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22 更新时间:2024/1/8 19:34:59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

朱元璋还是吴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但是恢复了元朝之前的尚左制度,即左为贵。当时的中书省是权力最大的部门,组织结构也很复杂,虽然不设中书令,却有左右两位相国,以及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等官员。

大明建国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设立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其下附属官员若干名。

到了洪武六年(1373年)时,朱元璋感觉六部的工作太过繁重,在每个部又增设尚书、侍郎各一名。两年以后即洪武八年(1375年),又为户部设置了五个科,刑、工两部各设四个科,同时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

如此一来,户部便有了七个尚书、七个侍郎,刑、工两部也有了六个尚书、六个侍郎。另外加上吏、礼、兵三部的尚书和侍郎,中书省一共就有了二十七个尚书和二十七个侍郎。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借机废除了丞相制度,取消中书省,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顺理成章地裁撤掉了中书省的所有官员,只留下十名“中书舍人”。六部在这次变革中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机构大为简化,每部只设一个尚书,左、右两个侍郎,原来掌管各科的尚书一律降为郎中,原来处于正三品的尚书,改为正二品,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

从官员数量上来看,户部在六部中人数最多,到了明朝末年,户部共有十三个清吏司,每一个司主管的是中央对某省的收支及各省对中央的报销、军队的俸禄粮饷等。明朝共十三个省,所以有十三个司。

礼部在历朝都是个清水衙门,但它所主管的却是国家大典、教育与科举,以及负责招待外宾、宴赏功臣士,虽然是清水衙门,但这些都事关国家礼仪,不能偏废,因此自六部地位不低。

吏部主管整个国家的文职官员的一切事物,由于吏部是主管人事的部门,所以它在六部中地位最高。

兵部同其他五部一样,均有皇帝直接管辖,全国的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全部都在它的职权范围之内。

主管天下刑狱的刑部也有十三个清吏司,和户部相同,也是分责各省。这十三个清吏司与各省的提刑按察使联系,主要负责覆勘、录囚、决囚等,掌管国家的司法行政。

工部是主管国家工程的,其中包括宫殿、陵寝、城郭、祠庙、仓库、车船、钱币、颜料、窖器等,水利方面也归工部负责。工部虽然是六部中最繁忙的一个部门,但是因从事的都是一些工程之类的活,所以在六部中地位最低。

明代的六部后来被清代沿袭,六部的职能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在六部之外添加了一个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将明代礼部的一些职权分散了出去。

更多文章

  • 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因名气大成为了一个行业,而祖师爷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京烤鸭起源于600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烤鸭,最顶级的北京烤鸭

    明朝开国时,烤鸭刚进京时称“金陵片皮烤鸭”,到了清朝成为御膳食品,才被改为了“北京烤填鸭”,此后,民国出现了众多的烤鸭店,也因此形成烤鸭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农,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从小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到了皇觉寺后

  • 此人上疏翻朱元璋的旧账,朝臣认为必死无疑,可这回朱元璋认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

    解缙是明初才子,恃才傲物,凡事总爱出头,与同僚朝臣关系不睦。当然他做得最过头的一件事就是公开替李善长鸣冤,这件事在明代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之萧何。李善长当了几年的丞相,权势很大,而且还以他为首形成了淮系集团,相权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后来李善长的同乡

  • 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对食玩得很溜,而到了清朝就玩不下去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宫女太监老了最后都去哪了,后宫太监和宫女怎么相处,古代宫女被太监打

    何为对食呢?对食原义指搭伙做饭的意思,但后来被这些深宫的太监和宫女们给玩坏了。对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恋爱,可以是太监与宫女,也可以宫女与宫女(现在说法就是百合)。并且太监和宫女结成的对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菜户,专指宦官与宫女的长久稳定恋爱关系,犹如夫妻。为何会产生对食呢?在古代,宫女、太监被长

  • 朱元璋生前给朱允炆留了支神秘军队,为何建文帝至死也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建文朱元璋,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朱元璋死前为朱允炆留下什么

    靖难之役发生其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子孙为各地藩王,把子孙派往各地驻守。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太子之位的悬空让其他皇子蠢蠢欲动,而朱元璋为了稳定局势,选择让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引起了诸皇子的不满。太子在时自己没有机会

  • 明英宗即位后,为何无法延续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英宗与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仁宣之治完整版解说

    笔者是不大喜欢看非正史的历史宫廷剧的,《大明风华》也象征性地看了一两集,所以关于剧情方面实在插不上话。不过,对于“仁宣之治”,大致还是有一些看法的。仁宗、宣宗即位后,尤其是宣宗特别重视恢复经济,减免赋税,减少劳民之举。对于百姓来讲,“仁宣之治”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代。但是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下去,只有短

  • 李自成进京后,对明朝的制度和机构作了哪些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不反明朝会灭吗,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谁又进入北京,李自成建立了什么制度

    三月二十四日,大顺政权正式对明朝官制进行了改革。明内阁改为天佑殿,翰林院改为弘文院,六部改为六政府,文选司改为文谕院,六科给事中改为谏议,十三道御史改为直指史,太仆寺改为验马寺,尚宝寺改为尚玺寺。废除了詹事府,裁并太常寺、鸿胪寺,所管事务归礼政府。地方官巡抚改为节度使,布政司改为统会,兵备改为防御使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辱?皇宫中的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有一个耻字,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太多的磨难,那种惨状让人不忍心去直视,甚至都不愿意去回想。那么有的人就问了,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呢?靖康之耻又称作靖康之难,发生在公元1126年,时间长达一年之久。金庸小说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郭靖,一个是杨康,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铭记靖康之耻的。在1126年四月份的时

  • 为何史学家有“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为什么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亡于万历也有人说吗,明朝亡于万历的历史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大明朝走过了四十八年,在他执政此期间,经过了张居正改革,以及在万历皇帝主导下的对张居正的清算运动,这两件事至今仍广为议论。除此之外,而被群众所广泛认为的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还有三点,分别是:万历长年怠政所导致的政务运作问题,万历战争对于整个朝代的影响,万历皇

  • 朱元璋定下规矩,后世子孙每顿饭必须有粗菜,执行中变味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最狠的手段,朱元璋的规矩制度,朱元璋的分食之恩

    朱元璋每顿饭都要上一个豆腐,以表明自己不忘贫苦出身。但是,到了他的子孙辈时,这每顿的豆腐就变味了。清代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记载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在大明的各衙门之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平常清汤寡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们就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以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众翰

  • 乾隆修建园林发现元朝大墓,准备挖开盗宝时,却出现了一个咒语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已经发现的元朝大墓,乾隆谈元朝,元代最大墓

    乾隆盗用明陵金丝楠木知道的人很多,暂且不多累述。主要还是来看看他欲盗取忽必烈皇后陵寝一事。早在乾隆即位时,京城的海淀还是一片未开发之地,但是这个地方风景秀丽、环境恬静。有一次,乾隆皇帝溜达到了海淀,眼见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他突然灵机一动,准备在这修建一处行宫,以供日后游玩。回到宫中后,乾隆马上下令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