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青海诗抒发边塞建功立业理想、反映战争残酷的诗歌

唐代青海诗抒发边塞建功立业理想、反映战争残酷的诗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66 更新时间:2024/1/25 9:48:19

送征夫离家的依依不舍,满腹牵挂使人为之动容;从军后家里缺乏劳动力,妇女代为耕种,田地萧条的场面荒寂悲凉:常年戍守边疆不知生死,不知归期的生活使人恐惧异常;百姓唯恐生男孩战死沙场,宁愿生女的想法让人心酸:最后青海常年征战留下的尸骨遍野,无人收敛的景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作者在诗中的一幅幅场景的描绘,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意。其“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更是成为揭露战争残酷的名句。

这样的诗歌在唐代青海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占有重要地位。吕温在其《青海西寄窦三端公》中说:“时同事弗同,穷节厉阴风。我役流沙外,也反映出边地地理环境条件的恶劣和使臣出使的辛苦。国家内忧外患,皇帝又急于休战,使者现在奔走于唐与边地之间,肩负着催促贡奉,维系稳定的重任,同时还要为息战止戈而不断游说,其对于维系和平、安定、团结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

对使臣交往的描述

使臣在两国交往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两国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使臣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由皇帝派遣的,专门负责某项任务的官员。《后汉书·张酾传》:“张酶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唐和吐谷浑、吐蕃的使臣往来频繁,青海作为三国争相抢夺的焦点,不仅是战争时期的战场,还是和平时期使臣来往传递消息的中转站,在这里双方使者相互沟通试探,完成化干戈为玉帛的使命:同时青海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两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互市互通,表现友好情谊的地方。

《旧唐书》、《新唐书》、《通典》等历史文献中关于三国间使臣往来的记录比比皆是,唐诗也对这一密切往来作了记述,青海诗中的相关诗歌多是诗人为送别友人出塞而作,在诗中反映了使臣远处塞外的辛苦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之重,表达自己的担忧及惦念之情。如孙逖作《送赵大夫护边》这首诗是作为在京的官吏孙逖,送别其即将出使的同僚赵姓大夫去护边之作,诗人描绘赵大夫才华出众,身居要职,被皇帝委以重任的情境,同时也畅想了离京后前路的颠簸,抒发了对其建功立业的美好祝福。

这首诗最为有意义的是从客观上勾勒出了出使的路线点明出使所必须经过的几个重要的地方:青海、西掖、黄河、北凉、关山。同时也指出到达青海等地后,只能由明月相伴,睡觉时也只能枕着戈剑盖着胡地冰霜,突出出使环境的恶劣,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当使者完成出使任务后,友人也会作诗为他送行。如现在,聚会上的人熙熙攘攘,场面热闹,但是须臾之后就会各自踏上不同的路,自此分别。我们的情谊自从建立之后,哪有人不珍惜异常,如今要脱离这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有谁不会觉得可惜。

故国连着青海,归乡的路在白云之间。当年出使时想要学习终军弃蠕的情形仿佛昨日发生,历历在目。一首送别诗,在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同时,把使臣为国家和平而甘心付出的心态表现得恰如其分,让人不禁涌起敬佩之情,敬仰之意。

反映使臣与和亲关系

张宣明作为郭元振的判官出使三姓咽面,他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来激励自己。指出自己像班超一样,愿意远赴边地,纵使所处之地荒凉孤寂,出使时间漫长,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建功立业。

唐人对此诗评价很高,《大唐新语》说上诗“时人称为绝唱”。使臣在和亲这一政治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几乎和亲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使臣的影子,是使臣在推动着和亲的步伐。首先,少数民族想要与唐王朝和亲,通常要先派使者去求亲,然后由唐朝统治者决定应允与否。各种文献中都有记载,吐蕃弄赞就曾“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许之。”这次使者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奉表求婚的任务。

当然也有成功完成使命的,“俄而赞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薰热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杜甫的《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诗中就曾写道:“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其次,和亲决定之后,唐朝会派遣使者护送和亲公主。唐太宗于吐谷浑诺曷钵和亲时“诺曷钵因入朝请婚。

