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对抗文官的“工具”,为什么清朝不需要呢?

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对抗文官的“工具”,为什么清朝不需要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4/1/20 11:57:21

明朝时期的国家政治运作是跟着开国皇帝定下来的制度走得,这就造成了皇帝大臣的意见会被公布于大众,成为公共话题。而当大家都知道话题的内容后,官僚系统就会跟皇帝的意见产生分歧,其结果是皇帝通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

天长日久后,皇帝的欲望不能在官方体制内随意施展时,就要另想方法找出路,接着锦衣卫机构就出现了。不管是东、西厂还是锦衣卫,他们都是作为皇帝意志的代表,也是皇帝对官僚系统进行直接干预的一种工具。

这样皇帝就可以控制官员或者绕开制度与体系,来满意明朝皇帝的独裁欲望,而厂卫的出现也恰恰证明了明朝皇帝和官僚系统之间的矛盾。

清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

清朝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大的变化,导致锦衣卫这种几个并不适合生存:

满洲首先是,满洲作为一个组织,其跟官系统区别很大,文官大臣们怎么样都算是外臣,但满洲是完全属于皇帝的“家人”,他的性质和宦官一样,但比宦官更好用。

作为皇帝控制百官体系的工具,宦官和锦衣卫自然就失去了地位,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的皇帝非常宠信宦官,而清朝时期的宦官地位极低。

军机处与奏折制度明朝时期的政治不是机密,国家一旦有任风吹草动,先是通过官员阅览最后才到皇帝手中,因此百家都知晓国家事件后,有了心里决断就会跟皇帝对抗。

而清朝则发明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这就让过去的国家事务彻底成为了政治秘密,皇帝和重要大臣之间的政治讨论外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在讨论出结果后才会公之于世。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皇帝可以确定对百官的有效控制,而百官只能看皇帝的脸色来办事,独裁者的专权欲望可以随意施展。

两个大的变化就注定了,不管是东、西厂还是锦衣卫都无法生存在清代,皇帝也不需要厂卫这些用低劣的手段来控制百官,彻自己的独裁欲望。

综上所述,皇帝跟官员的矛盾才产生了长卫这些机构,而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国家的“政治秘密”的原因。

官员话语权和知情权,让政治事件不再是秘密

这里我再理一下明朝廷对于国家事件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总的来说就是“公事公办,大家都能看”。

奏题—通政使司(审查/校对/分拣)—文书房(备份)—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留中)—六科(抄发/封驳/备份)—部署衙门(讨论执行覆命)

这套程序也就是明朝中央决策的流程,而这只是大概的流程,还不是完整版,可想而知如果一份文件送到皇帝那里再到执行是多么的复杂。

而在这一整套的决策流程中,国家的政治事件还没到皇帝那里就被大家知晓,对于事件的决定百官都已经有了答案,这也就形成了不是秘密的政治事件,皇帝成了最后的知情者。

明朝中书省被撤销后,尽管皇帝才有彻底的决策权,但朱元璋时期的改造并不彻底,他还是没能把文官体系改造成皇帝的工具,这是因为有几个重要的政府机关和职能被一直保留着。

这几个政府机关和职能就是:知情权和话语权。

为什么“政治秘密”会给明清两朝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全国官员的奏章在进入通政使司开始,里面的内容就已经对整个政府已经公开,在经过文书房和内阁后,可以确定某一项议题在皇帝知晓前已经不是秘密了。

而在皇帝批红下达命令后,六科将这一信息传达到全国政府,并用邸报将其在官场内公开。而六科也有着反驳和建议的权力,通过这些人的上疏鼓动,就会有更多的官员上奏对皇帝进行文章轰炸对抗,继而引发全国范围对议题的讨论,最后对皇帝的独裁产生阻碍。

在这样的制度性,政治议题从头到尾都是对官员公开的,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官员就会对议题进行提前的公事公办,绕开政府流程,政治秘密就不再是秘密。

而清朝发明了奏折和军机处后,就让政治议题完全的私密话,百官只能施行皇帝决断后的命令,无法公开讨论和对抗皇帝旨意,这就是明清两朝对待“政治秘密”的处理方式,但结果却不一样。

很显然,如果清代延续了明朝的奏章流程制度的话,那么也必然会出现厂卫机构,但清朝很聪明地绕开了这些制度,把百官完全成为了皇帝的政治工具,所以锦衣卫也没必要存在了。

更多文章

  • 贵为帝师的张居正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抄家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真实情况如何,如何评价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触碰到了万历皇帝的逆鳞,其实被抄家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逃脱的必然,而且从种种迹象表明,万历皇帝已经忍他很久了,此举也是为了泄愤,如果真的是因为政治缘故,也不至于让诸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张居正一手促成万历中兴的局面是不假,但是呢这一切也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与决策,如果皇帝想要

