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征夫离家的依依不舍,满腹牵挂使人为之动容;从军后家里缺乏劳动力,妇女代为耕种,田地萧条的场面荒寂悲凉:常年戍守边疆不知生死,不知归期的生活使人恐惧异常;百姓唯恐生男孩战死沙场,宁愿生女的想法让人心酸:最后青海常年征战留下的尸骨遍野,无人收敛的景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作者在诗中的一幅幅场景的描绘,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意。其“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更是成为揭露战争残酷的名句。
这样的诗歌在唐代青海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占有重要地位。吕温在其《青海西寄窦三端公》中说:“时同事弗同,穷节厉阴风。我役流沙外,也反映出边地地理环境条件的恶劣和使臣出使的辛苦。国家内忧外患,皇帝又急于休战,使者现在奔走于唐与边地之间,肩负着催促贡奉,维系稳定的重任,同时还要为息战止戈而不断游说,其对于维系和平、安定、团结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
对使臣交往的描述
使臣在两国交往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两国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使臣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由皇帝派遣的,专门负责某项任务的官员。《后汉书·张酾传》:“张酶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唐和吐谷浑、吐蕃的使臣往来频繁,青海作为三国争相抢夺的焦点,不仅是战争时期的战场,还是和平时期使臣来往传递消息的中转站,在这里双方使者相互沟通试探,完成化干戈为玉帛的使命:同时青海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两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互市互通,表现友好情谊的地方。
《旧唐书》、《新唐书》、《通典》等历史文献中关于三国间使臣往来的记录比比皆是,唐诗也对这一密切往来作了记述,青海诗中的相关诗歌多是诗人为送别友人出塞而作,在诗中反映了使臣远处塞外的辛苦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之重,表达自己的担忧及惦念之情。如孙逖作《送赵大夫护边》这首诗是作为在京的官吏孙逖,送别其即将出使的同僚赵姓大夫去护边之作,诗人描绘赵大夫才华出众,身居要职,被皇帝委以重任的情境,同时也畅想了离京后前路的颠簸,抒发了对其建功立业的美好祝福。
这首诗最为有意义的是从客观上勾勒出了出使的路线点明出使所必须经过的几个重要的地方:青海、西掖、黄河、北凉、关山。同时也指出到达青海等地后,只能由明月相伴,睡觉时也只能枕着戈剑盖着胡地冰霜,突出出使环境的恶劣,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当使者完成出使任务后,友人也会作诗为他送行。如现在,聚会上的人熙熙攘攘,场面热闹,但是须臾之后就会各自踏上不同的路,自此分别。我们的情谊自从建立之后,哪有人不珍惜异常,如今要脱离这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有谁不会觉得可惜。
故国连着青海,归乡的路在白云之间。当年出使时想要学习终军弃蠕的情形仿佛昨日发生,历历在目。一首送别诗,在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同时,把使臣为国家和平而甘心付出的心态表现得恰如其分,让人不禁涌起敬佩之情,敬仰之意。
反映使臣与和亲关系
张宣明作为郭元振的判官出使三姓咽面,他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来激励自己。指出自己像班超一样,愿意远赴边地,纵使所处之地荒凉孤寂,出使时间漫长,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建功立业。
唐人对此诗评价很高,《大唐新语》说上诗“时人称为绝唱”。使臣在和亲这一政治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几乎和亲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使臣的影子,是使臣在推动着和亲的步伐。首先,少数民族想要与唐王朝和亲,通常要先派使者去求亲,然后由唐朝统治者决定应允与否。各种文献中都有记载,吐蕃弄赞就曾“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许之。”这次使者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奉表求婚的任务。
当然也有成功完成使命的,“俄而赞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薰热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杜甫的《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诗中就曾写道:“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其次,和亲决定之后,唐朝会派遣使者护送和亲公主。唐太宗于吐谷浑诺曷钵和亲时“诺曷钵因入朝请婚。
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资送甚厚。与吐蕃和亲时,“贞观卜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这些使者的参与被记载到了诗中,如杜审言有《送高郎中北使》“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韦元旦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
第三,和亲公主实际上也充当着使臣的角色。唐王朝与吐谷浑、吐蕃在青海征战多时,各有胜负,每一个阶段性战争之后都伴随着短暂的和平,而和亲在这种时候就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
和亲通常发生在战争之后,两国为了加强情感联系,增进互信互利,取得一定休养生息的机会,而采取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怀柔政策。从这种意义上讲,和亲的公主实际上是维系两国的友好纽带,承担着维系和平的使者职责。最后,少数民族首领也会遣使者迎接。如“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金城公主和亲时“景龙三年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罾。在唐诗中虽不见直接称赞使臣为和亲出力的诗句,但几乎每首和亲诗中都隐含着对使者的赞美。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对于汉王朝和匈奴的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历代咏王昭君的诗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唐人也做了很多咏叹王昭君的诗作,如汪遵的《昭君》“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肯定了昭君出塞对于国家维系和平稳定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其远嫁的意义。
唐与吐蕃的和亲虽然只有两次,分别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通婚,却影响深远。贞观十四年,吐蕃派遣特使禄东赞赴唐求亲,唐太宗于第二年将其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结了两国之好。
自此,唐与吐蕃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往来。景龙三年,在吐蕃三次求亲之后,唐中宗将宗室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当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从两次和亲的意义上看,无疑文成公主出塞更加影响深远,但奇怪的是现存的诗歌中却很难找到相应的诗歌,反而是金城公主和亲时,因中宗“命吐蕃使近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上悲泣唏嘘之久,因命从臣赋诗饯别”。
结语
中宗为了安定人们,还是不顾公主黄鹄反顾的悲歌把她远嫁。公主也只能怀着对家乡的思念远赴异地。李适在这首诗歌中虽然也描述了公主远嫁的孤独凄凉,但更多的是强调皇帝实行和亲的决策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是一种正确而英明的决定。虽然不乏有歌功颂德,迎合帝意的嫌疑,但肯定了和亲对于维系和平的重要作用。使者的往来和沟通使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民族壁垒渐渐消融,就如河水在春天慢慢融化一般。
如今马车将载着公主,伴着使臣远出塞外,虽路途遥远,心情凄惶,但却为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做着极大的贡献,谱写出一首和平的赞歌使臣在两国交往之时,奔走于双方之间,传递消息,是双方沟通的桥梁。
透过他们,双方可以就一些分歧进行讨论。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同渐衰微,各地方将领佣兵自重,诸侯也不再按时纳贡,朝廷只有不断的派遣使者进行催促。国家的内部忧患尚且如此严重,就更无暇向青海(这里扩大词义范围,指吐蕃)、南诏等地出兵,安定外夷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