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资送甚厚。与吐蕃和亲时,“贞观卜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这些使者的参与被记载到了诗中,如杜审言有《送高郎中北使》“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韦元旦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

第三,和亲公主实际上也充当着使臣的角色。唐王朝与吐谷浑、吐蕃在青海征战多时,各有胜负,每一个阶段性战争之后都伴随着短暂的和平,而和亲在这种时候就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

和亲通常发生在战争之后,两国为了加强情感联系,增进互信互利,取得一定休养生息的机会,而采取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怀柔政策。从这种意义上讲,和亲的公主实际上是维系两国的友好纽带,承担着维系和平的使者职责。最后,少数民族首领也会遣使者迎接。如“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金城公主和亲时“景龙三年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罾。在唐诗中虽不见直接称赞使臣为和亲出力的诗句,但几乎每首和亲诗中都隐含着对使者的赞美。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对于汉王朝和匈奴的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历代咏王昭君的诗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唐人也做了很多咏叹王昭君的诗作,如汪遵的《昭君》“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肯定了昭君出塞对于国家维系和平稳定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其远嫁的意义。

唐与吐蕃的和亲虽然只有两次,分别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通婚,却影响深远。贞观十四年,吐蕃派遣特使禄东赞赴唐求亲,唐太宗于第二年将其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结了两国之好。

自此,唐与吐蕃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往来。景龙三年,在吐蕃三次求亲之后,唐中宗将宗室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当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从两次和亲的意义上看,无疑文成公主出塞更加影响深远,但奇怪的是现存的诗歌中却很难找到相应的诗歌,反而是金城公主和亲时,因中宗“命吐蕃使近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上悲泣唏嘘之久,因命从臣赋诗饯别”。

结语

中宗为了安定人们,还是不顾公主黄鹄反顾的悲歌把她远嫁。公主也只能怀着对家乡的思念远赴异地。李适在这首诗歌中虽然也描述了公主远嫁的孤独凄凉,但更多的是强调皇帝实行和亲的决策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是一种正确而英明的决定。虽然不乏有歌功颂德,迎合帝意的嫌疑,但肯定了和亲对于维系和平的重要作用。使者的往来和沟通使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民族壁垒渐渐消融,就如河水在春天慢慢融化一般。

如今马车将载着公主,伴着使臣远出塞外,虽路途遥远,心情凄惶,但却为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做着极大的贡献,谱写出一首和平的赞歌使臣在两国交往之时,奔走于双方之间,传递消息,是双方沟通的桥梁。

透过他们,双方可以就一些分歧进行讨论。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同渐衰微,各地方将领佣兵自重,诸侯也不再按时纳贡,朝廷只有不断的派遣使者进行催促。国家的内部忧患尚且如此严重,就更无暇向青海(这里扩大词义范围,指吐蕃)、南诏等地出兵,安定外夷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这么牛的爹,为何儿子都是渣?真相令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的爹,李世民的简介和后代,李世民的三个儿子都是一个娘吗

    历代史家都将李承乾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之于他本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其实,唐太宗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承乾原本深得太宗宠爱。武德九年(626年)十月,他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时年8岁。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在他十二岁时,太宗特别下诏,开始让承乾“听讼”,接受对尚书省

  • 如果不是因为这位帅哥,李治当不上太子,武则天也不会成为一代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治为什么斗不过武则天,武则天李治秦海璐吻戏,武则天秘史李治雨夜吻戏

    于是就上演了一出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大哥三弟。逼退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继位成为了皇帝,在李世民继位以后,和长孙皇后十分恩爱生下了三子四女李世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十分的喜爱。李世民的大儿子是李承乾,小时候就被李世民立为太子。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小时候还很健康但长大之后腿脚竟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李世民的二儿

  • 崇祯帝为啥不顾一切要杀袁崇焕,事实证明,袁崇焕自己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杀袁崇焕后悔了吗,崇祯杀袁崇焕时间,崇祯为什么非要杀袁崇焕

