为这个已成为千古悬案,在此不作讨论。下面我们就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短暂一生作简单了解。家世显赫初封为妃康熙皇帝的

  •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家族史资料,李鸿章的简单历史记录,李鸿章真实生平照片

    1829年,李鸿章进入棣华书屋读书。1840年17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1843年,在京城做官的李文安命其子李鸿章入京参加乡试。1844年,李鸿章在乡试中考中举人。1845年,李鸿章参加会试,但不幸落榜。同年,李鸿章通过父亲与曾国藩同榜的关系,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从而奠定了李鸿章一生的事业和思

  • 书呆子VS交际花:民国最美好的爱情,因误会结缘后,相守62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冰心托许地山去找自己好友吴搂梅的弟弟吴卓,想先认识一下,以后有个照应,结果许地山高兴地去另一个船舱找到姓吴的青年男孩。男孩一脸懵地被许地山拉着来到冰心住处,冰心和男孩说了几句话发现这人叫吴文藻,并不是自己好友弟弟吴卓。冰心尴尬了一下,知道自己找错人以后,作为交际花的她,大大方方道了歉。既然来都来了,

  • 《儒林外史》是一部生动真实的社会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明代的社会生活史,包括民间与官僚两个层面,学习历史,不能只看历史书,更要看这一类小说。小说给提供更为细致的历史生活的细节,使现代的人们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不是仅为笼统的模糊认识。《儒林外史》也不是只描写当时的儒林的情况,而是通过儒林的人的生活来看当时整个社会的

  • 明知不对,道光为何迟迟不禁烟?最终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道光下决心禁烟,道光时期禁烟运动,道光皇帝广州禁烟

    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鸦片已经泛滥成灾,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21年至1840年,每年有约600万两白银流出国外。鸦片不仅导致国内经济萧条,而且致使国民精神颓废。彼时,朝廷对于鸦片的态度,成为了举国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道光皇帝个性软弱,优柔寡断,做事举棋不定,致使鸦片屡禁不绝,甚至越禁越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