  • 方孝孺坚贞不屈,效忠于建文帝,那么他到底是不是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方孝孺之死,漫枫醉酒跑错房间把建武认成建文,太子妃喝醉把建武认成建文

    方孝孺是忠臣,这是毋庸置疑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建文帝,对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建文帝政治上的主要助手。而削藩失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杀之后,在诸多朝廷大臣纷纷投降之际,方孝孺却毅然决然地把忠义坚持到底。其实,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为了向天下人为自己正名,非常需要像方孝孺

  •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成功的复位称帝,他是如何对待弟弟明景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复位为什么没有大权旁落,明景帝,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临危继位(大明英宗皇帝,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俘虏)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相比英宗由宣宗正宫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所生,朱祁钰的出身就平凡多了,他的母亲吴氏本是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被宣宗临幸后而生下了朱祁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驾崩,二月,朱祁钰封郕王,居京不就藩

  • 崇祯皇帝在明朝国破之时,如果不选择上吊自杀,他能逃跑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皇帝上吊的原因,崇祯上吊后明朝的历史,崇祯皇帝不上吊会怎么

    好多人都会提出质疑崇祯皇帝如果不自杀,他能逃跑吗?首先明确的说能,崇祯不自杀绝对能逃走,其实当时崇祯所处的条件完全可以走掉,虽然当时李自成大军已将京城围得的水泄不通,但越是胜利在握闯王军士也是越加的掉以轻心。当年朱棣也是将当时的京城围得水泄不通,朱允炆不照样成了露网之鱼,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 崇祯向大臣和亲戚借钱借不到,为啥不直接抄他们的家?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让大臣捐款,崇祯听大臣建议吗,崇祯处置了多少大臣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屈大均《燕京述哀》这是屈大均对崇祯皇帝的哀悼,崇祯帝作为明朝末代皇帝,本可以励精图治,将王朝延续下去,但是后来却荒废朝政,发生了君王二十年不上早朝的荒诞事情。整个明王朝变得岌岌可危,外有北方清兵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作乱。不过庆幸的是,战士还是愿意继续为战,

  •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有锦衣卫清朝有什么,清朝什么部门相当于锦衣卫,明朝锦衣卫有哪八种

    大明朝锦衣卫的来历溯源明清时期,已经属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帝王在极大程度上,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皇权,对抗权臣乃至宦官,所以也进一步栽培自己的秘密力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前提下,锦衣卫应运而生,之所以出现在明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胡蓝之狱”。当时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就是为了和功臣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贵妃被送到浣衣局,公主被公开售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靖康之乱的资料,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雪

    靖康2年2月,金军部队攻下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等北宋皇室成员,抢走了大量财宝,破坏了大量房屋。之后,金军分为两路押着北宋皇室成员北上。在这之前,北宋不少女子已经落入金军之手。靖康2年1月22日,双方达成协议,宋钦宗用金钱换取地位,如果金钱不够,需要用美女来抵。根据相关记载,有11635个女子被

  • 死的蹊跷!朱高炽从登基到去世才九个多月,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高炽登基第几年死的,朱高炽做了多久皇帝被谁杀死,朱高炽登基全过程

    而朱高炽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在死前就说“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这段话是清清楚楚的记载在《明史》中的,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在死前就着急了文武重臣蹇义、杨士奇等人面前所处了上述的那段话,而他们这些重臣边听边哭,没过多久朱高炽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才48岁,相比自己的爷爷和

  •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蚊子咬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胡惟庸做了多少年宰相,宰相胡惟庸怎么处死的,胡惟庸之死正史

    胡惟庸当上宰相后,日益骄横跋扈,官员的升降,甚至生死都由他决定,对不利于自己的奏折隐秘不报,一些喜欢钻营的官员,都走胡惟庸的后门得到升迁,胡惟庸也感觉满朝都是自己的党羽,可以和朱元璋掰手腕了。朱元璋一直密切地观察着胡惟庸,深感宰相权力太大,宰相专权会对皇权统治有很大隐患,于是他决定对宰相这个职务动手

  • 《水浒传》奸臣高俅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吗?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俅被谁打死,高俅聊球,高俅审李师师用火烤脚

    虽是如此,但在《宋史》李若水传中,还是旁敲侧击描述出高俅的一生。这跟高俅的死,又有什么因果关系呢?高俅市井之徒的身份《水浒传》中的各种故事和人物,在各种正史野史中,都能找到记载和依据。让人傻傻的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小说。就拿《水浒传》中对高俅的描述,其本是一市井之徒,因会两脚蹴鞠(足球),而被还是端