    在明朝灭亡前涌现的无数仁人志士中,袁崇焕无疑是最闪亮的那一个,这并非说袁崇焕军事指挥能力多了不起,堪比古代白起,孙武这类威名赫赫拥有杰出军事指挥能力的战争艺术家,而是说袁崇焕在他所处的时代,依靠着逐渐衰落不堪的明帝国,在完全不利的情况下创造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已经堪称奇迹,在此之前,明军屡战屡败,山

  • 景致记录:广西南宁明镜岩,是否依旧飘逸出尘,一如徐霞客所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镜岩,广西上林三里黄镜村明镜岩,上林县韦归庄明镜岩

    明朝的韦龟岩,如今叫作明镜岩,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黄楚村韦归庄。那么,徐霞客跟陆参将是如何相识的呢?他评价如此高的韦龟岩,究竟有何看点?(公元163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阳光明媚,顾仆忙着洗衣服、洗被子,徐霞客忙着给老乡陆参将写信。他在信中抄录了自己写的《哭静闻》等诗。陆参将,名叫陆万里,江苏

  • 包拯审理的两起真实案件、一起机智英明、一起受骗被蒙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包拯的真实资料,包拯铡自己妹妹,包拯新上任第一集

    包公38岁在天长县当知县的时候,有一次在村里一个无所事事的无赖,将同村一个农民告到县衙,控告他私自宰杀耕牛,证据确着。(宋时牛与马都是国家严格管制物资,严禁民间私自宰杀。如果违反首犯处死,从犯三年劳役)这个案件审理结束后,结果大跌眼镜。包拯判处无赖死刑,农民无罪,这是怎么会事呢?原来包拯刚到天长县赴

  • 宋朝皇帝赵构,活了81岁,为什么在56岁时选择退位?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怕留骂名。宋朝从赵构开始就只剩下半壁江山,在那里苟延残喘,虽然赵构也想收复北方失地,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实力,为了避免自己留下骂名,所以他就主动退位了。在这里面我们可以举一个旁证,南宋的都城叫临安。临安的意思是什么?临时安顿,这说明赵构也有收复失地的愿望,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二,为了

  • 成吉思汗用什么来鼓舞士气?看似不道德,但是却抓住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吉思汗鼓舞士气的话,成吉思汗孙子,佳姐爱历史成吉思汗全集

    当时的成绩思汗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路攻打到了欧洲,把如今很多欧洲的国家也变成了当时我们中国自己的领土。而士兵们如此的爱戴成吉思汗,主要是因为成吉思汗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士兵们简直是太好了。甚至在这些士兵们死之后,成吉思汗也定下了许许多多的规矩去安排这些士兵们在去世之后的事情。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好处才让

  • 宋词中的十位三国名人:周瑜名列第四,诸葛亮榜上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三哭周瑜,三国周瑜的事迹,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

    首先,三国时期的划分与人物的界定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根据上世纪初编撰成书的《辞海》中的解释,将三国的时间划定为:自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开始,至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孙吴集团被西晋覆灭为止的六十一年时间。关于这一说法,学者们对三国结束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异

  • 宋朝官员上朝时,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皇帝上朝帽子,宋朝帽子为什么有一根羽毛,宋朝官员帽子和明朝帽子

    相传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首先,一是为了装饰作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二是为了端正官员的仪态。三是宋朝刚立国,宋太祖怕政权不稳,害怕众官员议政时交头接耳,有了两个长耳朵后,即使讲悄悄话也因为有此东西阻碍而有所收敛。最后一点,从外形来看,这“长耳朵”官

  •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会怎么样,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水浒传宋江招安

    首先,他们之所以占山为王是因为犯了罪,如果能通过招安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洗清,那肯定是好的,而且通过招安,还能当官,那岂不是好上加好,所以当然支持宋江了。其次,梁山好汉不可能当一辈子土匪吧,如果闹得越来越厉害,朝廷总有一天会收拾的。一帮子草寇能跟朝廷对抗吗?胜算一目了然,肯定会输的一败涂地。第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